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不少人都在呼吁企业增加岗位,给这些大学生一个“立身之本”,可人民日报却怒批当代大学生,不失业才是天理难容,这是什么情况?如今的就业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学生就业真的有网络上传的那么难吗?
[月亮]每年毕业季都是大学生的“灾难季”,大批毕业生面临着工作难的困境,甚至有一部分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绝望,这成了千万有孩家庭的痛。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不少人都在呼吁企业增加岗位,给这些大学生一个“立身之本”,可人民日报却怒批当代大学生,不失业才是天理难容,这是什么情况?如今的就业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学生就业真的有网络上传的那么难吗?
曾几何时考上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在那个教育资源还很稀缺的年代,别说大学生,一个中专毕业生都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分配工作,知识改变命运这句箴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寒窗苦读十二载,可如今时代早已变了。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的门槛肉眼可见地降低了,就像吉林省去年大学录取率已经超过了55%,当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本科学历的光环也就随之褪去,它不再是稀缺品,而更像是一张进入社会竞争场的入场券,仅此而已。
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态却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大学四年就是个保险箱,然而当毕业生拿着这张“门票”兴冲冲地奔向社会时,却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很多年轻人陷入了迷茫。
于是慢就业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近两成的毕业生选择暂时不就业,他们有的选择继续在考研、考公的独木桥上挣扎,有的选择用一场旅行来寻找人生意义,还有的干脆就在家躺平或者摆烂,等待着一份理想工作的从天而降。
这种选择不能简单地用好高骛远或者不学无术来概括,它背后是年轻一代在职业规划迷茫时的一种主动缓冲,是在激烈竞争面前心理准备不足的自我保护,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一次痛苦而必要的重新思考。
很多大学生似乎都有一种错觉,以为进了大学就万事大吉,可以放飞自我了,于是四年的黄金时光就在熬夜打游戏、追电视剧中悄然流逝,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专业知识学得一知半解,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更是一片空白。
等到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的简历苍白得可怜,除了学校和专业再也写不出任何有竞争力的东西,这种“三无”毕业生,无扎实专业知识、无实习经验、无职业证书,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即便是顶尖学府,也对这种现象敲响了警钟,清华大学就曾因学生旷课、成绩不合格而予以开除处理,连清华的学生都可能“沉睡”,更何况其他普通院校?人民日报曾经一篇措辞严厉的文章标题,至今仍振聋发聩《沉睡中的大学生不失业,天理难容》。
当学生在校园里虚度光阴时,外面的世界却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制造业增长放缓,而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这些新兴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这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一本教科书就能满足的了。
它们需要的是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跨学科整合能力以及丰富项目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来自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优的综合素质。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一边是企业挥舞着高薪,比如月薪普遍一万五以上的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电驱系统工程师,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顶尖人才。
另一边则是海量的普通院校毕业生,因为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只能涌入电子厂、酒店等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干着随时可能被替代的活。
传统的就业观念就像一座拥挤不堪的独木桥,无数毕业生削尖了脑袋,都想往桥上挤,桥的那头是看似光鲜的大厂、稳定的编制,这种“眼高手低”的心态,让他们忽视了桥下的万千风景。
他们看不上那些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吸纳就业、催生新岗位的主力军,比如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集群和科技创新布局,这些产业升级的背后是大量高质量岗位的诞生,但机会只留给那些愿意放下身段、脚踏实地的人。
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的浪潮早已为我们铺设了一座选择更多、通路更广的“立交桥”,比如短视频、直播带货、新媒体运营,这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业态,如今已经创造了海量的就业机会。
以快手平台为例,它在去年一年就带动了超过4320万个就业岗位,催生了174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已经有19个被国家人社部正式认可,纳入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比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甚至包括网络主播等。
一位人大代表就曾大声疾呼,要多多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新机遇,有数据显示直播电商的收入每增加一个亿,就能直接或间接带动1200人就业,这背后是巨大的潜力。
这些新兴领域往往不那么看重你是不是名校毕业,更看重你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编程、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硬技能,这无疑为那些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路径。
可惜的是许多人依然被“独木桥”思维所困,对这座崭新的“立交桥”视而不见,宁愿在拥堵中内卷,也不愿抬头看看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对于每一个即将或已经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那句“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的警示,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一种鞭策,告诉你必须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大学期间就通过实习、社会实践、参与项目来不断积累自己的硬实力。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拥有走到哪里都有饭吃的能力,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