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起,“浙BA”这股“篮球火”席卷全省,也“燃爆”杭城。在体育+文旅的深度融合中,这场赛事不仅是篮球爱好者的盛宴,也成为由球员、观众、游客等共同交织而成的“城市嘉年华”,更给予外界一个观察杭州城市脉动与灵魂的独特窗口。
7月起,“浙BA”这股“篮球火”席卷全省,也“燃爆”杭城。在体育+文旅的深度融合中,这场赛事不仅是篮球爱好者的盛宴,也成为由球员、观众、游客等共同交织而成的“城市嘉年华”,更给予外界一个观察杭州城市脉动与灵魂的独特窗口。
“浙BA”第二阶段城市争霸赛揭幕战
在杭州,除了看比赛本身,究竟还能看什么?来杭州看“浙BA”,看的远不止篮球,我们看的是一座千年古城在体育律动中焕发的青春活力,看的是灵秀山水与璀璨人文共同孕育的创新基因,看的是“人”与“城”在互动中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浙BA”城市争霸赛杭州队徽、队旗大赏
当“浙BA”在位于高架桥底的杭州篮球公园与世人见面时,很多人叫好,但也有人质疑,“浙江篮球打的好吗”“篮球怎么跟足球比影响力”。但随着赛事的推进,赛场内外的热度让质疑戛然而止。
热度一方面源于其独特赛制:不同于苏超只是地市层面的PK,“浙BA”覆盖11个地市、全省90个区县市,充分彰显了浙江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则源于参赛要求——队员必须是非职业球员,且拥有本地户籍或是在本地工作的人员,这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赛事“群众性体育”的鲜明定位。
“浙BA”杭州赛区预选赛圆满收官
富阳队89:61上城队
问鼎“浙BA”杭州赛区冠军
图 | 富阳发布
“浙BA”杭州赛区的火爆,是全民体育激情的爆炸式释放。城市争霸赛揭幕战首开门票30秒不到售罄,奥体场馆周边汇集了160余个特色展位的“浙里潮集”人潮涌动,超大屏幕同步直播化身观赛“第二空间”,小小球员们在场外打响MiniBA篮球梦想季。揭幕赛当晚,仅场外市集就吸引客流超2万人次,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160余万元;紧随其后的周末,合作商户“篝火旁”公园单店客流量突破1600人,再加上奥体店和滨江店,3家店贡献了近半年的最高日营业额。杭州在武林夜市、浙农·东巢艺术公园、余杭径山等地设置集中第二观赛点135个,直接消费689万元,同时在城市大屏、公交地铁小屏上播放比赛内容,累计观众200万人次。据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统计,揭幕赛当天,杭州市到访外来游客152.4万人次,同比增长2.5%;钱江世纪城区域酒店接待人次增长22.9%,入住率攀升74.9%。
此外,杭州文旅集13个区、县(市)全域之力发出了一份文旅盛情邀约——杭州文旅“十三邀”浙BA荣耀礼遇,赛后游杭可享40项诚意满满的文旅福利。这份诚意,迅速得到了热烈回响。就在城市争霸赛揭幕战当天,来自诸暨的球迷周女士非常激动:“杭州文旅送的礼遇里有千岛湖景区的门票,真是发到心坎儿上了,太开心了!”“浙BA”已超越运动本身,成为市民“沉浸式多巴胺体验”的载体,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嘉年华。
胜负之外,每个人都在“与我有关”的情绪共鸣中找到归属感,成为一场全民参与、全城共享的体育嘉年华,更是杭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最鲜活的实践案例。
上图 临平3V3青年篮球邀请赛在南苑汀城社区“金角银边”打响 | 青春临平
下图 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昌运篮球公园 | 浙江体育
而“浙BA”的火爆,并不仅仅如此,它根植于杭州深厚的民间体育“土壤”,是杭州这座民间体育精神丰厚城市的当下外显。
“嵌入式体育场地”遍地开花。高架桥底、楼宇屋顶、小区周边,城市“边角料”如毛细血管般化身“金角银边”,构成“10分钟健身圈”。2022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5420片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5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达47.6%。
8月3日,2025横渡钱塘江活动如期而至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不断焕新。7月28日,杭州市第二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市奥体中心举行,全市约有1.5万名青少年选手参赛;8月3日,3527名“泳”士横渡钱塘江,81岁老者与5岁稚童在水中同游,30组亲子家庭携手破浪......杭州人对体育的热爱,从来不分年龄,只争朝夕。而这份由下而上、自发生长的民间体育力量,背后是全民健身热潮的不断加持。
街头巷尾的篮球场、活跃的业余联赛、社区公园的健身角、钱塘江畔的跑步人群、西湖边的晨练景象……杭州是一座民间体育精神丰厚的城市,体育是杭式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自下而上的活力源泉,杭州人骨子里那份对运动的热爱、对挑战的渴望、对团结拼搏精神的推崇。各类场馆,全民健身活动参与人数不断攀升,再掀全民健身热潮。
24年杭州马拉松的图片 | 杭州发布 摄影/李忠
往深层处看,这源自杭州从古至今的深厚体育文化积淀,是城市体育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勃发。
五代吴越,钱塘江“弄潮儿”以“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逆流”的胆魄,缔造了最早的民间极限运动;南宋临安,蹴鞠、相扑、西湖竞舟风靡全城;1908年,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教授体操,开浙江学校体育课先河;改革开放后,民间体育之火重燃,横渡钱塘江活动延续至今已十六届,杭州马拉松赛奔腾三十八载。这份深植于历史沃土的体育文化积淀,是“浙BA”得以在杭州迅速点燃激情、引发全民共鸣的深层文化密码。
赛事是火种,民间是土壤,历史是根基,共同构成了杭州充满生机的城市生命律动。体育已成为杭州城市气质中不可或缺的的鲜明底色,成为城市魅力历久弥新的重要源泉,也成为杭州全力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底气所在。
看杭州,要看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文,归根结底看这里的历史文化基因。只有看懂这里的文化,才能窥见这里的“成长秘密”。
如果说八千年跨湖桥、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塑造了杭州的历史文化基底,那么秀美西湖、潮涌钱塘、通达运河共同孕育了杭州深厚的人文底蕴。
西湖美景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景观定义为“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正属于此类。
白居易和苏轼疏浚筑堤,淤泥化作白堤苏堤,水利工程升华为美学长廊,西湖的山水交融渗透、人文荟萃;23年前,杭州将西湖“还湖于民”,成为全国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时间也证明了杭州的智慧——从城湖分离、城依湖兴,到城湖共荣、人间天堂,在千百年来市民、游客与西湖的对话与相处中,西湖早已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全民共享的精神家园,完美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下“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而且这种哲学已经融进每一位杭州人的骨血里,渗进杭州的城市肌理中。
其反哺出“西湖式”的沉静深耕。西湖大学等高效科研机构隐于湖畔山林,潜心基础科研;线下参与人次从首届12万到超200万,20余年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时间验证了杭州对动漫产业的深耕与承诺;2009年,一见杭州“误终生”的漫画家蔡志忠,在了解杭州的人文底蕴后,一留就是16年。
为什么《黑神话:悟空》的创作团队游戏科学来杭州安家?“慢工出细活”,耐心至关重要。“杭州的节奏相较于深圳要舒缓许多,这样的环境能让团队成员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去打磨作品。”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缘由。
钱塘夜色
如果杭州有立体式面孔,西湖是A面,代表了“静”,那么钱塘江就是B面,体现着“动”。
杭州的历史,就是伴随着与钱塘江抗争与共生的历史。防海大塘、竹笼石塘、鱼鳞石塘,再到萧山围垦,面对汹涌的钱塘潮水,两岸人民勇于迎接挑战,历代抗潮筑塘从未间断,终将滩涂变沃土。千百年来,伴随着抗争的进化,积淀而成“战天斗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
其内化为“钱塘江式”的拼搏创新。激发了如活字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众多当时领先的科技文化,铸就杭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激荡出拥抱变革、敢为人先的浪潮,诞生以阿里巴巴、网易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企业,树立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愿景;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新质科技崛起,闪耀全球。
如今,钱江两岸,高新区(滨江)飞速发展,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等构成城市新中心逐步显现...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过”,从西湖时代迈向拥江发展,杭州与钱塘江的关系已从“以堤为盾”的抗争,升华为“以江为脉”的共生,但沿江两岸的开拓创新气质已然成型。
大运河杭钢遗址公园 | 陈曦/摄
除了动与静,之于杭州而言,还有“通”,通达开放,落笔之处正是大运河,代表着杭州的C面。
自隋唐起,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以商贸促进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如今油库摇身变公园、工业遗址焕新生,桥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LOFT49创意园等纷纷落地,创造出宜居宜业的新空间。这种融合共生的精神使得杭州成为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城市。
其外显成“运河式”的开放包容。DeepSeek等世界级创新企业的崛起,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国际性盛会的成功举办,建设自贸试验区、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杭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链接世界。从钱塘江畔的千年商埠到今日的数字经济高地,杭州正稳健而自信地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昂首迈进。
如果说民间群众性体育所延伸出来的生活趣味、积极向上的氛围,影响了杭州人的气质和城市的面貌。那么,杭州历史文化脉络里所蕴含的独特山水氛围与深厚人文底蕴,才是杭州人的气质与城市面貌塑造源头所在,更是激发其创新精神的“沃土”。
正如《纽约时报》头版曾在报道杭州科技发展时所表达的:“这座坐落在湖畔的城市,曾是中国历代诗人和画家的灵感源泉,更是当代科技创业者的创造力源泉。”
近年来,杭州正全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2025年7月29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明确要求。从“电子商务之都”到“数字经济第一城”,再到如今的科创名城,创新已然成为杭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和城市气质。
数据足以证明——2018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越深圳,在全国 GDP八强城市中排名第一;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8.8%,创历史新高。
就在近日,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杭州首次超越广州排名第4,晋级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第四城”。虽然只是参考,但评估核心指标,能一窥端倪——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提升、科研投入的强度,反映了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对城市能级的提升力。
场景足以见证——科技领域涌现宇树科技、DeepSeek、强脑科技等“六小龙”科技企业;杭州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从无到有,“1+2+33+7+n”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逐步成型;良渚博物院通过AR导览眼镜让文物“活起来”,杭州国家版本馆以数字技术展现中华版本内涵,《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融合前沿技术将传统文化推向全球市场。
此外,2025年杭州奇妙夜,杭州文旅将科技与文旅进行跨界融合,正式发布“杭州科技旅游十景”,覆盖龙头名企、特色小镇、智慧街区等,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低空经济、航天技术、机器人等领域。推出一个月,已经吸引了超15万人次参访。
如果仔细梳理杭州创新生态,会发现无论是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或是当下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都指向了杭州城市创新的导向——以城市强劲的发展动能服务于人。从深层含义层面,这个导向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杭州的创新活力最终落脚于“人”,追求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相互成就,如同“浙BA”赛场上的团队协作。
政策上,厚植创新沃土,筑基长远发展。杭州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和耐心,通过持续引导和全方位支持,为杭州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发展动力。但对于人才或者创业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创业生态和创新土壤,这是创新型城市成长的关键所在,而这些,看的是城市的服务与治理;
管理上,“智”理城市脉络,再造服务效能。打造享誉全国的“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实时协同138个部门,在交通治堵、应急管理等领域实现秒级响应;率先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浙里办”平台实现95%以上民生事项“一网通办”;
民生上,精筑生活图景,乐享便利圈层。以未来社区、现代社区建设为契机,完善各类城市功能,着力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
生态上,“智”绘绿色家园,守护山水底色。深度融合“城市大脑”生态模块,运用卫星遥感、物联感知技术对西溪湿地、运河、千岛湖等区域进行智慧监测与保护,实施大气污染源精准管控,并通过“五水共治”实现市控以上断面水质100%达标,“绿水青山”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这些只是杭州城市服务与治理的缩影。对于杭州而言,就是提供舞台、机会、服务,滋养人的发展、提升人的幸福感。对于看在眼里的游客和区域外的人们,这些或许也是他们愿意来、愿意留下来的理由。
20余名高校学子以“青春体验官”身份深度探访临平艺尚小镇
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七年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新引入35周岁以下大学生17.7万人;连续18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和谐共生、诗意栖居”的城市气质加持下,杭州正吸引着全球人才的到来。
当人们来到这座城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生活在这里的人,无论是创业者、工程师、艺术家,还是普通市民、运动爱好者,都是创新的实践者、活力的创造者、城市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城市服务的受益者。
从浙师大男篮到闻涛篮球冠军教练,“浙BA”篮球赛事闪耀者朱晟阳用热爱诠释 “师者担当”图 | 杭州闻涛中学
赛场即缩影。“浙BA” 赛场内,球员的拼搏、团队的协作、观众的呐喊,是城市活力与人气的直接体现;赛场外,赛事组织服务于市民观赛需求,市民的参与热情又烘托了赛事氛围,完美诠释了人城互动、共生共荣的生动场景。
赛事是标尺。杭州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更是宜居宜业、充满人情味的家园。“浙BA”这样的赛事,正是检验和展示这座城市“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是否深入、人城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当“浙BA”的哨声响起,它不仅点燃了赛场激情,更映照出杭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与蓬勃生机,它指向的是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这,或许才是这场篮球盛宴之于杭州最深层的意义。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