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沙海·青春同行 治沙实践调研纪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9:10 2

摘要:2025年7月11日至15日,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社会实践调研队赴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雷龙湾乡,围绕“榆林生态治沙”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参观展览馆、深入林场访谈、走访农牧民等方式,系统了解了当地治沙历史、技术成果及当代挑战,并参与草方格铺

2025年7月11日至15日,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社会实践调研队赴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雷龙湾乡,围绕“榆林生态治沙”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参观展览馆、深入林场访谈、走访农牧民等方式,系统了解了当地治沙历史、技术成果及当代挑战,并参与草方格铺设等实践劳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注:团队成员合影)

探访治沙历史,感悟奋斗精神

7月11日,团队首站抵达榆林林业展览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通过图文资料、沙盘模型和数据图表,全面学习了榆林荒漠化治理的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到如今的科学治沙模式,一代代治沙人通过草方格固沙、灌木种植等技术,将“沙进人退”变为“绿进沙退”。展览馆负责人曹宏正介绍:“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超过93%,但如何巩固成果、应对气候变化仍是新课题。”张书铭同学表示:“治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哲学对话。”

(注:队员在主题厅学习治沙历史)

展览馆以“树叶状”建筑承载生态隐喻,通过“一核、一廊、五区”的展陈设计,将治沙历史、生态原理与产业成果有机串联。在主题厅,大型浮雕《治沙赋》再现了从明代长城御沙到当代无人机飞播的治沙史诗;动态沙盘则直观展示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如何使榆林年入黄泥沙量从5.13亿吨降至2.12亿吨。

(注:队员在展馆前的合影)

(注:参观早期植树造林道具展示)

深入林场实践,体悟治沙艰辛

7月13日,团队前往雷龙湾国有林场,与林场工作人员同吃同劳。林场负责人员分享了他扎根沙地20年的故事:“最初每天要徒步十几公里巡查,风沙打得脸生疼。现在有了无人机监测,但亲手种下的每一棵树仍是我们的骄傲。”成员们在其指导下体验当地独有的一种套笼技术,是在造林过程中的创新发明。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治沙工作的艰苦与意义。韩佳仪同学感慨:“一草一木的成长背后,是无数治沙人的坚守。”

(注:成员们学习治沙经验)

总结成果,践行青年担当

实践结束后,团队整理出2万余字访谈记录,并制作纪实短片《绿染沙海·青春同行》,计划在校内开展巡展宣讲。报告指出,榆林治沙的核心经验在于“政策引领、科技支撑、群众参与”,而青年学子应通过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方式助力生态保护。

此次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获榆林市横山区林业局高度评价,大家均表示表示:“我们将继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治沙精神在学术与社会实践中延续。”

本文来自【宝乐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