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10月7日,杨炬已经快撑不住了,她拉着孩子的手,眼里含着泪,却轻声说:“我该走了,你爸爸等了我整整46年。”虽然对孩子和这个家很放不下,可一想到天那边有丈夫王树声在等着,她心里就不再害怕,说完这句话没多久,杨炬安静地走了,享年99岁。
2020年10月7日,杨炬已经快撑不住了,她拉着孩子的手,眼里含着泪,却轻声说:“我该走了,你爸爸等了我整整46年。”虽然对孩子和这个家很放不下,可一想到天那边有丈夫王树声在等着,她心里就不再害怕,说完这句话没多久,杨炬安静地走了,享年99岁。
杨炬本名杨宗珍,出生在湖北西北的一个地主家庭,祖辈留下的产业尚能维持一家人的体面生活,吃穿无忧,还能让她接受完整的教育,父母思想依旧停留在旧社会的框架里,觉得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早早嫁人安稳过日子,因此替她安排了一桩娃娃亲。
但杨炬骨子里有自己的主意,她从小读书识字,眼界比同龄女子更开阔,心中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绝不是被束缚在一纸婚约里,面对父母的安排,她坚决摇头,她常对同窗说:“人这一辈子哪能把感情交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时抗日战争的烽火点燃了整个中华大地,杨炬觉得人生真正的价值,应该是投身民族解放的大潮,于是她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踏上了去延安的路。
1938年,杨炬终于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这里到处是黄土窑洞和热火朝天的场景,她毫不犹豫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几年后,凭着出色的表现,她被分配到中央门诊部担任护士,整天忙碌在伤员和药箱之间。
此时另一位传奇人物王树声已经在太行山战场上闯出了名号,作为副司令员,他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名字在延安传得很响,可这位杀伐果决的大将,感情生活却并不顺利,前两段婚姻一段是父母包办,一段是朋友介绍,但都因性格和缘分问题,最终无疾而终。
王树声的革命启蒙得益于堂兄的影响,堂兄是麻城最早投身革命的人之一,从王树声还是少年时,就时常给他讲革命道理,带他读进步书刊,对王树声来说,堂兄的作用,几乎就像毛主席对弟弟毛泽覃的影响一般,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熏陶。
青年时期王树声在家乡当过小学教员,后来还担任过小学校长,那时候的日子算得上安稳体面,他原本可以就这样度过一生,随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渐传播,王树声的心境被彻底触动,他明白个人的小安逸终究换不来民族的解放,1926年,年仅21岁的他毅然放弃教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麻城农民运动中。
起初他只是带着一群几乎没有战斗经验的农民,手里拿的多是锄头和木棍,在王树声的组织下,这些“泥腿子”竟能在多次较量中击败地方豪绅组织的武装力量,甚至几度以数百人的小股力量撂倒上万人的乡勇队,这让他在麻城一带迅速打响了名声,但王树声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小规模的冲突还能凭勇气和胆识取胜,可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正规军时,他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
就在此时,徐向前来到他身边,看到王树声的潜质,便耐心地手把手教他如何从一个“敢打”的好汉,成长为真正沉稳冷静的指挥员,1930年6月的一次战斗,王树声带领部队在杨平口连打几场胜仗,士气大振,他和手下都盯上了邻近的一座县城,那里的守军不过一个营,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眼看着即将一哄而上,徐向前拦下了他:“不能冒进!攻城可不是儿戏,打仗就像小娃学走路,刚学会走,怎么能一口气跑呢?要一步一步来。”
徐向前的提醒是及时的,王树声冷静下来后,逐渐学会权衡利弊,不再一味莽撞,这一课,让他真正学会敢打,更懂得如何把握全局,他逐渐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坚人物,周恩来曾高度评价:“王树声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率部进入大别山,把这片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山区经营得如铜墙铁壁,在这里,他带领部队多次挫败国民党的围剿,后来又在抗战时期担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可以说,大别山已成为他心灵上的第二故乡。
到1941年,两人命运终于交织,那时延安的中央党校每逢周末都会举办舞会,既是文化娱乐,也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好机会,一次聚会中,王树声在人群中无意间看见了杨炬,她身穿一身干净素雅的衣服,笑声爽朗清脆,仿佛瞬间驱散了窑洞里的沉闷空气,王树声怔怔地望着她,心中泛起一股久违的悸动。
身边的老战友唐明春立刻看出了他的心思,半开玩笑地说:“老王,你心里在打鼓吧?我爱人认识她,回头让她帮你说两句。”王树声有些局促,连耳根都泛红,只低下头傻笑,日子一天天过去,唐明春夫妇却迟迟没有动静,这让王树声心里像猫挠似的,终于忍不住冲到唐明春面前催问:“明春,你答应的事咋没下文呢?”唐明春被逗得哈哈大笑:“嗨,这可不是打仗行军,恋爱哪能这么急啊!”
王树声急得直跺脚:“我都快38岁的人了,还等啥?我得自己去找她!”那天他特意刮得干干净净的胡子,穿上一件最体面的衣服,对着小镜子反复端详,心里既忐忑又充满期待,终于他找了个机会走进门诊部,见到杨炬的瞬间,心跳得厉害,他磕磕绊绊地说了几句,最后鼓足勇气脱口而出:“杨同志,我对你印象特别好!”
这突如其来的表白让杨炬脸颊瞬间染红,慌慌张张转身跑了出去,留下一脸懊恼的王树声,暗暗责怪自己太莽撞,第一次相遇,就这样留下了一段略显尴尬的记忆,王树声的好友们一个接一个登场,纷纷帮他“说好话”,唐明春的妻子连军与杨炬是同事,便在闲聊中拐弯抹角提起某位将领的优点,夸得天花乱坠,杨炬疑惑:“到底是谁啊?”连军笑着揭开谜底:“不就是前几天向你表白的王树声嘛!”杨炬才恍然大悟。
门诊部里另一位同事王一楠,也时不时提起王树声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渐渐地,杨炬原本抗拒的心慢慢松动,她心中隐隐升起一种好奇和期待,就连中央医院院长傅连璋也出面劝她:“小杨,老王脾气直,性子急,可人品绝对没得说,他打仗拼命,平时清正,绝不会亏待你。这样的男人,你嫁给他,不会吃亏的。”傅连璋语重心长的话,让杨炬心头泛起一丝温热。
终于她答应和王树声正式见面,那一次他们坐在一起,从延安的窑洞聊到太行山的战火,从各自的经历聊到对未来的想象,越说越投机,王树声放下了急躁,表现得真诚而温和,而杨炬也发现,他并不像传闻中那样粗鲁,不久两人顺理成章地确立了恋人关系,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在贺龙、徐向前等老首长的支持和祝福下,他们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段延安窑洞里的爱情,也成为烽火岁月中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1947年,全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王树声主动请战,要带兵重返大别山,当时他正因病住院,组织原本不同意,担心他身体撑不住,可他却激动地拍案而起:“我是大别山的儿子,大别山有难,我必须回去!”这份执着最终打动了中央,允许他挂帅南下。
重返大别山并非易事,这里敌情复杂,既要开创和稳固根据地,又要配合主力展开反攻,国民党派出大军重重围剿,王树声带领部队一次次冲破封锁,始终坚守“坚持大别山就是胜利”的信念,经过艰苦鏖战,大别山解放区终于稳定下来,敌人被逐渐赶出这片土地。
战斗并未结束,国民党溃退时留下不少杂牌武装,意图制造混乱,开辟“第二战场”,王树声并没有因全国大势已定而掉以轻心,他亲自留在一线组织剿匪,那段时间,他因劳累多次病倒,却仍然坚持指挥,他说:“剿匪不是小事,大别山不能再乱!”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作为开国将帅之一,王树声理应出现在观礼台,但他谢绝了邀请,把荣誉让给了别人,自己却坚守在大别山,直到剿灭最后一股土匪,才还给老区一片安宁。
1973年6月12日,王树声被确诊为食道癌,而且已到晚期,之所以发现得晚,一方面是因为他长期操劳政务,不愿体检,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消息传到病房外,妻子杨炬心里一沉,她明白丈夫的性子,一旦知道真相,必然会心存牵挂,于是她选择隐瞒实情,在病房里总是强打精神,挤出笑容安慰丈夫:“不碍事,很快就能好。”
可夫妻相伴数十年,哪能瞒得过去?王树声从她的眼神里,早已读出了真相,他却并不慌乱,只轻声说道:“癌症没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去见马克思嘛!那么多老战友都去了,也该轮到我了。”语气里甚至带着几分玩笑,仿佛要减轻妻子的痛苦,杨炬心里一酸,泪水忍不住往下掉,难过的是丈夫的病情无可挽回,欣慰的是他至死都保持着那种大将风范,把生死看得很淡。
在病情愈加沉重的时候,王树声仍牵挂着家乡,他紧紧握住妻子的手,断断续续地叮嘱:“我走后,没有别的要求,把我的骨灰,送回麻城,撒在家乡的土地上。”杨炬泣不成声,却郑重地点头:“老王,我答应你。”1987年,杨炬履行了丈夫的遗愿,把王树声的骨灰安葬在麻城烈士陵园,那一刻,大别山的松涛仿佛也在低声吟唱,迎回了这位一生守护它的儿子。
他们在乱世中结缘,在风雨中共生,最终携手走过数十年,夫妻二人共育有四个孩子,每一个的经历,都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长子王鲁光于1946年11月出生,当时前线战事紧张,母亲怀着他在山东辗转,靠着警卫员们一路守护才得以平安降生,成年后的王鲁光考入清华大学,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就在婚礼前四天,他遭遇车祸,落下残疾,面对女方家庭的为难,他主动提出解除婚约,没有怨言,后来他选择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残疾人事业上,创办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替千千万万同样遭遇不幸的人争取尊严。
次子王楚还1948年出生,这个孩子自小体弱,母亲常常半夜守在病榻边,生怕他一个高烧就熬不过去,命运并没有给他太多眷顾,中年时突发脑溢血,成了植物人,不到五十岁便早早离世,留下父母心底长久的痛。
三子王建初1950年出生,这个儿子一度是王树声最引以为傲的,他参军入伍,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然而在训练中,他多次出现头痛和精神恍惚的症状,王树声起初误以为是孩子娇气、不争气,严厉斥责了他,延误了诊治,后来病情恶化,成了父亲心底终生的遗憾,每每提起此事,王树声都沉默许久,不愿多言。
小女儿王季迟,1955年出生,她比几个哥哥幸运,生在了和平年代,杨炬对这个最小的女儿寄予厚望,常教导她做人要低调,要记住“不能因父母的功劳而摆架子”,受母亲影响,王季迟也走上了医学道路,成了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勤勉过日子,不讲特殊,不谋私利,四个孩子的人生各不相同,有辉煌,有坎坷,有遗憾,也有普通的平淡,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承载着父母留下的精神底色,勇敢、坚韧、负责任。
2020年,99岁的杨炬终于还是倒下了,器官衰竭让她住进了ICU,那几天,她一直清醒又糊涂,子女们昼夜守在病床前,她费力抬起手,紧紧攥住长子的手掌,嘴唇颤抖着挤出一句:“我要走了,你爸爸,已经等我46年了。”声音含混,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说完她就慢慢闭上了眼睛,陷入长久的昏睡。
十月七日的凌晨,杨炬安静地走了,就像她这一生大多数时候一样,低调、坚毅,不给别人添麻烦,整理遗物时,家人翻出了一只她常年带在身边的旧皮箱,箱子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一本翻得起皱的线装《麻城英烈录》,和一封已经泛黄的旧信,那封信写在1955年,是王树声在沈阳军区开完会回程的火车上随手写下的,信里只有短短一句话:“小杨,忙完此段,再共进晚饭。”或许是她心底最柔软的寄托。
有人曾问起,他们这段婚姻为什么能走过风雨坎坷,却始终不改初心,认识他们的人只答了三个字:“敢担当。”在战火年代,他们的结合只有在枪炮声中彼此的守望,在建设时期,他们的携手不是甜言蜜语,而是责任与分担,浪漫不在嘴上,而在肩膀上能为彼此、为国家、为人民担起多重的重量。
来源:小乐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