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惊人的半年报,让长期亏损的寒武纪一夜之间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也成为了国产AI芯片替代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级企业。
一份惊人的半年报,让长期亏损的寒武纪一夜之间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也成为了国产AI芯片替代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级企业。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了28.8亿元营收和10.38亿元净利润,同比暴涨4347.82%,从去年同期的0.65亿元直接跃升至28.81亿元。
这个曾被认为“最烧钱、最会讲故事但最不赚钱”的AI芯片厂商,终于实现了从“国产替代”故事到规模化盈利的华丽转身。其净利润率高达36%,扣非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全线转正。
01 业务突破:云端芯片成为增长核心动力
寒武纪业绩飙升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其云端产品线。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线贡献收入28.70亿元,占比高达99.6%。
这得益于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场景对高性能芯片的迫切需求。寒武纪凭借全品类智能芯片和处理器产品,成为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推理和训练芯片的企业。
02 多重因素:业绩爆发的内外在原因
寒武纪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缘政治因素:美国持续限制中国进口高端AI芯片,倒逼国内算力需求转向本土供应商。英伟达H20停产事件进一步加速了国内企业转向国产AI芯片采购。
政策与资金支持:国家持续出台半导体扶持政策,叠加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化了市场对寒武纪的长期信心。
技术突破:寒武纪新一代芯片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的80%,且在特定场景下效率更高,技术突破增强了市场对其长期竞争力的信心。
市场需求:2025年初国产大模型密集发布(如DeepSeek),推高算力需求,寒武纪作为上游核心供应商直接受益。
03 风险隐忧:高增长背后的不确定性
尽管业绩亮眼,寒武纪仍面临多重挑战。
估值过高:截至2025年8月28日,寒武纪滚动市盈率高达5117.75倍,所属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市盈率仅为88.97倍。这种极端的估值溢价反映了市场对AI芯片概念的过度炒作,也暗示着巨大的估值回归风险。
客户集中度高:寒武纪上半年85.31%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都集中在前五大客户身上。这样“深绑定”的模式在业绩爆发时看似利好,但一旦某个客户收缩预算、调整项目节奏,寒武纪就可能面临巨大的营收空窗。
供应链风险:寒武纪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依赖IP授权厂商、服务器厂商、晶圆制造厂和封装测试厂等供应商。由于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实体清单”,这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
存货高企:公司存货余额达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占总资产比例超三成,存在销售转化压力。
04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未来,寒武纪既有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将在50亿元至70亿元之间。公司已向上交所提交2025年度定增申报材料,拟募资不超过39.85亿元,其中20.54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14.52亿元投向软件平台项目。
在技术方面,寒武纪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和指令集,针对大模型训练推理场景进行重点优化。
软件方面,基础系统软件平台持续迭代,训练软件平台已支持DeepSeek、Qwen、Hunyuan等系列主流大模型。
然而,公司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新产品发布计划,并澄清近期网络上关于新产品的传言均为不实信息。这一表态可能会对市场预期造成负面影响。
寒武纪的业绩爆发揭示了国产AI芯片行业的巨大潜力。
随着国家持续出台半导体扶持政策,叠加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寒武纪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然而,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高估值回调压力、供应链不确定性、行业竞争加剧。寒武纪能否成为“中国英伟达”,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还要看其能否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保持供应链稳定并持续获得市场认可。
寒武纪的故事不再是“讲PPT”,而是用财务表格和技术路线展示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这场押上未来的豪赌,才刚刚开始。
来源:互联网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