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15 晚会已经落幕,消费黑幕纷纷曝光,不良商家与欺诈行径无所遁形。可也有狡猾的骗子们正暗中 “钻研”,企图翻新骗术。他们紧跟热点,借大众对曝光问题的关注与担忧,精心设下一个个看似 “合理” 的陷阱。今天,就让检察官和大家一起揭开这些新骗局。
3·15 晚会已经落幕,
消费黑幕纷纷曝光,
不良商家与欺诈行径无所遁形。
可也有狡猾的骗子们正暗中 “钻研”,
企图翻新骗术。
他们紧跟热点,
借大众对曝光问题的关注与担忧,
精心设下一个个看似 “合理” 的陷阱。
今天,
就让检察官和大家一起揭开这些新骗局。
1
假冒知名品牌售后退款诈骗
随着3·15 晚会曝光了某些品牌的产品质量问题,骗子便趁机冒充这些品牌的官方售后人员,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软件联系消费者。
套路揭秘
正规品牌售后退款,绝不会通过短信链接或要求下载不明 APP 来操作。接到自称售后的电话或信息,务必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伪,比如拨打品牌官方客服电话,查看官方网站公告等。切勿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更不要在不可信的页面输入个人敏感信息。
2
“山寨” 检测机构诈骗
3·15 晚会对一些行业乱象的曝光,可能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检测的关注度提高。骗子瞅准这个机会,假冒权威检测机构,打着为消费者提供免费或低价产品检测服务的旗号,设下骗局。
套路揭秘
他们先以各种方式获取消费者信息,然后联系消费者,称可以对其家中的某些产品(如食品、保健品、家电等)进行上门检测,声称这些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关乎家人健康。检测过程中,他们会故意 “检测” 出一些莫须有的问题,然后推荐消费者购买他们所谓的 “专业” 解决方案或产品,如高价的净化设备、特效清洁剂等,骗取钱财。
正规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活动,通常会通过正规渠道发布通知,且不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对于主动上门的 “检测人员”,要查看其工作证件、所属机构资质等,必要时可向相关部门核实。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 “检测结果”,避免在未充分了解和确认的情况下购买其推荐的产品。
3
AI 虚假宣传带货诈骗
3·15 晚会对其他不良商家的曝光,使得消费者在购物选择上更为谨慎,转而寻求更具 “权威性” 的推荐。而 AI 技术能伪造知名人士形象,骗子利用这一点,以 “权威推荐” 为噱头,增强诈骗的迷惑性。
套路揭秘
他们通过精心制作的虚假直播视频,以权威人士的形象推荐各类产品,尤其是针对老年群体,推销一些所谓的 “养生保健品”“特效药品” 等。这些产品往往质量低劣,价格虚高,根本没有宣传的功效。
面对直播带货,尤其是声称有特殊功效的产品,要保持理性和警惕。注意观察主播的神态、动作是否自然,口型与声音是否匹配等细节。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 “专家推荐”,购买保健品、药品等,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查看产品的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等信息。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虽已落幕,
但反诈的警钟应长鸣于心。
广大消费者们,诈骗套路千变万化,
希望大家在面对各类诱惑时,
多一份冷静,少一分冲动。
不断提升自身辨别能力,
让骗局统统“识破”。
责编:办公室
青浦检察
长按关注
来源:青浦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