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更像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既沉淀着古人“观象授时”的生存智慧,又激荡着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更浸润着市井百姓的烟火日常。
□文兰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又到七夕,这句词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全国各地洋溢着“甜蜜”的气息。
其实,这个从农耕文明深处走来的传统节日,不只有爱情。
它更像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既沉淀着古人“观象授时”的生存智慧,又激荡着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更浸润着市井百姓的烟火日常。
长沙铜官窑国风乐园,无人机表演“比心”。(图源:“铜官窑国风乐园”公众号)
今天,我们不妨拨开“中国情人节”的表层印象,探寻这份文化遗产背后的厚重脉络,让千年浪漫重焕生机。
七夕的根,是星象里的“天人合一”。
七夕的根源,远非牛郎织女传说那般简单,而是古人“观象授时”与“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
农耕时代,历法尚未完善,星辰便是先民的“自然时钟”。
他们发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天鹰座的牛郎星与天琴座的织女星会在夜空中隔银河相望,位置固定如被银河“定格”。
世界之窗千人放飞粉色孔明灯活动现场。(图源:“长沙世界之窗”公众号)
这份天象规律,让古人赋予人间意涵:牛郎星象征勤劳凡男,织女星代表巧手仙女,银河则成了隔断二人的“天堑”,“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由此诞生。
其内核,藏着“天人合一”的深层逻辑,古人不将人与自然割裂,认为人是天地的一部分,星辰运转与人间情感、生活节律紧密相连。
七夕夜,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是星河灿烂,更是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洞察,是跨越千年的东方宇宙观。
七夕的情,是含蓄坚守的“中国式浪漫”。
提起七夕的情,核心从来不是花前月下的热恋,而是跨越银河的坚守。
织女在天宫织云霞,却日日思念凡间的牛郎;牛郎带儿女在人间劳作,年年盼七夕;365天的等待,只为一夜相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道尽这份深情。
如愿今夕——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图源:央视网)
秦观在湘南郴州写下《鹊桥仙·纤云弄巧》,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点出了这种爱情观的精髓。
它如清茶,初尝有思念之涩,细品却是隽永甘甜。这种浪漫尊重过程,让相聚更珍贵;契合含蓄之美,用行动诠释“一生一世一双人”。
在快节奏当下,这份爱情哲思——“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责任;不是在一起时的甜蜜,而是分开时的忠诚”,指引着我们如何去爱、坚守爱。
七夕佳节前夕,湖南省单身青年交友联谊活动现场。
“老顽童”黄永玉和他老伴张梅溪的婚姻,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代表。黄永玉一直想着怎么让张梅溪高兴,黄永玉在古稀之年仍为张梅溪吹小号。
他们相恋74载,从青丝到白发,爱情始终坚韧如初,直到2020年张梅溪去世。
这种含蓄、深沉、长久的情感,既是中国式的浪漫,也是七夕最值得传承的精神内核。
七夕的文,是流淌千年的璀璨诗行。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七夕早已贯穿千年文脉。《诗经·小雅·大东》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是对观测织女星的记载,为节日埋下了文化种子。
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首次将星象化为鲜活人物,“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赋予织女情感,让七夕从“星象观测日”变为“情感共鸣日”。
七夕当天,在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前坪,浏阳河皮影剧团演绎经典爱情故事《天仙配》。(图源:“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众号)
唐代是七夕文学黄金时代,白居易《长恨歌》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注脚,杜牧《秋夕》则描绘少女七夕扑萤看星的静谧场景。
宋代诗词更添哲思,秦观《鹊桥仙》的经典名句,李清照《行香子·七夕》借七夕抒人生怅惘,让七夕文学有了更复杂的况味。
这些诗词将个人情感、时代心境与节日文化相融,让七夕成为集体情感符号,即便千年后,读来仍能共情古人心绪。
七夕的俗,是烟火气里的生活热爱。
褪去浪漫传说与雅致文学,七夕还有烟火气的民俗,
“乞巧”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在不少人记忆里,乡下的七夕傍晚,奶奶总会坐下来眯着眼往针孔里穿线。若能顺利穿过,便意味着“得巧”,寓意自己能拥有一双灵巧的手,能编织出更精致的衣物,能做出更可口的饭菜,更能编织出美好幸福的生活。
“晒书”是文人雅俗。古人认为七夕阳光足、“天门开”,晒书既能防潮防虫,又能沾染“仙气”,文人借此整理典籍、与友论学。
“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在湖南娄底新化县温塘镇大坪村道南学堂举行。(图源:人民网)
比如,湖南新化县温塘镇大坪村道南学堂举行“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活动,让大家体验古时晒书的乐趣。
而“吃巧果”则是全民狂欢。以面粉、糖等制成巧果分享,传递亲情、友情,让七夕从“个人祈福”变成“集体狂欢”,从“天上传说”变成“人间温情”。
这些习俗,是对技能、知识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七夕的“活”与“火”,需要找准时代的情感共鸣。
2006年,七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又被中宣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定为“我们的节日”之一,这表明七夕成为了需要传承守护的文化瑰宝。
今年七夕,不少地方举行了相应活动,绝大多数与婚恋相关。
不可否认的是,七夕传统仪式感淡化,不少年轻人只知其为“中国的情人节”,不知其他丰富内涵。
8月29日,由长沙市政府主办的“幸福长沙·甜蜜出彩”七夕国潮集体婚礼在桃花岭公园举行。
让七夕节“活”起来、“火”起来,关键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情感共鸣点,注入现代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七夕里蕴含着中国人真诚、尊重、理解、忠贞、纯粹等积极的婚恋观。
当下,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对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婚恋观造成了极大冲击,进而影响了社会风气。
通过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弘扬七夕文化,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校正”婚恋观。
比如七夕当天,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里举办中式水上迎亲婚礼,轻舟碧波,让众多市民和游客一同感受“以水为媒、天地为证”的中式浪漫婚礼。
南岳里中式水上婚礼现场。
此外,七夕作为主要面向年轻人的节日,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大力提振消费、大力发展文旅的当下,围绕七夕节培育新的消费场景和商业业态,对地方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
不妨看看,“双十一”“6·18”这些凭空而来的所谓“购物节”都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更何况有千年文化底蕴托举的传统佳节。
当七夕有了商业逻辑、有了市场价值,七夕文化“潮”起来、“火”起来就有了强大引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回归就能水到渠成。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