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人去旅游,都是拿着相机或手机拍照,但有人却非如此,而是用一支笔,把他去过的看过的那些地方的建筑以速写的方式画下来。这人便是《速写本上的世界:探索东西方建筑的环球之旅》一书的作者史伦。
大多数人去旅游,都是拿着相机或手机拍照,但有人却非如此,而是用一支笔,把他去过的看过的那些地方的建筑以速写的方式画下来。这人便是《速写本上的世界:探索东西方建筑的环球之旅》一书的作者史伦。
史伦的身份是一名建筑师,因此得以以建筑师的独特视角和专业能力,对旅途中所见的建筑进行观察、分析和描画,将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和历史传统特点的建筑通过文字和速写进行解构与再现,挖掘背后的建筑文化历史。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还不止于此。史伦的这场旅行,是驾车从北京出发,向西行驶,穿越北中国,走过曾经的西域地区,从新疆喀什出境,一路走陆路,“慢游”到“史国”,再继续向西直到欧洲、美洲,然后再回到北京,旅程长达232天,5万公里。
“史国”是哪一国?在哪里?这就要从史伦这趟旅行的动机和有关历史说起了。在唐代,中亚有很多粟特人来中国经商,然后留在这里安家立业,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为姓,构成了昭武九姓。
老家在山西的史伦的姓氏“史”就来自于昭武九姓的史国,于是他毅然辞职,决定要去中亚的史国“寻根”,不但寻自己的“根”,也探寻世界建筑的“源”。后来,这场寻根之旅逐渐变成了一次环球旅行。
当史伦满怀期待、历经舟车劳顿来到中亚曾经的粟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却只看到“史国”故地已经成为一片荒废颓败的残垣废土,曾经的繁华已经消逝在岁月风霜之中。
但他并非毫无收获,这场寻根之旅寻的不只是“史国”,而是对自我的探索,是对经历数千年岁月、绵延上万里的人类文明交流历史足迹的追寻,这才是这趟旅行的意义所在。
伊朗埃兰古国乔加赞比尔遗迹一条孔道上的拱券,证明了这里比罗马早1000多年就已经会修建拱券,而拱券一直都被视为罗马建筑的代表符号。
土库曼斯坦的尼萨遗址有一座圆形大厅,据推测是可能座神庙,其造型与两百年后罗马建造的万神庙惊人相似。
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文化一直都处于世界知识体系的主导地位,但当史伦站在这片中亚土地上,才有机会亲眼见证这些被掩埋在岁月中的遗迹所包含的信息,并重新思考建筑文化起源的问题。
在城市遗址波斯波利斯的阿帕达宫柱子上,有一对背对背的公牛造型雕像,竟然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音乐窟侧壁上的两只背靠背的兽型雕像如此相似。
阿帕达宫另一座狮子咬公牛的浮雕,也跟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隋代虞弘墓石堂外壁的一组雕刻画面几乎一样,感觉很奇妙。
伊朗的亚兹德老城处于沙漠地区,城市供水是一个难题,因此当地人往地下建造竖井取水,被称为“坎儿井”。而在新疆的喀什和吐鲁番也有坎儿井,正是从阿拉伯半岛传至中亚,再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东西方文明在此发生碰撞,并不是巧合,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东西方文明不断传播交流并进行融合的体现。
史伦的200多幅手绘速写,将凝固了东西方历史和文明的各式建筑留在了纸面上,勾画出一幅富含历史意义的世界建筑图景。
虽然是一名工科生,史伦的文字却充满了细腻形象之感,如勾画建筑一般,将旅途现场的所见所闻和环境风物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出来,形成了另一种意义的画面感,胜似照片。
来源:进哥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