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这些项目入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7:54 2

摘要: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十堰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跨越。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星辰般镶嵌在十堰大地

在十堰的街巷阡陌间

王义富的彩船、周承志的皮影

用乡音俚语让党的

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流动实践站”里

“惠民礼包”送上门、“夜模式”烟火升腾

共同织就群众的幸福生活

……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十堰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跨越。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星辰般镶嵌在十堰大地,让理论的光辉、文明的雨露滋养每一寸土地、润泽每一方心田。

自2022年起

十堰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培育展

累计征集项目319个

选育市级优秀项目88个

获得省级扶持项目15个

这些项目

扎根十堰山水人文的独特禀赋

回应时代课题

既解决实际问题

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城市品格

“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及器官捐献”项目

开展“红十字博爱周”遗体及器官捐献宣传活动。

该项目聚焦遗体及器官捐献领域,致力于推动相关事业发展,缓解供需矛盾。在我国,遗体捐献数量远不能满足医学教学需求,每年还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治疗。该项目由市红十字会牵头、湖北医药学院监管,采用“线上+线下”运营模式,汇聚教学一线专家与100余名大学生,内设组织管理部、主持解说部等部门,主要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服务与协调工作。五年来,项目团队累计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230余次,服务时长超7000小时,受众超过10万人次。

“流动实践下基层 党的声音进万家”项目

郧阳区“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首场PK赛。

针对基层文明实践资源禀赋不均、运行动力不足、活动质效不高等问题,郧阳区于2022年探索实施“流动实践下基层党的声音进万家”项目。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调度全区资源,创新推出理论宣讲“1+4”模式、文艺文化活动“3+4+3”模式,策划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科学普及、文艺文化、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覆盖10个乡镇,服务受众超8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等媒体平台先后推介该项目经验及成效。

“文明实践‘夜模式’ 服务群众‘不打烊’”项目

志愿者在武陵不夜城开展便民服务。

2023年底,竹溪县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参与度不高难题,依托武陵不夜城创新推出文明实践“夜模式”,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导向,通过错时服务、场景融合,激活夜间文明实践活力。目前已组建 20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设立文明夜话馆、夜习馆、夜诊馆等五大场景,提供文艺展演、非遗传承、健康义诊、便民维修、助农直播等夜间服务,累计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拓展文明实践点30余个,实现了从“赶”流量到“增”流量的蝶变。

“凤舞郧阳 点亮文明之光”项目

“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

郧阳凤凰灯舞是郧阳民间特色文艺活动,兴盛于清朝光绪年间,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郧阳区启动“凤舞郧阳点亮文明之光”项目,以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组建志愿服务队伍,采用“技艺传承+教育浸润+文旅融合”模式,开设传习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年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培养“小小传承人”2800余名,更通过乡村巡演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成为郧阳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典范。

“二黄唱响‘艺’起前行”非遗传承项目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彩平(中)传授山二黄表演技艺。

竹溪山二黄被誉为“汉剧之母”,是竹溪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的文化瑰宝,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6月,竹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二黄唱响‘艺’起前行”非遗传承项目,组建以非遗传承人、专业剧团演员为核心的传承队伍,通过古曲新唱让非遗文化浸润日常生活。项目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元,实现文化传承与文旅消费升级的“双赢”。

“育人情新风 促香风文明”项目

志愿者开展倡导人情新风宣讲活动。

2019年4月,房县青峰镇将清风协会、红白理事会整合为人情新风志愿服务队,创新实施“育人情新风促乡风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通过“讲、唱、晒、促”方式,培育“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小事不办”的人情新风。如今,当地人情名目从10余项缩减至2项,户均家庭年礼金从2.5万元降至0.5万元,宴请桌数从30余桌减少到10桌左右。该项目的经验成效获中宣部简报刊载,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媒体报道后,赢得广泛赞誉。

“京堰联盟”守水护水环保志愿服务项目

京堰联盟志愿者在汉江边开展“文明河流”巡河活动。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2023年10月,北京、十堰两地志愿服务组织联合组建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初始队伍达65支、志愿者2.38万人。联盟采用“社会发起、政府支持,全民全域守水护水”模式,建立活动联办、信息联通、宣传联推、典型联树“四联”机制,累计开展“文明河流”建设六大行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5万场次,吸引21.5万人次参与,有效增进了两地人民因水结缘的情谊,让守水护水、节水爱水成为两地市民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

“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项目

学雷锋暨“小水滴”志愿服务文明实践主题公益集市。

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质安全,丹江口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2022年9月启动“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组建13支专业队伍,统筹7000余名志愿者,构建“1+8+N”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日常+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护水宣传、清漂净岸、巡河护河等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实施以来,累计组织活动6.8万场次,服务时长达406万小时,“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入选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马灯精神再传承 东风故里育新风”项目

百姓宣讲员杨志金(右)为孩子们宣讲“马灯精神”。

“马灯精神”是东风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图腾。2022年,张湾区对东风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东风故里”品牌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串联10余个主题场馆,构建“1+4+N”宣讲体系,创新“行进式”宣讲模式,运用大思政课、口述史展播、数字互动等多元形式,让“马灯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次,吸引8万余人次参与。“东风故里”街区获评省级特色商业街,并入选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薪火相传”红色理论宣讲项目

志愿者在红25军74师223团政治部旧址宣讲英雄事迹。

郧西县是一片红色沃土。为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该县关防乡于2019年启动“薪火相传”红色理论宣讲项目,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创新百姓宣讲形式,培育20余名宣讲骨干,依托各类红色阵地开展“理论+研学”、红色体验等活动,同步发展红色旅游。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00余场次,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湖北日报等媒体推出相关宣传报道40余篇(件),助力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