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宏观经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22:12 3

摘要: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25日对外公布。

文/《清华金融评论》周茗一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25日对外公布。

2025年8月25日,《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意见》作为中办、国办首次针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布的文件,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了全面部署。

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2021年和2024年我国先后建成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 这两个市场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目前我国碳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需加快构建长效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根据《意见》,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上海交易集团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贾彦表示,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的丰富、碳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发展、跨境业务的推出、多样化市场的融合,势必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夯实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全面提高报送系统数据采集以及交易系统与注册登记系统之间的信息流转、科技监管、风险监控等能力,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科技化。其次,推动交易系统运行的标准化、产品化,提高国际化水平,支撑多层次碳市场体系建设。最后,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打通,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盟链,全面打通绿色产融链,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提高未来碳市场活力

《意见》提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同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当前,我国碳市场建设已形成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定期编制更新温室气体清单,逐步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一项项有效举措为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国泰君安证券副总裁、机构与交易业务委员会总裁罗东原表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预计未来成千上万家实体企业将面临艰巨的减排目标任务,对碳市场相关的服务产生新的迫切需求。根据毕马威预测,未来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十万亿级别,并且市场覆盖主体、覆盖行业、产品种类等核心要素均将逐渐丰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要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排放权融资、绿色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研发,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定价功能,构建多元化气候融资产品,扩大气候融资覆盖面,为气候金融提供更多增量资金。推动金融科技赋能气候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精准识别客户画像,构建企业和项目库,开展绿色效益评估,增强气候融资决策支撑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

在建章立制方面,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初步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在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运用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在扩大重点行业覆盖范围方面,在发电行业基础上,今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强制碳市场,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管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财经研究院、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研究员王遥,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洁表示,碳市场作为零碳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配套来看,对绿色相关信息监测与披露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加快解决在信息披露方面缺乏统一的理论与政策框架指导、企业披露意识不足、数据可获得性不足等问题。譬如当前在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内逐步要求进行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

上海交易集团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贾彦表示,构建完善的跨市场协同监管体系对于统一碳市场监管、推动碳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共享机制与合作监管有效地对来自跨市场的操纵、欺诈等进行透明化监督,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与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构建跨市场协同监管体系将提高市场监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减少市场的博弈冲突。

编辑丨周茗一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 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