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统一50年,一碗河粉撕开南北巨大差异,发达国家梦还有多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2:36 2

摘要:2005年秋天,胡志明市一个老城区的巷子里,有人拍下一段录像:一个骑摩托车的中年男人在路边停下,熟练地递给摊主一句“多点甜酱,不要葱”,然后转身对身后的年轻人说,“北方人要是吃这碗,连汤都不会喝”。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一碗河粉,搅出一段历史。

2005年秋天,胡志明市一个老城区的巷子里,有人拍下一段录像:一个骑摩托车的中年男人在路边停下,熟练地递给摊主一句“多点甜酱,不要葱”,然后转身对身后的年轻人说,“北方人要是吃这碗,连汤都不会喝”。

那段视频在越南论坛上引发热议,底下几百条评论,南北互怼,什么“清汤寡水”“甜得像糖水”,全都有。

这不是第一次了。

几十年过去,越南人早已习惯了这种南北之间的“口味战争”。

可要说这事怎么来的,还得往前翻,至少得翻到1975年。

那年春天,西贡政权垮台,越南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南北分治。

从纸面上看,这是统一——可从现实里看,更像是一次漫长的接管。

那会儿,北方的干部南下,有的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有的是从河内调派的年轻骨干。

他们带着任务,也带着一种胜利者的自信。

但他们很快发现,南方这块地方,不太好接手。

胡志明市的街道宽敞,楼房林立,法式建筑多,学校、工厂、医院一应俱全。

人们穿着时髦,说话夹带法语词,吃饭讲究甜辣搭配,连圣诞节都过得热闹。

而来自北方的干部,多数是从农村出来的,习惯了苦日子,对这些“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心里有些排斥。

有南方居民回忆,那时候很多人都不敢在街上穿西装,怕被贴上“美帝走狗”的标签。

有人偷偷藏起家里的留声机,也有人烧掉了旧日的照片。

可是,真正的矛盾,不只是生活方式的碰撞。

那是几十年文化、语言、政治系统的断裂。

北方在战火中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体制,强调集体、纪律、统一。

而南方,哪怕是在战乱中,依然保留了较多的市场经济和个人空间。

两个系统一旦合并,摩擦几乎不可避免。

说起来,南北分治并不是从美国介入越南才开始的。

更早的时候,越南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交趾郡,越北正式纳入中原王朝体系。

从那以后,越北地区一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语言、制度、宗族观念都和中国江南一带接近。

而越南南方,直到17世纪还属于占婆和高棉的地盘,文化上更接近马来和高棉传统。

法国殖民时期,这种差异被进一步放大。

法国人把行政中心设在西贡,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教育、工业,南方城市化迅速。

而北方则主要是原料产地,经济发展缓慢。

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日内瓦协议签署,越南正式分为南北两部分。

美苏冷战背景下,北越得到中国和苏联支持,南越则依赖美国。

1950年代末,北越开始推行土地改革。

根据当时的官方数据,全国共处决“地主分子”约15,000人,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这场运动有其历史背景,但也留下了厚重的心理创伤。

而与此同时,南越在美援推动下,大力发展教育、经济,甚至有“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野心。

那会儿的西贡大学,开放程度远超北方。

南方的学生能读法语书、听摇滚乐、看法国电影。

虽然政治腐败问题严重,但社会生活要自由得多。

所以,1975年统一之后,北方干部南下,面对的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套运转中的系统。

他们试图用北方的逻辑去整合南方,不仅慢,而且难。

有一位当年在胡志明市任职的北方干部回忆:“我们开会时讲的是革命精神,他们在意的是预算怎么分配。”那种落差,怎么弥合?没人知道。

更复杂的是,语言。

越南语虽然是一个系统,但南北方言差异极大。

统一之后,官方规定以河内音为标准普通话。

很多南方人不服,觉得“听不懂、不好学、不自然”。

有老师公开表示拒绝使用北方音教学,甚至一度被处分。

语言上的分歧,其实就是认同上的分歧。

而更深的裂痕,藏在经济和资源分配里。

统一初期,北方主导国家政策,很多南方人觉得自己“被吸血”了。

有人说:“我们种的稻谷,被拿去补贴北方;我们交的税,建的是北方的路。”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夸张成分,但情绪是真实存在的。

那时,火车从河内到胡志明市要跑三十多个小时,路况差,治安也不好。

有南方商人干脆放弃北方市场,说:“太远了,不划算。”这种物理上的隔离,也让心理的距离更难拉近。

教育领域的问题也很突出。

河内国家大学曾被寄予厚望,可到了2024年,统计显示,这所大学教授仅7人,副教授105人。

很多专业甚至没有一名副教授。

大学扩招,师资没跟上,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南方一些私立学校反而开办得有声有色。

胡志明市的国际学校、外语中心、科技初创公司,比北方活跃得多。

越南教育部在2023年12月批准汉语教科书,2024年起小学三、四年级必须开设汉语课。

这本是为了加强文化理解和历史研究,但也再次暴露南北差异。

北方不少学校积极响应,甚至设立汉语示范班;而南方一些家长则表示“没必要”“实用性不强”。

其实,这背后不是语言问题,而是对资源配置和发展方向的不同理解。

再看农业。

统一初期,北方的农业机械年平均使用时间仅6.2小时。

设备老旧,维修困难,效率极低。

而南方,由于战时美国支援,在农机、化肥、农药使用上反而领先一步。

据统计,南越政权从美国共获得300万吨化肥。

这种不对称,也让南方人在统一后产生一种“被拖累”的感觉。

南北交流少,还有一个现实原因:交通落后。

2024年,越南交通部才宣布高铁项目将在2027年动工。

这项规划已经拖了十几年。

地铁项目也迟迟推进不动。

想从河内去胡志明市?要么坐火车两天一夜,要么花高价买机票。

坐船就别提了,那完全是折磨。

交通不畅,交流不便,误解自然越来越深。

这几十年来,越南在努力寻找平衡的办法。

国家领导层采取“集体领导”体制,四位高层来自不同地区,试图维持南北之间的权力平衡。

可这种安排,也让人觉得“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在网络上对骂。

有人发帖说:“河内的河粉是汤药,不是饭”;另一边回:“西贡的河粉是糖水,不是面”。

吵来吵去,最后都说一句:“我们才是真正的越南”。

可那位2005年吃河粉的中年人,他只说了一句话:“不管哪种,吃得饱就行。

从那以后,那家摊主在菜单上加了一行字:北方吃法,请提前说明。

参考资料:

陈步,《越南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越南国家出版社,2007年

胡志明选集编辑委员会编,《胡志明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陶维英,《越南通史》,越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Gareth Porter, Vietnam: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tic Social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William J. Duiker, Ho Chi Minh: A Life, Hyperion, 2000

来源:希拉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