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才懂:只有死,别人才会说“太年轻”!来宾70岁大叔不信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21:47 2

摘要:今天才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感慨,引得众微友唏嘘不已:“我们这种三、四十岁的人,在社会上,只有死了,别人才会说:‘哎呀!太年轻了。’其他任何场景,特别是找工作和相亲,都会说你老了!”底下评论如潮,“太扎心”的感叹不绝于耳。这话语间的苦涩,怕是只有到了这个年纪

今天才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感慨,引得众微友唏嘘不已:“我们这种三、四十岁的人,在社会上,只有死了,别人才会说:‘哎呀!太年轻了。’其他任何场景,特别是找工作和相亲,都会说你老了!”底下评论如潮,“太扎心”的感叹不绝于耳。这话语间的苦涩,怕是只有到了这个年纪的人才能真切体会。



才哥我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每逢回到来宾乡下的老家,遇到熟人,总免不了那一套熟悉的寒暄。“成家了没?”“在哪里高就?”若答尚未婚配,或是工作尚未稳定,对方脸上便浮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惋惜,那神情分明在说:这年纪还未安定,已是人生一大败笔。我起初还试图解释,后来索性笑笑作罢。人心中的成见,哪里是几句话能够化解的。

如今,求职市场上的年龄歧视,最为直白残忍。不知从何时起,现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大多数情况下人社部门都要求考生在35周岁以内。有样照样,既然政府部门都这样要求了,很多企业在招聘启事上,也白纸黑字写着“35岁以下”,将一大批人拒之门外。仿佛人一旦过了35岁,智慧、经验和能力便随之贬值。在来宾,我见过一位42岁的工程师,被公司辞退后奔波半年,原本乌黑的头发斑白了不少。最后他不得不接受一份薪资减半的工作,苦笑道:“我们这个年纪,不是要求多少,而是能被接受就已经感恩戴德了。”他说话时眼神闪烁,不敢与人直视,那点残存的自尊心在生存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相亲市场上的年龄规则更是微妙。女性过了30岁,便被贴上“剩女”标签;男性虽稍宽松些,但若40岁未娶,也难免被猜测是否有隐疾或缺陷。我认识一位柳州的朋友,八九年生人,今年恰是36岁。他是北京某大学的研究生,如今留在北京某单位做科研工作,温婉知性,谈吐不凡。然而每次回老家,亲戚们安排的相亲对象却多是离异带孩的男人。问其原因,她直言不讳:“家人们觉得,以她这个年纪,同龄的好男人早被抢光了,能将就就将就吧。”朋友苦笑道:“我努力读书工作,没想到最终输给的竟是年龄。”这话里的辛酸,若非亲耳听闻,难以体会。

就连穿衣打扮,也难逃年龄的审判。穿得年轻些,便有人说你“装嫩”;穿得稳重些,又嫌你老气。我在商场见过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对着一件红色连衣裙犹豫不决。她拿起又放下,反复三次,最终还是挂了回去,自言自语道:“这颜色太艳了,不适合我这年纪。”那神情中的遗憾与克制,令人唏嘘。一件衣裳,本无年龄之分,却因人心中的桎梏而成了逾越不得的界限。

社会对年龄的偏见,犹如无形的牢笼。年轻人被要求“成熟点”,中年人被要求“认老”,老年人则被要求“服老”。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桎梏,不得逾越。仿佛人生不是连续的流动,而是一级级必须踏准的台阶,错一步便是异常。

然而我常想,这年龄的牢笼,究竟是谁设立的?又是为谁而设?古代圣人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如今的人却三十就已感到危机四伏。是社会节奏太快,还是我们的心态太过焦灼?

事实上,人在不同年龄段各有其美。二十岁的锐气,三十岁的沉稳,四十岁的睿智,五十岁的豁达,皆是生命不同阶段的馈赠。齐白石70岁后才开始画虾,终成一代大师;姜子牙80岁遇文王,辅佐周朝建立不朽功业。年龄从来不是限制,限制人的往往是那些固化的观念和自我的设限。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今年也已有70来岁,是来宾某单位的退休人员。喜欢文学和摄影的他,还经常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写稿子,平时一有空,就开车外出搞摄影创作。如今他甚至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分享人生感悟。他说:“年龄只是数字,心态才是真正的年龄。”他的话让我想起那些二三十岁就已经暮气沉沉的人,年纪轻轻,却已经老了。

打破年龄的牢笼,首先要从内心开始。不再被外界的标准所束缚,不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无论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都可以重新开始,都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红裙可以穿,梦想可以追,爱情可以等。活着不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期待,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生命。每一个年龄都是最好的年龄,每一步都是最好的安排。唯有如此,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才不会因活在别人的标准里而悔恨,也不会因不敢做自己而遗憾。

年龄从来不是牢笼,除非我们自己愿意被关在里面。

来源:健康综合营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