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是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得,不是只有家族遗传才会中招。一项历时两年的真实走访研究,对817位肠癌确诊患者进行了详尽记录。参与调研的专家坦言:“多次见面下来,患者之间的共性,几乎‘像复制粘贴’。”这不是巧合,而是生活、饮食、排便、情绪、体检习惯等层层积累下的结果
肠癌离我们,并不远。
它不是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得,不是只有家族遗传才会中招。一项历时两年的真实走访研究,对817位肠癌确诊患者进行了详尽记录。参与调研的专家坦言:“多次见面下来,患者之间的共性,几乎‘像复制粘贴’。”这不是巧合,而是生活、饮食、排便、情绪、体检习惯等层层积累下的结果。
肠癌的发生,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它像是生活对你发出的“慢性警告”。但这些警告,大多数人都忽略了。
今天我们就把这7个共性,一个个拆开讲清楚。
第一个共性:排便异常不是偶然,而是长年累月的“将就”
有不少患者回忆,早在确诊前两三年,大便就不太对劲——要么总是稀的,要么经常便秘,还有人一会上火一会拉肚子,像“肠道情绪化”。但他们都没当回事,觉得是吃坏了、上火了、年龄大了。
长期排便异常,是肠道在喊“救命”。特别是那种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比如原本每天一次,忽然三天不解,或者开始有黏液、带血,几乎都和肠道息肉、慢性炎症有关。而这些,是肠癌的温床。
建议:若排便习惯持续变化超过三周,务必做一次肠镜。不是观察,不是“再等等”,是直接查清楚。
第二个共性:“不饿不吃”成了常态,肠道早就饿坏了
专家发现,一个惊人的一致点是,很多患者都有“饮食不规律”的习惯:早餐常年不吃,中午随便糊弄一口,晚上暴饮暴食。还有不少人喜欢吃得重口味——烧烤、腌制、煎炸轮番上阵。
这些行为,几乎都在“慢性毁肠”。
高脂高蛋白的长期摄入,会促使肠道内胆酸增加,刺激结肠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腌制、烧烤类食物中含有的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再加上不规律饮食造成的肠动力紊乱,肠道排毒能力下降,肿瘤就容易“落脚”。
建议:固定三餐、减少加工红肉、每周至少3天补充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豆类),让肠道“如厕有物,排得出去”。
第三个共性:“肚子总胀气”,被误当胃病多年
很多人以为,肠癌很痛,其实早期并不痛。不少患者确诊前,常年当“胃病”治疗:吃点东西就胀、饭后嗳气、腹部隐隐不适、体重渐减,甚至还有人做了胃镜也没查出问题。直到出现便血、腹部肿块、贫血、消瘦,才发现原来是结肠或直肠出了问题。
这是肠道的神经分布不像胃那么敏感,而且肿瘤早期常被食物堵住症状。一旦出现压迫、梗阻,才有明显不适。
建议:胃镜正常但症状持续者,必须补查肠镜。别让“盲点”变“死角”。
第四个共性:“我还年轻”成了最大盲区
你可能不信,调研中确诊时不到45岁的人,占了将近20%。这些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心态:“我年纪轻,应该没事。”
但现实是,中国青年肠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了近70%,而且症状更隐匿,进展更快。原因一方面是饮食西化、久坐不动,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普遍没有体检习惯,错过了筛查期。
建议:家族无史者,45岁起筛查;有一级亲属患肠癌者,40岁前就该开始定期肠镜。别让“年轻”成了你不去查的借口。
第五个共性:“表面健康人”也能中招,特别是“胖得匀称”的人
很多患者外表看起来面色红润,气色不错,甚至体检报告“都正常”。但他们多数有隐性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脂肪肝、胰岛素抵抗。
研究显示,腹型肥胖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联,尤其是腰围大于90厘米(男性)或85厘米(女性)的人群,肠道肿瘤风险显著增加。脂肪不是“软肉”,而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分泌促炎因子,让肠道环境变得“癌变友好”。
建议:BMI不准,量腰围才准。别只看体重,看“肚子”才关键。
第六个共性:“压力大、情绪差”竟然能影响肠道免疫
有位患者说得好:“我不是吃坏了,是心情坏了。”
研究证实,长期慢性压力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免疫屏障。肠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下降,炎症因子易入侵,诱发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尤其是那些常年加班、睡眠不足、情绪压抑的人,肠道环境更容易失衡。
临床上,抑郁、焦虑人群的肠癌发病率普遍高于一般人群,这并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实打实的生理机制。建议:睡够7小时、每周至少2次户外活动、建立心理支持系统,不是“鸡汤”,是保护肠道的基本操作。
第七个共性:“没觉得出血是大事”,结果拖成了晚期
便血,是最典型的肠癌信号,却也是最被误解的。
“我以为是痔疮”“上火了吧”“蹲久了”,这些话,是调研中听到最多的解释。但直肠癌的早期表现,和痔疮极其相似:鲜红色便血、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区别是——痔疮通常不影响体重、不伴随贫血、不改变排便习惯。
如果便血持续超过两周、颜色暗红、有黏液、排便感觉异常,一定不能靠猜。必须肠镜确诊。建议:凡是便血都不能“自诊”,必须查明来源。别让“误判”耽误治疗。
这七个共性,像七个“盲点陷阱”,大多数人都曾踩过一两个。但肠癌不同于突发急病,它有足够多的“预警”。只是这些预警,太容易被忽略、被误解、被掩盖。
有人说,肠癌是“吃出来的病”,也有人说是“忍出来的病”。更像是“忽视出来的病”。中国人对肠镜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和羞耻,觉得“不舒服”“没必要”“怕疼”。但真到了要开刀、要化疗、要造瘘,人们才开始后悔——早知道就早点查。
肠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有机会活得更久,却因为疏忽,堵死了那条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水.结直肠癌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5):235-239.
[2]刘涛,周静.青年人群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筛查策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3):220-224.
[3]张鑫,李军.慢性压力对肠道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1,30(4):380-384.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