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平教授领衔解读:Meta分析力证亮丙瑞林治疗CPP长期安全获益,中国方案破解诊疗依从困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9:42 1

摘要:中枢性性早熟(CPP)是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CPP不仅导致患儿骨骼成熟加速、成年身高受损,还可能引发心理行为问题,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临床对CPP认识的深入,其规范化诊疗日益受到重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CPP不仅导致患儿骨骼成熟加速、成年身高受损,还可能引发心理行为问题,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临床对CPP认识的深入,其规范化诊疗日益受到重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作为CPP的标准治疗药物,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近期,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罗小平教授团队牵头发表的关于亮丙瑞林治疗CPP患儿的Meta分析,为亮丙瑞林的长期应用及安全性提供了高质量循证证据,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医脉通诚挚邀请罗小平教授围绕目前CPP的研究现状、临床有待解决的需求以及未来探索方向进行深入访谈

罗小平 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科学系主任,同济儿童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名誉组长

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罕见病医疗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及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罕见病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副主委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优生优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罕见病医学中心主任/质控中心主任、湖北省儿童医学中心主任

亚太儿童内分泌学会前主席,亚洲遗传代谢病学会理事,生长激素研究学会理事

国内外40余种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主编参编儿科教材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610余篇,H-index 5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二等奖等

首届中国儿科医师奖、首届国之名医、出生缺陷防控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妇幼健康科技奖等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Q1:罗教授,您好!近年来,CPP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作为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领域的权威专家,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CPP领域的临床现状如何?当前CPP诊疗还存在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罗小平 教

CPP患病率逐年升高

1。国内的CPP发病情况也有相同的趋势,一项北京的大样本横断面研究显示,女童的CPP发病率显著高于男童CPP患儿在临床上表现出生长速率加快、骨龄超过实际年龄、骨骺过早闭合的特点,从而导致身材矮小、最终成年身高受到严重影响3。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过早的月经初潮和男性青春发育提前与妇科、乳腺及睾丸癌相关。

CPP可导致心理行为问题,长期用药加重家庭负担

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过早启动,CPP患儿性征发育提前,其体态特征、体内激素水平与其心理年龄、心理发育水平、正常生活类型有别,容易出现与社会、自我认同间的矛盾,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比如自卑、恐惧、抑郁等。部分患儿因长期用药治疗,治疗费用和交通费用等也对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CPP诊断面临挑战,家长认识不足

5。由于区域间医疗技术的差异,临床可能存在漏诊或误诊的情况。此外,部分家长因对疾病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从而错过患儿治疗的黄金时机。骨龄越大,生育的生长潜能越少,可增加的成年身高也越少1。

CPP患儿存在治疗依从性不佳的情况

一项美国的回顾性分析指出,仅1/4的患儿能在推荐的28天内按时接受下一剂亮丙瑞林注射,实际剂间间隔平均为37天。这种延迟可能导致药物血清浓度低于治疗阈值,影响疗效6。一项2023年中国的研究表明,24%的CPP患儿存在依从性差的情况,其中原因包括经常性未能按时返回医院及忘记治疗。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不依从用药的危害缺乏了解,以及认为药物价格昂贵,是导致GnRHa治疗中依从性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7。

Q2:在您的牵头下,一项关于亮丙瑞林治疗CPP患儿长期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发布。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是在怎样的临床背景下开展的?该项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具有哪些指导价值和意义?

罗小平 教

研究背景

亮丙瑞林是首个获批用于治疗CPP的GnRHa,临床应用广泛。然而,此前尚无专门的荟萃分析系统评估其对生殖功能、生长发育及安全性的长期影响,骨密度、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关键结局仍存不确定性。已有研究表明,亮丙瑞林可改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孩的成年身高并降低BMI。尽管共识文件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案,但聚焦亮丙瑞林的系统研究仍较有限,且多数样本量偏小,限制了结论的可靠性与推广性8。

临床有效性

亮丙瑞林治疗后CPP儿童的成人终身高达到目标身高,平均差异为1.75cm,有显著积极影响;治疗前后BMI标准差评分平均差异为-0.03,无显著影响;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月经初潮时间平均差异为0.73年,无显著差异,停药后月经初潮平均发生在15.83个月;85%的治疗儿童月经规律,少数研究显示成年后多数女性有排卵周期、男性睾酮水平正常8。

治疗安全性

接受亮丙瑞林治疗的CPP儿童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率平均为8%,略低于普通育龄女性的8–13%;骨密度数据存在差异,一项研究显示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另一项显示治疗2年后股骨骨密度可能下降但腰椎骨密度3年内上升,停药后骨密度通常可恢复;未观察到与亮丙瑞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8。

实践意义

该研究对儿童CPP诊疗领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系统验证的亮丙瑞林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数据,为当前临床个体化治疗决策(如依据发病年龄、进展速度制定方案)提供了坚实循证基础8。

Q3:作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候任主委,您认为中国学者可重点探索哪些方向,为CPP诊疗发展提供关键科学贡献?

罗小平 教

基于中国特异性人群特征,优化CPP筛查与诊断体系

(1)建立适合中国儿童的CPP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CPP诊断标准(如GnRH刺激试验)和骨龄评估主要基于西方人群数据,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儿童。同时,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①不适用于广大人群的筛查;②需频繁抽血、费时、医疗成本较高;③不适用于反复检测等。这些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加重了医疗资源的负担。因此,找到一项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来筛查性早熟以及评估HPGA是否启动,是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不断努力的方向。中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模式与外周环境暴露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如污染物暴露、高营养摄入),亟需基于中国大规模患儿数据(多中心队列研究)更新诊断阈值,包括骨龄进展、性激素水平及体征基准。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晨尿促黄体生成素(uLH)作为CPP初筛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晨尿uLH相对于血LH(呈脉冲式分泌)更能反映一段时间LH的分泌量,且与GnRH激发试验中LH峰值匹配度高,是筛查性早熟以及诊断CPP的理想指标9。

因此,本中心牵头全国10个中心开展了一项“晨尿促性腺激素(U-Gn)在中国儿童性早熟诊断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纳入共计7395名健康儿童和1926名性早熟儿童。该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在此领域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了U-Gn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U-Gn在儿童CPP的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此外,特异性的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评估)可帮助识别脑结构发育与性腺发育之间的关系,为未来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诊断工具提供参考。

(2)开发早期生物标志物,提高筛查效率

开展基于基因、代谢和微生物组学的专题研究,探索CPP的敏感生物标志物(如KISS1、MKRN3和GPR54基因变异),以实现更早期、无创的诊断策略。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能够缩短病程,进一步优化干预窗口。

融入国际视野,打造中国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

(1)推进全球多中心合作研究

中国拥有庞大的CPP患者基础,且独特的社会结构、环境因素能为全球性研究提供关键补充。通过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和样本共享,我们可以在诊断标准优化、治疗评估等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影响力。

(2)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诊疗工具

基于中国大规模患者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学者可开发CPP的风险预测模型、个性化诊疗路径决策支持工具,以实现智能化管理。

结语

亮丙瑞林长期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用高质量循证证实其可有效改善CPP患儿成年身高且不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骨密度不可逆损害风险,为亮丙瑞林长期应用提供坚实的循证基石。

面向未来,中国学者可依托国内庞大CPP患者人群,构建基于晨尿uLH、基因-代谢-菌群多维早筛体系,更新中国儿童诊断阈值;并以大数据与AI驱动个体化诊疗模型,通过国际多中心合作输出中国标准与经验,为全球CPP防治贡献关键科学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 中华儿科杂志. 2023;61(1):16-22.

2. Liu M, Cao B, Luo Q, Wang Q, Liu M, Liang X, et al. The critical BMI hypothesis for puberty initiation and the gender prevalence difference: Evidence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in Beijing, China.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2;13:1009133.

3. 梁立阳. 关于改善中枢性性早熟患儿身高获益的思考.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4;26(1):19-24.

4. Willemsen RH, Elleri D, Williams RM, Ong KK, Dunger DB. Pros and cons of GnRHa treatment for early puberty in girls. Nat Rev Endocrinol. 2014;10(6):352-63.

5. 董关萍, 傅君芬.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在儿童中枢性性早熟中的应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36(4):241-3.

6.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Volume 10 - 2022 | https://doi.org/10.3389/fped.2022.968485

7. Yang C, Song X, Wu J, et al.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children with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4, 14: 1269158.

8. Hou, L., Ying, Y., Ye, F., Zhang, C., & Luo, X. (2025).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uproreli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hildren (Basel, Switzerland), 12(6), 712. https://doi.org/10.3390/children12060712

9. Demir A et al. Horm Res Paediatr 2016; 85:301-8. Lee DM et al. Ann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 2019; 24:27-33

来源:医脉通儿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