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月23日公布了2025年度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将分7次排放,总计约5.46万吨,总量与2024年度相同,预计将排放约25个储罐的量。
据共同社消息,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月23日公布了2025年度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将分7次排放,总计约5.46万吨,总量与2024年度相同,预计将排放约25个储罐的量。
由于这条消息是在过年前发布的,大家都忙着准备过年,几乎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我在给厨房大清洁的时候,发现了藏在角落的50包盐,想了半天,没想起来家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盐。
这时候,听到了客厅的电视机正在播报这条新闻,这才恍然大悟过来,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2023年8月,日本核废水排海的消息一出,中国多地超市的盐架瞬间成了“战场”——有人推着购物车横扫货架,有人边抢边嘀咕:“囤盐防辐射,老祖宗的智慧!”
这场景,像极了孔飞力在《叫魂》里描绘的1768年“剪辫谣言”引发的全民捉妖狂欢。历史总爱换件马甲重演,这次它披上了“核污染”的外衣,但内核依旧是那套配方:谣言+恐慌=魔幻现实。
《叫魂》中的乾隆年间,江南百姓将天灾人祸归咎于“剪辫妖术”,流民、乞丐成了背锅侠;2023年的抢盐大军,则把焦虑投射到“核污染海盐”上,仿佛盐罐子是抵御辐射的护身符。科学道理?不存在的。
人们总爱为无形的恐惧找个有形的靶子,从“妖人”到“核盐”,替罪羊的剧本演了200多年,群众演员倒是越演越投入。
乾隆朝的谣言顺着运河、驿站扩散,靠的是脚力和口口相传;如今一条“核污水污染海盐”的微信群消息,就能让扬州大妈们开着面包车冲向超市,盐架秒变空城。社交媒体成了现代版“妖言放大器”,算法推荐比当年的说书人还懂煽动情绪。
《叫魂》中,盛世下的流民危机、官僚惰政与巫术信仰,调配出集体恐慌的“火药桶”。而在现代超市,核废水焦虑、海盐占比的认知盲区(我国食盐87%为井矿盐),加上社交媒体的信息轰炸,瞬间点燃抢盐热潮。
为什么12年前抢的盐还没吃完,如今又冲进超市?黑格尔早就看透:“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学不到任何教训。”抢盐党们的逻辑链条堪比段子手:“核污水→海盐污染→没盐吃→囤!等等,我国盐产能过剩?不重要,先抢为敬!”这波操作,和《叫魂》中百姓见人就举报“妖术”的狂热如出一辙——恐慌面前,理性总是迟到。
历史的黑色幽默在于,我们总在嘲笑古人迷信,却不断发明新式焦虑。从乾隆朱批“严查妖术”的朋友圈体,到超市大妈争夺食盐时堪比搏击赛的身手,恐慌的本质始终是“对失控的想象力”。毕竟,当超市货架空了,我们才发现自己离1768年的江南,只差一个微信群的距离。
来源:书醒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