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举家凑学费,中产砸钱买学历!我想说:学历从来没真的重要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0:27 2

摘要:——网红花 2000 包鱼塘,却给残疾家庭转 4 年学费:我怕这篇「拆学历真相」的文,明天就没了

哈喽,我就是HR老朱。关注我,一起洞见经营、职场、商业和认知的本质。

这是来自老朱的原创的第 298 篇文章,更新于 2025 年 8 月 29 日

——网红花 2000 包鱼塘,却给残疾家庭转 4 年学费:我怕这篇「拆学历真相」的文,明天就没了

我知道这篇文会动别人的奶酪,我也知道的影响力也撼不动资本加持的全产业。文章不知道能存在多久,你们且看且保存。

今天关注了一位网红——这应该是我第一次主动关注网红。广告嫌疑就不推荐了,主要是他今天的故事很不错,让我都有些失神……良久之后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一位热衷于包鱼塘的网红被人联系来到了她的亲戚家包塘,到了之后发现今天要包鱼塘的家庭简直是天选苦命人:

——自己本身就是残疾人(类似小儿麻痹的那种),还有一个精神问题的爸,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妈,一个照顾她一生的奶奶,全家的经济压力都在养鱼、养牛的爷爷身上……

不幸的家庭,连幸福都是不幸的:

孩子考上大学了,没有学费,于是就想卖掉鱼塘的鱼凑第一年 1 万元左右的学费。

鱼塘以 2000 元成交,最终这位网红转给了孩子 4 年学费。不论是不是剧本,至少这一刻,我看到了比「流量」更实在的温度,这样的网红值得点赞和关注。

我们总在说「学历重要」,可细想却会发现:

对卖鱼凑学费的家庭,「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希望;对挤破头卷学区房的中产,学历是「上车」的门票;可对真正的顶层家庭,他们在意的从来都只是「学院」这个东西

—— 这背后,藏着「学习」「学院」「学历」三者被混淆的真相,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分清

这三者本就不是一回事,它们的诞生和价值,从一开始就服务于不同的人。

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掌握能安身立命的本事」,无关身份,只看需求。

就像凡尔纳故事里的戈弗雷,富翁舅舅没让他死磕「文凭」,而是请塔特莱教授教他贵族该会的一切,甚至建「鲁滨逊学校」锻炼他的独立和梦想

——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一张纸,而是为了掌握能支撑人生的技能、眼界和心态。

直到现在,顶流家庭仍在用「帝师私教 + 体验」模式教育孩子,教的不是课本里的死知识,而是自己能成功的「真本事」,比如商业逻辑、资源整合、抗压能力。

我们普通人,5000 年来被「学习改变命运」的观念根植于心。

商人有钱却怕「没身份」,拼命鸡娃学文化;秀才穷困却傲「有学识」,当官后又报复性搞钱

—— 本质上,大家都想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缺的东西:商人缺「身份认同」,秀才缺「生存资源」。

可慢慢的,我们把「学习」和「学历」绑在了一起,忘了学习的核心是「学本事」,不是「考分数」。

学院从来不是单纯「教知识的地方」,而是顶层圈子「传承资源的平台」。

以前贵族之间是区域竞争,比的是谁家地盘大、实力强;可随着全球化,竞争变成了合作,这时候「能让继承人提前联谊、整合资源」的学院,就成了关键。

哈佛大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只是个学校,更是锻造精英的「系统」:

肯尼迪家族四代人都进哈佛,不是为了学课本知识,而是为了传承人脉 —— 同学里的未来精英、导师中的诺奖得主、学院里的白宫顾问,这些才是学院真正的价值。

哈佛给肯尼迪家族提供信誉和人脉网,肯尼迪家族又给哈佛当「活广告」,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张能代代传承的「资源网」

这就是学院的真相:对顶层家庭来说,它是「家族资源交接的中转站」,把财富、人脉、价值观打包传给下一代。

可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以为进了好学院就是「逆袭」,却没明白

—— 别人是来「对接资源」的,我们是来「学知识」的,方式方法完全是不同的。

聊聊最容易被误解的「学历」。很多人觉得它是「学习好的证明」,可真相是:

今天的「学历」,早已成了「筛选人、贴标签的工具」,学习反而成了它的「副产品」。

就像普通人挤破头进哈佛,外人会说「这人真厉害」,可哈佛自己清楚,能进来的人至少满足三个条件:聪明(能考高分)、有身份(家庭能支撑)、有野心(想往上走)。

这些人进哈佛,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学做人、搭梯子」—— 通过哈佛这个平台,链接到能帮自己的人,最终成为服务顶层的「精英助手」。

他们的归宿不是当总统,而是当总统身边的人,靠「依附顶层」获得地位和财富

这一点,东西方从来都一样。

古代的科举,不是为了「选有学问的人」,而是为了给朝廷选「听话又能干的办事员」。

民国的教会学校,教的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能对接洋大人的「中间人」。

这些时候的「学历」,都是「合格证明」:

证明你能满足上层的需求,能替他们做事,而不是证明你「知识渊博」。

你为什么会觉得「学历」值钱?是因为外企要求英语4级和本科学历;还是大厂要求硕士毕业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还是公务员的报考门槛是大学起?

还记得 78 年全国大学的录取比例吗? 6.8%,610万人中40万人「中举」;2024年「985 + 211」全国平均的录取率合计 6.59%(1.59%+5.01%)。

「太子」从来只有那不到 7% 的人,40 年来,不!应该说 2000 年来都没有变过,扩招的那 70% 仍然是陪太子读书的。

换句通俗的表达:

不是学历值钱,而是通过高考筛选出来了人群中 7% 的少数聪明人,他们从古至今都是值钱的

只是今天用「高考」,过去用「察举」,远古用「禅让」的筛选方式不同罢了。

当教育扩招,并不会扩大普通人的赢面。他们只是大厂面试 1/200,公务员 1/10000 的分母中的广大背景板而已。

很多人说,那我愿意让孩子去卷那 7% ,机会在那里为什么不能属于我!

我喜欢你的拼劲,但你有没有想过,你不论在哪个行业,只要你是那前5%,都不会差呢!

既然要卷,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优势中卷呢!

很多人不愿承认的一个真相是:

今天的大学文凭,早已成了「大学扩招」最后的遮羞布 —— 它曾被当作「全民教育升级」的勋章,如今却成了掩盖「教育与现实脱节」的挡箭牌。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个时代早已成了「自学成才者」的黄金时代

以前我们学知识,只能靠学校、靠老师,现在打开互联网,只要你想学,从「个人 IP 打造」到 「短视频剪辑」,从 「私域运营」到「直播话术」,无数免费或低价的课程触手可及。

而大家最愿意主动花钱学的,恰恰是那些「没有毕业证、没有认证证书」的技能 —— 为什么?

因为这些技能指向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变现

他们的学习逻辑很简单:

「我学的东西,必须能帮我赚钱」

—— 这恰恰是「学以致用」最现实的写照,也是大学教育最缺失的部分。

大学扩招让我们误以为「有学历就有未来」,却忘了学习的本质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昨天刷到一位教育博主写「控制型养育 vs 放养型养育」,特意举了个例子 —— 妈妈该不该管孩子吃冰棍。博主本来想聊「强行控制会让孩子缺安全感」。

结果评论区直接跑偏,满屏都是妈妈们的焦虑:「冰棍性寒,吃了肯定积食」「不严管等着孩子肚子疼?」「我家娃吃一次拉三天,必须狠管!」

没人在意「吼孩子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钉在「吃冰棍伤脾胃」上

—— 就像我这篇文章:

能和我同频的朋友,大概率早把「学习不是为了混文凭」想透了;而和我认知不在一个频道的,就像纠结「冰棍伤脾胃」的妈妈们,你跟他说「学习要学能变现的本事」,他跟你杠「没学历连门都进不去」;你跟他说「学院是攒资源的平台」,他跟你犟「普通人家哪有资源可攒」。

我太清楚了,所以:

你想咋卷就咋卷,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社会未来会给你答案的,不要在这里和我抬杠。

我文章只想表达一个观点:

学习是「学本事」目的是变现;学院是「攒资源」目的是变现;学历是「拿资格」目的还是变现……但前提需要分清时代红利。

就像,寒门贵子靠考大学进大厂、进机关,是「逆天改命」的捷径,但这是「时代红利」,不是学历本身的「魔力」。

当大学生一抓一大把,还抱着「有学历就有一切」的想法,就像妈妈们只盯着「吃冰棍伤脾胃」,却忘了孩子也需要「偶尔满足的快乐」

—— 你没搞懂时代变了,规则也变了。

对那个残疾姑娘:

上大学是「出路」,但网红的帮助也是「转机」

—— 人生的路,从来不止一条。

对于想要靠大学改变命运的,我只有一个建议:

选变现路径最快的那个专业。先解决生存再谈发展,培养技能比「混个普通本科」更实在。

还是那句话:

学历从来不是「万能药」,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选项,不是必须。

我知道这篇文可能很快会没,你们看到了就存好,也给身边正在内卷学历的人看看。

我是老朱,专注企业人效的组织创新专家,

也是最懂老板的 HR,外挂「人力资源部」模式的践行者。

用接地气的商业逻辑,带你把经营难题拆成「能落地的 123」。

关注我,一起看透商业本质,把生意做明白。

来源:老朱话经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