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以现代社会的某些标准化流程中未采用中医诊断为由,质疑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然而,若因此否定中医的价值,无异于以偏概全。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生命智慧,其价值绝非简单的“有用”或“无用”可以概括。
关于“中医是否真的有用”的讨论一直未停。最近一张图片广泛传播,让许多不明所以的群众再次对中医产生怀疑。
有人以现代社会的某些标准化流程中未采用中医诊断为由,质疑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然而,若因此否定中医的价值,无异于以偏概全。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生命智慧,其价值绝非简单的“有用”或“无用”可以概括。
现代社会的体检、司法鉴定、保险理赔等流程依赖西医,本质上源于标准化、数据化的效率需求。西医以量化指标为核心,而中医则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根基,关注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二者本属不同体系,恰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例如,西医擅长急性病症的快速干预,而中医在慢性病调理、亚健康状态改善、未病先防等领域独具优势。
所谓“气血虚”“肝火旺”无法开具病假条,反映的是现代制度与中医理论的暂时性脱节,而非中医本身的缺陷。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中医的核心理念在于防患于未然。若因制度尚未完善而否定其价值,实为削足适履。
国家大力支持中医,并非仅出于文化情怀,更基于其切实的临床价值。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针灸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有效医疗手段,全球超18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在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参与率达90%以上,“三药三方”显著降低轻症转重症率……这些皆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明证。
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守正创新”。从药材种植的标准化到AI辅助脉诊技术,从循证医学研究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医正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现代医疗体系。
中西医之争的本质,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西医以“精准”见长,中医以“调和”为本。真正的智慧在于取长补短,而非非此即彼。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言:“中西医结合,不是让中医变成西医,而是让患者多一种选择。”
当下,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对话;不是否定,而是探索。中医的价值,不在于取代西医,而在于为人类健康提供另一种视角——一种尊重自然规律、注重身心和谐的视角。
中医如同一棵参天古木,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枝叶却可触及现代科学的天空。它的价值,早已超越“是否开具病假条”的争论,而是关乎生命质量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彰显,以及人类对健康本质的不懈追求。
面对质疑,我们不妨以更广阔的胸襟看待中医:它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艺,更是中华文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各位爱好中医的朋友,大家对待这个问题如何看待?评论区一起聊聊,发出你的声音,影响更多人
来源: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