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在AI时代,我们如何培养审美力? │ 苏格拉底思辨荟第三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8:04 2

摘要:当AI开始叩击审美之门,当算法推荐定义我们的“审美偏好”,是否正将我们囚禁于单一的审美标准:审美只是“美”与“丑”的简单判断吗?我们还需要主动培养审美力吗?

你可能从未想过——我们关于“审美”的许多认知,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

当AI开始叩击审美之门,当算法推荐定义我们的“审美偏好”,是否正将我们囚禁于单一的审美标准:审美只是“美”与“丑”的简单判断吗?我们还需要主动培养审美力吗?

8 月 26 日下午,深圳图书馆北馆2F多功能学习室里,一场关于《如何在 AI 时代培养审美力》的苏格拉底思辨荟,用 3 小时的深度碰撞,给出了超越“是或否”的多元答案。

从建筑师到社会学教授,从00后学生到跨界设计师,10余位思辨者带着不同领域的视角,在“提问—追问—碰撞”中解构“美”的本质,探索 AI 时代审美力的培养路径。

认知重构:思辨,不是辩论;审美,没有标准答案

活动伊始,思辨教育专家刘伟老师为大家解析了思辨与辩论的不同:“辩论追求胜负,思辨探寻真理;辩论是非黑即白,思辨是拥抱多元。”并通过演示苏格拉底追问法,引导思辨者们如何运用”层层追问“,跳出思维舒适区。

定义破界:审美力,不只是判断美丑,更是洞察权力

作为特邀嘉宾,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执行总建筑师、童筑文化创始人冯果川先生,以“AI 与美:为美之为美”为主题,用三个建筑案例撕开“美”的伪装,打破“形式至上”的迷思:“功能性本身就是一种美。美并非外在装饰,而是解决问题的自然呈现。”

随后,他又以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图像——从建筑、天价时装,到侘寂茶碗与城中村幼儿园——抛出独特的观点:“美是被建构的,常与权力、资本共谋,甚至可能是‘欺骗’的伪装,也会存在“权利”(right)与“权力”(power)的博弈......”引起思辨者们阵阵惊叹。

继而,多位思辨者进一步延展了对“审美力”的定义。其中共聚物创始人、品牌设计师郭佳为先生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提出:“美,可以被制造,甚至被操纵。”他取出自己准备好的各种视觉图片来佐证:审美不仅是感受,更是一场关于信任和权力的博弈。

思辨引导人、鹏心映画影视文化创始人周志鹏先生则是从概念厘清入手:“审美力是多元的:它既关乎个人内心的安定,也关乎于找到共鸣的圈层。”读者郭之罡提出疑问:“审”是分辨、鉴赏还是创造?“美” 是狭义的好看,还是广义的“合理、有趣”?“力”是能分辨,还是能解析、能创造?层次不同,审美力的标准也不同。

各位思辨者妙语连珠,现场观众频频点头、飞速笔记,认同的掌声此起彼伏。

无用突围:快乐、权力,还是灵魂救赎?

关于“审美力的价值”,现场思辨者和观众迸发出多元观点:审美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审美,既是低成本的快乐,亦是看穿权力的洞察,更是科学与心灵中“无用之大用”......

讨论甚至进入到了哲学层面:“AI是否拥有灵魂?”“美属于科学吗?”......

思辨的深度与广度在不断拓展,气氛愈加活跃,展现出了苏格拉底式追问的独特魅力。

·

AI时代,如何培养审美力?

“人即使失去所有信息,仍有灵魂;而AI撤除数据,便一无所有。”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原本抽象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可实践的共识,思辨者与观众共同凝练出AI时代审美力培养的多种路径:保持批判、回归真实、阅读经典、拥抱多元、守护人性、跨界学习......

思辨尾声:在不确定中,安放我们的审美能力

美不仅是感性愉悦,更是与权力、资本、文化、技术交织的复杂现象;

审美力的培养,也不只是艺术修养,更是一种独立批判的精神、鲜活的生命体验,以及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性主体的智慧。

北大社会学教授于长江老师总结道:“人的思想难以被管制,这种发散正是突破认知的机会。在AI时代,审美力不是装饰品,而是刺破信息茧房的利刃。它教会我们在喧嚣中倾听内心,在混沌中保持人性的温度。”

终极探讨:审美力与系统思维

思辨引导人周志鹏先生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系统切换”和《人类简史》的“驯服与被驯服”的理念提出:人的成长处于复杂系统之中——就像离开原生家庭后需切换系统,审美也是一个系统性概念,也需要主体之间的互动(权力与权利、内与外的力)。

那么,如同汽车是人腿的延伸,随着AI时代的到来,AI作为“人脑的延伸”,冲击了人类审美能力的同时,是否也会导致人类的审美力退化呢?

苏格拉底的思辨仍没结束,请大家继续思考......

苏格拉底思辨荟 🗣️ 本期金句:

1. 辩论追求胜负,思辨追求真理;辩论是非黑即白,思辨拥抱多元。

2. 美是后天建构的概念,不存在超越历史、人种和阶层的“普遍美”。

3. 人即使刨除信息仍有灵魂存在,而AI撤除数据便一无所有。

4. 审美力不仅是感受美,更是识破背后权力、机制和动机的能力。

5. 审美让快乐成本变低。抬头看见蓝天,就是一种低成本的幸福。

6. 审美需要宽容:既要欣赏经典,也要接纳叛逆与创造。

7. 怀疑与批判,是提升审美力的唯一方法。

8. 强悍的生命从不追求什么,直接喷发就好——用“美”证明自己的,往往是生命虚弱的表现。

9. 人性中那0.3%的“非理性选择”,是我们对抗被定义、被驯服的最终阵地。

10. 知识过剩时代,怀疑精神是审美力的灵魂——别迷信 AI 的推荐,也别迷信“经典的美”,永远问一句“为什么”。

💡 认知挑战:

你认为:“在高度科技化的时代,人类的审美自我意识还能持守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关于审美的认知颠覆时刻。

✨ 下期预告:

➥第四期思辨荟主题——《“未来素养”包括哪些关键能力?》

继续突破认知边界,

欢迎关注苏格拉底思辨荟,

加入下一场思辨之旅!

文字整理:阅读推广部、申美教育“四喜”团队

摄影:深图乐影社 谢炜东、申美教育“四喜”团队

审校:黄 婧、关 亚

编辑:李 畅

审核:高长跑

深圳图书馆开放时间

中心馆

📍(福田区福中一路2001号)

🚍交通指南

公交儿童医院、市民中心西站、莲花山公园站、市民中心站;

地铁3/4号线少年宫站D/E出口、2/4/8号线市民中心站C出口

北馆

📍 (龙华区腾龙路30号)

🚍交通指南:

地铁4/6号线红山站A1出口

💡国家法定节假日(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具体开放情况请参见网站通知。

💡网上图书馆、自助图书馆24小时提供服务。

你可能从未想过——我们关于“审美”的许多认知,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