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临床应用逾两百年的经典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曾长期在心衰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增强细胞内钙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来调节心脏传导,为无数心衰患者缓解症状。然而,1997年发表的里程碑式DIG试验却为其临床价值蒙
作为临床应用逾两百年的经典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曾长期在心衰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增强细胞内钙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来调节心脏传导,为无数心衰患者缓解症状。然而,1997年发表的里程碑式DIG试验却为其临床价值蒙上一层迷雾——该研究显示地高辛可显著降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因心衰住院风险,但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且血药浓度过高时还可增加预后不良风险;从而使得临床医生在使用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时始终面临“疗效与风险平衡” 的难题。此后二十余年,强心苷类药物在晚期心衰治疗领域的潜力探索陷入瓶颈。
8月29日-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大会首日,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Udo Bavendiek教授在HOT LINE1专场中报告了DIGIT-HF试验的结果,为晚期HFrEF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全新循证证据。研究显示,洋地黄毒苷(Digitoxin)可降低晚期HFrEF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因心衰恶化再入院的复合事件终点。
研究设计
DIGIT-HF试验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在德国、奥地利和塞尔维亚的55个研究中心开展。研究纳入接受标准心衰治疗的症状性HFrE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或NYHA分级Ⅲ级且 LVEF≤40%],并在此基础上按1:1比例随机进行洋地黄毒苷或安慰剂治疗。
洋地黄毒苷的初始剂量为0.07mg/d,6周后采用双盲方式调整剂量至0.05 mg/d或0.1 mg/d,以将洋地黄毒苷的血药浓度控制在8-18 ng/ml的安全有效区间内。
之所以选择洋地黄毒苷时因为其以肝脏代谢为主,半衰期更长,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同样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且洋地黄毒苷在8–18 ng/mL的血药浓度下能可显著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其效果与低浓度地高辛(0.5–0.9 ng/mL)类似,正是DIG试验后续分析所推荐的理想治疗范围。
试验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与因心衰恶化住院的复合终点,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原则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212例ITT患者,平均年龄66岁,女性占20%,平均LVEF为29%,心衰症状负担较重——70%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或Ⅳ级。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心衰药物治疗,且除颤装置(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25%)的使用率较高,达64%。
中位随访36个月显示,洋地黄毒苷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39.5%和44.1%的患者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HR=0.82;95% CI:0.69-0.98;p=0.03)。绝对风险降低4.6%,需治疗人数(NNT)为22。
具体来看,洋地黄毒苷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27.2%和29.5%(HR=0.86;95%CI:0.69-1.07);首次因心衰恶化住院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30.4%(HR=0.85;95%CI:0.69-1.05)。洋地黄毒苷组的全因死亡和因心衰恶化住院的总事件数为537例,安慰剂组为531例(RR=0.85;95%C:0.67-1.09)。
此外,所有预设亚组的主要终点结果均呈阳性,且心率≥75 bpm或收缩压≤120 mmHg的患者在治疗中的获益或更为显著。
在安全性方面,洋地黄毒苷组有4.7%的患者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安慰剂组则为2.8%,且不良事件主要为心脏相关事件疾病(3.4% vs 1.8%)。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充分心衰标准治疗基础上,使用洋地黄毒苷可进一步降低HFrEF患者的死亡及心衰住院复合风险,且安全性可控。
研究者说
在报告时,Bavendiek教授指出,尽管本试验的入组人数低于预期,但仍证实晚期HFrEF患者在接受规范心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地高辛治疗(采用简易剂量调整方案)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与因心衰恶化的住院风险。基于本研究结果,地高辛可作为HFrEF患者的补充治疗选择策略,尤其适用于合并房颤、心率较高、血压偏低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信源:ESC官网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