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列腺疾病是困扰男性的常见健康问题,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等。早期发现和规范检查是守护男性健康的关键。本文系统梳理前列腺疾病的核心检查手段,帮助大众科学认识诊断流程。
前列腺疾病是困扰男性的常见健康问题,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等。早期发现和规范检查是守护男性健康的关键。本文系统梳理前列腺疾病的核心检查手段,帮助大众科学认识诊断流程。
一、症状评估:倾听身体的预警信号
前列腺疾病的确诊始于对症状的细致分析。患者需主动向医生描述以下症状特征:
排尿异常:尿频(尤其夜尿增多)、尿急、排尿费力、尿线变细、尿后滴沥等,是前列腺增生和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表现。
疼痛症状:会阴部、腰骶部或睾丸的持续胀痛,排尿时的灼热感,可能提示前列腺炎。
血尿或血精:排尿末段带血或精液呈暗红色,需警惕前列腺癌或严重感染。
性功能变化:部分患者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或射精疼痛。
医生会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量化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同时需排除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他病因。
二、直肠指检:医生的“第一双眼睛”
直肠指检(DRE)是前列腺检查的经典手段。检查时,医生戴手套涂抹润滑剂,将食指经肛门伸入直肠,直接触诊前列腺。
正常前列腺:如栗子大小,质地柔韧,表面光滑,中央沟明显。
前列腺增生:腺体对称性增大,但质地均匀。
可疑癌变:可触及坚硬结节、局部隆起或中央沟消失。
虽然检查过程可能带来短暂不适,但能快速发现50%以上的前列腺癌病灶,尤其对PSA不敏感的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三、实验室检查:解码血液与尿液的秘密
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
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正常值通常<4 ng/mL。需注意:前列腺癌可能导致PSA显著升高,但炎症、增生或直肠指检后也可能出现一过性增高。临床常结合游离PSA/总PSA比值、PSA密度(PSAD)等指标提高诊断准确性。
2. 尿常规与细菌培养
尿液中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前列腺按摩后采集尿液(Meares-Stamey试验)可鉴别前列腺炎类型。
3、前列腺液检查
可以判断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和卵磷脂小体数量,如果行前列腺液培养可以明确前列腺炎的类型。
四、影像学检查:透视前列腺的精密仪器
1. 超声检查
经腹超声:初步评估前列腺体积,计算残余尿量。
经直肠超声(TRUS):高频探头近距离观察前列腺结构,精准测量体积,引导穿刺活检。
2. 磁共振(MRI)
可识别直径>5mm的可疑病灶,通过PI-RADS评分系统判断恶性风险。用于癌症分期,评估是否侵犯包膜或精囊。
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测前列腺癌是否发生骨转移。
4. CT检查
主要评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情况,通常用于中晚期患者。
五、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癌症的“金标准”
当PSA持续升高、直肠指检触及结节或影像学发现可疑病灶时,需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是否为癌症。
- **操作方式**:在超声或MRI引导下,经直肠或会阴部皮肤,用细针穿刺获取前列腺组织样本。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血便或短暂发热,多数1-3天自行缓解。
诊断价值:病理结果可明确肿瘤的恶性程度(Gleason评分),为治疗提供核心依据。
检查路径的科学选择
临床诊断常采用“阶梯式”策略:先通过症状和直肠指检初筛,再结合PSA决定是否需要影像学检查。对于高度怀疑癌症者,需通过穿刺活检确诊。目前,MRI与靶向穿刺的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温馨提示: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进行PSA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5岁。若检查发现异常,需遵医嘱进一步排查,避免延误治疗。前列腺疾病并不可怕,规范化检查能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守护男性健康。#男性健康##前列腺科普#
来源:男性健康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