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汉 二十年 | 又到红巷•我与人文武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07:42 2

摘要: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在首义之城的武汉,不会忘记对这位近代伟大的历史人物纪念。这不,人文武汉团队在红巷“江城印象 民俗博物馆”举办纪念活动,邀请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严昌洪教授讲《孙中山与武汉》。

原创 高双桂

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在首义之城的武汉,不会忘记对这位近代伟大的历史人物纪念。这不,人文武汉团队在红巷“江城印象 民俗博物馆”举办纪念活动,邀请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严昌洪教授讲《孙中山与武汉》。

严昌洪教授与高双桂教授。鄂小华摄

严昌洪教授长期从事辛亥革命史、近代社会风俗史和武汉地方史研究,是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严教授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讲《孙中山与武汉》有着特别的意义,之于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家务缠身,但还是要去学习、去聆听、去受教。

我与严教授相识于2011年。那是为纪念辛亥百年,我们编写《百年武汉辛亥首义中小学读本》。作为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之一,旨在让首义之城的后辈记住历史,发扬先辈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建设好我们的家园,为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

那一次是以武汉市历史名师为主,江汉大学教授、武汉教科院历史教研室教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编写团队。邀请了“人文武汉”专家刘谦定、刘建林、罗时汉等参加,特请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严昌洪教授、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给予指导,在2011年6月2日《百年武汉辛亥首义中小学读本》审读会上,严教授对我们第三稿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发表了热情洋溢讲话,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专业指导。他的谦和和认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一次也是我与人文武汉朋友们的一次合作,刘谦定先生贡献了他的智慧、刘建林、罗时汉毫无保留提供了所需资料,还有北京的郭东歧先生远程支持。我在与学者们一道的学习研究中,对武昌首义的产生、发展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多次研讨中,大家虽在许多问题上出现分歧和争论,就是在这些争论中,历史的真相逐渐明朗,作为主持者我最后完成了定稿,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我在8点上地铁二号线,虽然这是第三次来红巷,此前都是有人同行,我没记路。在转五号线时碰到了胡晋鄂先生,他是“人文武汉交流平台”的群主,也是活动组织者之一,每有活动默默为大家摄像、记录不遗余力。在五号线上又碰到了长报原主编罗建华先生,我们2018年冬在汉阳认识,我知道他的大名很早,读了他为《十八芳华》写的序,见识了作为作家、记者、编辑的文学功底,深邃的思想和流畅的文笔让我佩服。今天正担心要去问路,碰见他们俩同行,真的是缘分,我们一起来到博物馆。

时间还早,在一楼请学生帮助照了张合影。随后麻建雄到、熊永铸也到了,首义第一枪熊炳坤的孙子,我们多年相识,麻建雄是武汉摄影家协会的会长,他是一位集商业、摄影、美术于一体的人,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当我们到会场时,朱汉昌、鄂小华热情相迎,签名后赠给我们为今天活动制作的精美卡片作纪念。

主持人侯红志先生已到,正在会场欢迎大家到来,见到我们几位说:几位嘉宾一起都到了。都是人文朋友,大家相见自是高兴。严昌洪老师已到,许多人都围在他跟前咨询或请签名。严老师80多岁的人还在做学问、做研究、做演讲,他如春风般的微笑对待每一个人,对后学有求必应。我挤去前面与他打了个招呼。并告诉他关于出书的进展。这也是我今天除了要来学习,还必须向他报告的事。

去年冬至那天也是在红巷,参加“人文武汉25周年纪念及新年团拜会”,我与严昌洪、刘谦定老师坐在一起,谈到出版日记时,我讲了准备将近几年来的随笔集结,询严教授可否给我指正,他满口应承。随后我将稿子发给了他,今天见面我告诉他其文稿进行了重新编排,由原按年度编辑改为按专题编辑,做了必要的取舍。他让我再发给他。我知道今天他是中心不便多打扰,开会前我在后排坐下,严教授将他的《武汉掌故》一书特地送过来赠予我,让我受宠若惊。中场休息,我请他签名纪念,他愉快地签下了。在一旁的鄂小华,用相机为我们记下了这一刻。

今天聆听严昌洪教授主题讲座《孙中山与武汉》,以最全最新的考证,从四个方面讲述:一、孙中山一生几次到武汉?二、孙中山1912年4月到武汉访问几天?是否到过汉口古德寺?三、武昌起义与孙中山、同盟会有没有关系?四、孙中山为武汉现代化建设设计了怎样的蓝图?

严教授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孙中山确切到武汉有过两次。

第一次1894年来,孙中山自己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曾“深入武汉,以观长江之形势”。对他后来提出要将武汉建成如纽约、伦敦式大都市的设想奠定了基础,若他没来考察不会提出那么宏伟又具体的计划,也不会有定都武汉的想法。可以说他对武汉自然、历史、比较优势及发展前景是作了考察和研究的。

1912年4月,应黎元洪邀请孙中山访问首义之区武汉。这是首义成功后,其活动有当年的随行记者报纸记录,具体4天说5天说,不影响实际意义。至于是否去过古德寺,目前没有见到当年有关记录。

严昌洪教授讲述武昌起义与孙中山及同盟会的关系,当年革命党人自是聚集在孙中山旗帜下,以其政治主张作为行动纲领。武昌首义成功看是突然,实其历史必然、是无数前辈前赴后继斗争的结果。没有前期的失败,就没有后面的胜利。严教授论据充实,史料清晰。当听到孙中山先生为武汉设计的蓝图,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严教授的演讲让我们了们了解了百年前武汉更多的历史,对孙中山先生,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与武汉渊源,有了新的认识,他对武汉历史定位及寄予的厚望,依然激励今天的武汉人!

“人文武汉”26年了,一批批志愿者为保护历史建筑,挖掘武汉历史人文资源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成果显著。我参加活动的不多,却与其中大部分骨干成为朋友,每次参加活动都有收获。

2016年6月8号,在金石博物馆与人文武汉的旗子第一次合影。此前,2007年与人文武汉的专家刘谦定、刘建林、罗时汉、向虎雏、万学工、昌庆旭、顾必阶、麻建雄等曾结伴同行探访过莲溪寺、宝通寺、长春观、昙华林、汉阳钢铁厂、东西湖孙武故居等地。2011年以后,到仓埠、黄梅、江夏和红安等处寻访。

南阳寻访

2019年张笃勤、万学工相约与人文团队去南阳考察,那一次不仅对南阳的厚重的历史丰富人文有初步了解,更认识了一批人文朋友:田联申、侯红志、孙庆力、袁厚翔、韩少斌、刘宝森、钱汉明等。三天寻访与朋友们分享9条信息,其中有:

访武侯祠 2019.3.30

从襄阳到南阳,

卧龙岗上,

三代遗才,

千秋忠良。

草庐今犹在,

禹锡有文章。

碑刻长廓,

御赐煌煌。

岳飞抄《出师表》

含泪泣血鬼神伤!

楸柏依旧,

叶茂枝繁记沧桑!

拜谒医圣祠 2019.3.30

人们记住您,

不是因为长沙太守的威名。

那千年不息的缕缕青烟,

祭奠的是心中的医圣一张仲景!

因为有你

千百年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因为有你

又挽救了多少濒临绝境的家庭。

您为从政者树立了典范

官者唯有百姓的福祉和康宁;

您为医者树立了楷模,

《伤寒论》

传承了一种怎样的敬业精神!

您并没有走远,

您一直是华夏子孙的守护神。

今天来到您的安息地,

唯有叩谢和感恩!”

2020年10月24在长江边白浒山瞻仰抗战炮台,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十多年来虽然家务杂事多,我也做了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探寻,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时,主持编写了《百年武汉 辛亥首义》中小学读本,给全市中小学生人手一册;2015年后又承担武汉市科委项目“问津文化研究”编著了《孔子河畔划问津》;2017年组织到恩施考察“湖北联中”历史,对在八年抗战八年办学过往进行追踪。写了《八天风雨云和月》。

这几年除了整理出版自己的2本日记《求学篇1982--1986》《工业篇1986--1990》,还为地方历史文化作了一些探索和文字记录。如应人文武汉邀约的“荆楚名刹楚三佛阁”、应阳逻青莲寺要求写作“青莲寺”、为新州《举水文学》及《张店的古镇》写作10余篇文稿。

我大概不能算是“人文武汉”团队中人,却参与了团队一些活动,与人文武汉主要骨干都有交流,相当一部分成为好朋友。除了前面所讲的刘谦定,刘建林、昌庆旭、顾必阶、麻建雄、田联申、侯红志、张笃勤、万学工、罗时汉、向虎雏、袁厚翔,还有王汗吾、董玉梅、曾宪德、张智海、钟生华、胡全志、鄂小华、朱汉昌、韩少斌、刘宝森、胡晋鄂、丁援等都有交流。严昌洪教授更是多次得到他的指导,他是我敬仰的专家,每次参加活动,都是收益良多。

社旗山陕会馆

今天听严教授的讲座者有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裔、高校学子、大学教授、方志专家、民间文史爱好者近百人齐聚武汉市江城印象民俗博物馆,共同缅怀中山先生,纪念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武汉新闻综合频道等多家媒体现场采访并及时报道。

英雄的城市,优质的人文团队,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自觉担当,每次相聚一起相互切磋,相互探讨,总能给人启迪。这是一支有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的人聚集,在一起总能碰撞出火花。这近20多年来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也是收获者,借此感恩一路同行的人!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参观南阳汉画像石博物馆

来源:人文武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