摘要:曾几何时,可转债作为“攻守兼备”的投资利器,在A股市场风光无限,无论是打新还是二级市场交易都备受投资者追捧。然而,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现,近期可转债市场的新券供给明显放缓,新债发行数量与规模大幅缩水,市场热度似乎悄然“退烧”。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策、市场、企业需
曾几何时,可转债作为“攻守兼备”的投资利器,在A股市场风光无限,无论是打新还是二级市场交易都备受投资者追捧。然而,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现,近期可转债市场的新券供给明显放缓,新债发行数量与规模大幅缩水,市场热度似乎悄然“退烧”。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策、市场、企业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政策收紧:最直接的“降温剂”
监管政策的导向是影响可转债市场供给最直接、最核心的因素。为防范潜在金融风险,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监管部门收紧了可转债的发行审核。
“洪城环境”事件成为分水岭:2021年,洪城环境可转债项目因其控股股东全额认购的同时又计划减持套现,引发市场对“忽悠式发行”和利益输送的广泛质疑。此事促使监管层高度关注,对发行人的融资合规性和合理性审查变得异常严格,堵住了制度漏洞,劝退了一批动机不纯的发行人。审核导向侧重“真需求”:证监会和交易所明确表示,支持可转债融资主要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审核重点从“能不能发”转向“该不该发”、“有没有必要发”。对于融资目的不明确、项目前景模糊、或单纯为补充流动资金而发行的项目,其过会难度大大增加。监管鼓励定增等其他方式,使得可转债不再是再融资的“万能选项”。二、市场环境变化:权益市场低迷是主因
可转债的价值与正股表现息息相关。近一年多来,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调整,从根本上削弱了可转债的发行基础和投资吸引力。
正股股价普遍低迷:可转债的转股价通常以当前股价为基准。在熊市或震荡市中,上市公司股价普遍处于低位,此时发行转债,意味着设定的转股价也较低,这相当于公司“贱卖”其未来股权,对现有股东权益的稀释作用更为明显,公司发行意愿自然不强。“牛市发动机”失灵:可转债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进可攻”的转股属性。在牛市中,投资者乐于看到转债触发强赎条款,实现成功转股,发行人则如愿以偿地“债转股”,不用还钱。但在弱市中,正股股价长期低于转股价,转债无法转股,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将成为公司的真实负债,这与发行人“股权融资”的初衷相悖。打新赚钱效应减弱:市场低迷导致新债上市破发风险增加,以往“无脑打新”稳赚不赔的模式被打破。投资者申购更为谨慎,这反过来也可能导致发行失败或募资不足,进一步降低公司的发行热情。三、企业端:发行意愿与融资 alternatives(替代方案)
从发行人角度看,在当前环境下,发行可转债的性价比正在下降,而其他融资渠道的吸引力则在上升。
还本付息压力成为现实考量:如前所述,若市场持续低迷,无法促转股,公司就必须面对数年后偿还巨额本金的风险。这对于现金流本身就不宽裕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其在筹划融资时会更加慎重。定增融资的吸引力相对提升:相比可转债,定向增发(定增)虽然审核也严,但一旦成功,募集资金直接计入股本,没有还债压力。尤其在市场低位时实施定增,虽然可能稀释股权,但也能引入战略投资者,且融资规模更具确定性。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定增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债务融资成本变化: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下行,部分优质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普通公司债、中期票据等方式,以更低的成本融到资金,且没有复杂的转股条款干扰,程序更为简单。四、展望未来:市场将走向何方?
可转债供给的减少,是市场在政策引导和自身周期下的必然调整,并不意味着这个品种失去了价值。相反,它预示着市场正从过去的“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供给结构性变化:未来新发行的可转债,其发行人资质可能会更优,融资项目会更实,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导向和实体经济需求的可转债会成为主流。市场回归理性:对于投资者而言,新债供给减少意味着“稀缺性”增加,但更重要的是要摈弃过去炒小、炒新的陋习,回归到对正股基本面和转债条款价值的深入研究上来。等待市场周期轮回:可转债市场的活力与权益市场表现深度绑定。一旦A股市场迎来显著的牛市行情,上市公司股价回升,其发行可转债的动力将会迅速恢复,届时市场供给有望重回活跃。结语
近期可转债市场的“沉寂”,是政策严监管、市场弱行情和企业再融资策略调整三方合力的结果。这是一个挤泡沫、去芜存菁的过程。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市场冷却之时,正是静心研究、精挑细选,为下一轮周期布局优质标的的良机。
来源:笑说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