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修复海草床、塞罕坝“二次创业”……京津冀交出绿色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0:44 2

摘要:碧波之下,一簇簇细长的海草随波轻摇,宛如海底起舞的绸带……在唐山曹妃甸海域,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正在静静修复重生……这便是京津冀生态协奏曲中一个动人的音符。

碧波之下,一簇簇细长的海草随波轻摇,宛如海底起舞的绸带……在唐山曹妃甸海域,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正在静静修复重生……这便是京津冀生态协奏曲中一个动人的音符。

“十四五”以来,京津冀地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环境质量持续跃升。蓝天常驻、绿水长流、青山常翠,正从美好愿景变为日常现实,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渤海湾种下“海底草原”

初秋时节,曹妃甸龙岛西北侧,海天一色。8月中旬,记者乘坐巡护船从曹妃甸区中心渔港向东南方向行驶约半小时,便来到了矗立在海上的曹妃甸海草床智能监测平台。在海上换乘更小的摩托艇,再行驶10分钟,便是曹妃甸海草床修复工程项目所在地。

摩托艇仅能容纳四五人,同行的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施志军不时看表,“再过一会儿,潮退到最低就可以看到海草了。”退潮后,海水最浅处只有成人膝盖高度,成片油绿的海草在浅水中不断摇曳。构成曹妃甸海草床的就是这种鳗草,这些海草叶片细长,短则几十厘米,长的超过1米。

外界很多是从歌曲《海草舞》中了解到海草这种海洋生物,实际上海草的生态价值巨大。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有“海底草原”之称。它能稳固海底、净化水质、减缓海岸侵蚀,为鱼、虾、贝、蟹等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育幼场。

龙岛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约4400公顷,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然而,受陆源污染、气候变化以及拖网捕捞等高强度渔业活动干扰,这片海草床部分区域出现稀疏区和裸斑区,呈现局部退化趋势。曹妃甸历时6年持续开展大规模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

海底种草,如何操作?施志军告诉记者,一期工程主要采用移植的办法,从海草密集区挖取成熟植株,移栽到稀疏区、裸斑区,工人们摸索着在海草根部附着上泥坯,这样能把草固定住。二期修复工程中,技术人员配制出与海泥成分相似的营养土,搓成泥丸,再把鳗草种子埋进泥丸,借助播种器埋进海底泥土。乒乓球大小的泥丸,有效增加了种子的稳定性,能抵御水流冲刷,降低被捕食风险,这种方式显著提升了种子的留存率和萌发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把握种植时机。种植海草需要在退潮时进行,每天的退潮时间不同,有时是半夜,有时是白天。工作人员往往需要提前2小时赶到现场,利用有限时间把草种下去。

目前,两期工程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取得明显成效。修复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激增至111种,同比提升85%,形成了以海草为核心的完整生态链,为湿地鸟类、浮游生物等建起了“蓝色家园”。据介绍,这一项目为我国温带海域生态治理提供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经验,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5个典型案例。

修复后的曹妃甸海草床,海草长势良好。卢铭摄

塞罕坝“二次创业”续写绿色奇迹

视线北移,转向塞罕坝。这里的林海又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和谐佳话。

8月的塞罕坝,满目苍翠,林海滔滔,壮美如画。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的西太峪攻坚造林地,一株株小樟子松茁壮挺拔,沿着陡峭的山坡恣意生长,昔日的荒山秃岭被新绿装点得生机勃勃。“为了增加森林面积,我们采取客土、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等超常规举措,向坡度大、石块多、土壤贫瘠的石质阳坡挺进。目前,累计在石质山坡和裸沙地造林10.6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大唤起分场场长王金成介绍。

漫步林间,落叶松、云杉、樟子松和油松交织相映,深深浅浅的绿,覆盖在层层叠叠的峰峦沟壑之上。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混交种植的模式,叫异龄复层混交林造林。这种近自然的种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据了解,塞罕坝已营造混交林4.6万亩,混交林占比达到25.4%,提前一年多完成了“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的2026年混交林阶段任务目标。

4年来,塞罕坝林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提升科技支撑,增强碳汇能力,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续写新的篇章。如今,周边区域农家游、采摘、土特产加工、交通运输等,争相搭上了塞罕坝这趟绿色发展的快车,周边区域4万多名百姓受益,塞罕坝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了致富的“金山银山”。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塔风光。 张雨樵摄

张家口建设首都“两区”守护一泓清水

绿意连绵,不断浸润着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从坝上林海一路南下,白河流域正在上演保水、输水的协同故事。

张家口此前被确定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简称首都“两区”)。从卫星地图俯瞰,白河如一条淡蓝色“伞柄”,连接着张家口沽源、赤城两县和北京密云水库。“伞柄”在赤城县圈出一个蓝色“爱心”,就是云州水库。

站在43.15米高的主坝远眺,发源于崇礼的马营河与白河干流在此相拥,河面宽度骤缩至80米,从疏水涵洞落入副坝一侧的白河河道,水起水落间完成了拦蓄、防洪的使命。

正值雨季,云州水库管理中心主任康耀辉穿着高筒雨靴正在库区巡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7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4平方公里,一辆打捞船来往于岸边与水面,将树枝和水草运送到指定区域。通过日常清除水草与投放生态滤食性鱼苗相结合的方式,水质得以净化。

云州水库总库容1.02亿立方米,调洪库容5368万立方米,到下游的白河堡水库共78公里,一年两次向北京补水。从2004年至2024年,云州水库集中向北京输送优质水源4.4亿立方米。今年4月,云州水库向密云水库第29次生态补水1000万立方米。

“做好白河水质保障,首要任务就是精准控源。”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赤城县分局水生态环境股负责人侯晓飞说,今年县城污水处理厂预计将“一级A”的国家级排放标准提升为更高的“京标A”,通过技术手段和运营手段,实现水质降氮。

为进一步保持水质,赤城县完成32条干支流、800余公里河道排查及110个入河排污口信息录入,全部纳入日常重点巡查范围。依托8座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座国控站点,划定重点乡镇监测断面,构建精准溯源体系。目前,白河全年入京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年入京水量2亿立方米以上,部分月份甚至达到Ⅰ类标准,真正实现了“多供水,供好水”。

赤城云州水库。陈亮摄

记者:李如意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