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杨镇纯垛村:“渔”见生态富民好“光”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09:23 1

摘要: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升起,唤醒了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纯垛村这座千年古村,古韵与能源交织,共绘出了“光伏+渔业”和谐共生新路径,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活力,也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未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升起,唤醒了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纯垛村这座千年古村,古韵与能源交织,共绘出了“光伏+渔业”和谐共生新路径,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活力,也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未来。

伴随着太阳的冉冉升起,纯垛村“渔光互补”项目的发电负荷逐步升高,这座作为该村首个在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电站,借助“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空间复合利用模式,为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再添发展动能,“渔”见生态富民好“光”景。

水上生光,水下见繁盛

“渔光互补”就是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有机结合,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进行太阳能发电,并发挥其遮阳作用,抑制藻类繁殖,改善水质状况,降低水面温度,为下方水域的鱼、虾、蟹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实现了水域空间全方位立体利用。

据统计,罡杨镇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小时,按照《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国家标准,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且水系纵横、河网发达,“一种资源、两种产业”的发展模式和“鱼美稻香,虾肥蟹壮”的水乡资源,既是水产养殖的福地,而泰州地区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优越,也成了光伏建设的良选。

“更重要的是,镇政府和居民对绿色用电、绿色发展,有着十分强烈的意识和决心。通过“渔光互补”把水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金,探索出一条绿色增收新模式,养殖户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双增收。”初到罡杨镇开展调研规划时,国华公司规划部开发专责沈辉便对此体会深刻。

随着首批发电单元的建成并网,近30万块光伏板在太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绿电汩汩不断。而水底下,传统渔业也即将焕发出新的光芒。“我们将与村集体共同引入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养殖技术,以生态池塘为依托,实现光伏发电站与水产养殖配套组装,走出‘品质升级、减量增收’发展道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国华泰州项目部现场负责人李忠权介绍道。

碧水映天,阳光生绿电

据测算,纯垛村“渔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09亿度,满足1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约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9万吨,相当于约19万亩森林的碳汇量,也相当于在3个罡杨镇辖区范围内植满了树木,足见“渔光互补”的背后,是罡杨镇矢志探索绿色发展的初心。

当罡杨镇政府探索着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农村增绿的产业方向时,国华公司怀揣着“渔业+光伏”方案而来,为这个传统的农渔业重镇发展带来了央企的智慧和担当。但“渔光互补”模式近些年虽蓬勃发展,但受地质条件、台风灾害、线路改造、运输道路、民风人情等影响,尤其在村民集聚地建设光伏难度则更大。

“为安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我们拥有丰富的新能源项目建设经验,熟悉当地地质条件和特点,从抗台风、防腐蚀、支架基础、阵列排布、最佳倾角等方面均进行了充分考虑和设计创新,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效单晶光伏组件,实现了发电效益的最大化。”国华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林表示。

“在科技创新是优质生产力的大势下,我们还规划并实施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王林介绍道。在运营周期里,将开发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机器人等技术,日后项目的运行数据也会接入到东台集控中心,既提高了运维的实时水平,又保障了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持续积累的数据,更可为将来的新建项目提供更精确的分析和优化提升经验。

借光生金,乡村必振兴

罡杨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地处里下河地区,境内共有大小河道数十条。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响起,罡杨镇积极构建扬镇泰一体化的旅游中心,以纯垛村为重点的片区旅游建设,构建起乡村振兴特色着力点,农文旅逐步融合的新图景蔚然成卷。

借助“渔光互补”已发电的东风,为这座热点旅游小镇点上了别出心裁的一笔。恢宏的光伏阵列、风格独特的升压站、干净整洁的道路旁、缤纷多彩的墙绘里,间书着新能源建设者在“鱼米之乡”播种太阳的梦想,也为游客带来更多度假的体验。“太阳能发出的电会是和彩虹那样七种彩色吗?”稚子童真的提问也会在此一一找到答案。

如今,国华公司还将会协助罡杨镇修建观光路、架设成排的新能源路灯、修建年久失修的桥梁、搭建休闲娱乐广场,游客可以沿路远眺壮观的光伏场,这些新的观光点将增加了游客更多的“驻村”机会,自然而来带动了更多的消费,游玩与观赏两不误。

来源:农村的小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