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讽刺的是:乾隆最得意的 “盛世”,却成了中国落后的转折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0:46 2

摘要:养心殿里的烛火晃啊晃,八十九岁的乾隆盯着那座西洋人送来的自鸣钟,突然扭头问跪在旁边的和珅:“你说,等朕百年之后,世上人会怎么说我啊?”

养心殿里的烛火晃啊晃,八十九岁的乾隆盯着那座西洋人送来的自鸣钟,突然扭头问跪在旁边的和珅:“你说,等朕百年之后,世上人会怎么说我啊?”

1799 年 2 月 7 日,北京城飘着细雪,整个紫禁城都静悄悄的。中国活得最久的皇帝乾隆,就在养心殿咽了气,结束了他六十三年的统治。他闭眼那一刻,没人想到,这个大帝国正偷偷走下坡路,而外面的世界,早已经变成了他想都想不到的样子。

1793 年 9 月 14 日,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里,正办着一场特意安排的会见。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漂了十个月的洋,总算见到了传说中的乾隆皇帝。

“大不列颠国王特使马戛尔尼,恭祝大清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翻译官费了好大劲,才把那套绕来绕去的客气话翻完。

乾隆轻轻点了点头,眼神却黏在那些新奇的贡品上:有天文仪器,有最新式的火炮,还有英国最厉害的工业产品。可等马戛尔尼提出想通商的时候,皇帝的脸一下子就沉了。

“咱们天朝啥都有,根本不用靠外邦的东西互通有无。” 乾隆的声音在帐篷里打转,这话一出口,竟成了之后一个半世纪中国和外国打交道的老规矩。

马戛尔尼当天在日记里写:“这皇帝就像传说里的龙,又威严又老派,他好像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变啥。咱们的毛瑟枪比他们的火绳枪先进两代,可他只把这些当花哨的小玩意儿。”

1778 年的江苏东海县,冷风吹得人骨头疼。学者徐述夔都死好几年了,就因为他写的《一柱楼诗》里有 “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两句,被安了个 “大逆不道” 的罪名。乾隆愣是下令把他的棺材挖出来砍头示众,他的子孙和沾边的人全被砍了。

大臣刘统勋曾在朝堂上辩解:“陛下,徐述夔诗里的‘明朝’,本来是说明天,不是指明朝啊!”

乾隆冷冰冰地回:“难不成你想替反贼说话?”

有人算过,乾隆朝的文字狱有 130 多起,差不多是康熙、雍正两朝加起来的两倍。文人们别说议论朝政了,连诗里写 “明”“清” 俩字都得提心吊胆。

军机大臣于敏中曾趁着乾隆心情稍好,小声问:“皇上,文字狱是不是太严了?恐怕会让天下读书人寒心啊。”

乾隆摸着手里的玉如意,慢悠悠地说:“堵老百姓的嘴,比堵大河还难。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随便改。”

1790 年春节,和珅家张灯结彩,来拜年的官员能排好几条街。就这一个春节的 “孝敬”,和珅就收了上百万两白银。那时候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 4000 万两,和珅的家产,够朝廷花十五年。

管家一边报一边指:“相爷,这是两淮盐场送的年礼,五十万两;这是广东海关的‘冰敬’—— 就是夏天给的孝敬钱,三十万两…”

和珅眯着眼摆手:“都收进库房里,记得把那颗夜明珠送进宫,就说是我给皇上找的寿礼。”

乾隆晚年的时候,贪污早就成了规矩 —— 连制度都默许这种事。皇帝心里门儿清,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曾跟心腹傅恒说:“水太干净就养不了鱼,人太较真就没手下人跟着了。”

1799 年正月初八,也就是乾隆刚死六天,刚掌权的嘉庆皇帝立马把和珅抓了。抄家的时候一算,和珅家有差不多 8 亿两白银,够清政府花 15 年。这场震动朝野的抄家,把乾隆晚年腐败有多严重全抖了出来。

1796 年,英国搞工业革命都三十年了,瓦特改的蒸汽机都快把世界变样了。可在中国东南沿海,一艘英国商船正被硬生生赶出广州港。

乾隆对两广总督下命令:“跟他们说,除了广州十三行,天朝不跟任何外邦商人做生意。”

总督赶紧劝:“陛下,西洋人的航海本事越来越厉害,他们的军舰…”

乾隆直接打断:“一群跳梁小丑,不值一提。”

这时候江苏巡抚又上奏,想请皇帝同意开矿、搞工业。乾隆批了四个字:“开矿不是急事,还容易招流民闹事,不准。”

后来历史学家算过,乾隆退位那年(1796 年),中国的 GDP 占世界三分之一,比欧洲所有国家加起来还多。可才过了四十六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轰开中国大门时,清朝压根没法抵抗。

乾隆统治的六十年,被叫做 “康乾盛世” 的顶峰 —— 人口从 1.4 亿涨到快 3 亿,国土面积也到了历朝最大。可这盛世的光环底下,早就埋了衰落的种子。

现在有学者反思:“乾隆时代的中国,就像一家超大的老厂子,行业要变天了,还沉醉在自己过去的成功里,压根没看见能彻底改规矩的新东西已经冒头了。”

1999 年,正好是乾隆死了两百年,故宫办了个特别展览 —— 一边摆着乾隆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一边摆着同期西方的发明。来参观的人没一个不叹气:当年乾隆还沉浸在 “十全老人” 的自满里,可世界早就悄悄变了样。

养心殿那段对话,说不定还有另一个版本 —— 和珅笑着回乾隆:“皇上您的文治武功,比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强,后代人肯定万代敬仰您!” 可乾隆心里,或许已经隐约觉得:这世界,好像有他看不懂的变化了。

历史最讽刺的地方就在这:乾隆最得意的 “盛世”,偏偏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转折点。放到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乾隆的故事其实在提醒我们: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最危险的东西,往往藏在成功的光环里。

来源:文史一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