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年,我国将发射多颗风云气象卫星|世界气象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3 23:45 2

摘要: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Closing the Early Warning Gap Together),直面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挑战。联合国数据显示,当前仍有近25亿人口因技术、经济或地理限制,无法及时

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Closing the Early Warning Gap Together),直面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挑战。联合国数据显示,当前仍有近25亿人口因技术、经济或地理限制,无法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这一“气象预警鸿沟”威胁着生命安全的平等性,也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

基于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预报服务可以打破地域与技术壁垒,覆盖地球的每一片土地。风云卫星也被誉为“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前哨站”。据总台央视新闻23日报道,未来两年内,我国还将发射多颗风云气象卫星。

从台风路径追踪到极地冰川消融监测,从沙尘暴预警到森林火点锁定,风云气象卫星以全天候、高精度的全球观测能力,服务全球气象监测、灾害预警,为人类争取防灾减灾的关键时间窗口。

▲ 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报

高低互联 监测互补

风云气象卫星家族作为我国气象卫星领域的中流砥柱,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技术迭代,已成功构建起一套功能完备、协同高效的高低轨联合观测体系,具备全球精细观测和区域连续观测能力,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驻守地球赤道上空36000公里,如同忠诚的卫士,凭借高频次、三维大气探测的卓越能力,可对气象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特别是能够实时追踪台风路径、强对流云团等气象要素的动态变化,为短临气象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 风云四号B星观测蒙古高原沙尘天气

在距离地球表面400至800公里运行的风云三号低轨卫星如同在空中巡逻的“侦察兵”,具有全球、三维、定量观测的特点,不但可以精准反映天气系统变化,还可以通过数据同化技术融入数值预报模式,实现中长期天气预报。2023年发射的风云三号G星是中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气象卫星的高低轨联合观测体系,是我国航天技术与气象科学深度融合的结晶。静止轨道卫星和低轨卫星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用惠民 守护同行

在防灾减灾领域,风云气象卫星是守护生命的“前哨站”。2024年4月14日,蒙古高原受锋面气旋云系影响暴发大规模沙尘天气,风云四号B星凭借其高时间分辨率特性,实时追踪沙尘的起源、扩散路径及影响范围。这一应用成果得益于风云四号卫星搭载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和闪电成像仪,其观测频次较传统卫星提升6倍,显著强化了短时预报能力。

同年9月,葡萄牙中部和北部突发森林大火,风云三号D星迅速锁定布拉加、波尔图等区域密集火点。卫星监测显示,火点产生的烟雾向大西洋扩散,形成长达数百公里的灰色雾霾带。风云气象卫星对地面高温热源极为敏感,可快速检测到明火区域,将火情数据实时传输至当地应急部门,辅助制定灭火方案及人员疏散计划。此外,卫星还能通过灾前灾后影像对比,评估过火面积及生态损失,为灾后重建提供数据支持。

▲ 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

凭借先进的技术、稳定的业务运行以及高质量的数据产品,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进入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全球综合观测系统重要成员及空间及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值班卫星,已为全球130余个国家提供服务。其技术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气象遥感领域的国际地位,更将防灾减灾的“中国智慧”转化为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目标,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同步开展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攻关论证,预计将在2035年实现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观测体系的建设,通过体系智能联通,有效解决早期预警高时效、全要素、精细化观测需求,为气象预报、气候监测和灾害监测提供更精细、准确的气象服务,进一步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让人类在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时更加从容,为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球气象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校对/胡潇潇

监制/黄希

来源:老周的科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