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儿无女,桃李满天下!“陈传才助学金”完成首届评选,背后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7:55 2

摘要:2025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传才助学金”完成了首届评选。这项助学金源于文学院已故教授陈传才与夫人岳同的遗产捐赠,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份温暖的背后,是一段关于教育、传承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2025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传才助学金”完成了首届评选。这项助学金源于文学院已故教授陈传才与夫人岳同的遗产捐赠,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份温暖的背后,是一段关于教育、传承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从粤东乡村的懵懂少年到中国文艺理论界的知名学者,从三尺讲台的耕耘者到人文精神的传递者……通过对陈传才学生的访谈及其本人回忆录的梳理,一位治学严谨又平易近人、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陈传才,摄于2012年

幼时种下教书梦

1936年12月27日,陈传才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赤水村一个普通家庭。受拳师祖父的影响,他自幼习得几下拳脚,因而身体比表兄弟们健壮不少。但祖父对他的期望,不只于此。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因为我们村子里的人普遍没有文化,所以我祖父希望,从孙子辈起能培养出一批有文化的人。”

当少年陈传才吟诵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时,祖父颇有感慨,便从孟母教子开始讲了许多关于读书的道理。虽然当时的陈传才大多听不懂,但有一句话他不但记住了,还成了童年的梦:刻苦读书,做一个像七叔公那样的教书先生。

七叔公是陈传才的启蒙老师,是村里最有学问、最受乡里人尊敬的长者。在陈传才的记忆里,七叔公待人和蔼可亲,总是慈眉善目地跟大人小孩打招呼,没有一点大人物的倨傲。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陈传才的品格。多年后,不管在哪里工作,人们对陈传才的评价都是“没有一点架子”。

求学执教奠根基

怀揣着“当一名语文老师”的理想,陈传才初中毕业后,选择到韩山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继续深造。在韩山师范读到三年级时,他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选拔到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初中师资训练班接受培训。一年后,成绩优异的陈传才留了校,在师训班语文科当辅导老师,教书育人的理想终于实现。

1957年,师训班传来停办的消息,年轻的陈传才面临两个选择:去山区教中学,或考大学深造。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并选择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因当时没有中文专业,他选择了相近的新闻专业。多年后,他还能记得语文试卷的一些题目,其中作文题是“一本书的读后感”。他曾自豪地给学生们描述过当年语文考试的情景:很快就答完了,最后还赋诗一首。据他的硕士生李勇回忆,“赋诗一首”为陈传才赢得了额外的加分,其作文总分是考生里最高的。

1961年,陈传才从人大新闻系毕业,留校担任语文系系主任何洛的助手,兼文学理论研究班教学秘书。这个文研班在当时被誉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黄埔军校”,班主任是时任文研所所长的何其芳。作为教学秘书,陈传才负责开班务会做记录、联络校内外专家等工作。除此之外,他需要提前听一遍课程,记录要点并编成讲义,再刻成蜡版印发给学生,这个过程极大地夯实了他的学术功底。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几十位中外文学领域的学术翘楚,为他日后成为文艺理论界的权威,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传才(左)和赵勇(右),摄于2018年4月

严研善育显师心

陈传才对学生的学术要求极其严格。他会逐字逐句批改论文,“一页一页他都要亲自改”;会在假期布置书目,要求写书评,而后将这些书评结集出版;会要求学生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时做笔记——将一页纸一分为二,左侧2/3摘录原文,右侧1/3写思考心得。这种独特的记笔记方法,李勇沿用至今。

他反对学术上的浮躁风气。当发现学生花精力用于写书评赚稿费而非基础理论学习时,他会及时批评引导:“要更专注于学业,不能急于挣这些外快。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扎实基础理论功底。”

要求严格的同时,陈传才也对学生关怀备至,他的博士生陈阳对此深有体会。考博之前,陈阳有一次前去拜访,陈传才竟然清晰记得他的硕士论文内容。这令陈阳感动不已:“我不是他的硕士,他却能记住我的论文,说明他肯定认真仔细读过。陈老师的学养对我的从教生涯,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包容,对于学生来说真的很重要。”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学生的关爱不仅限于自己的学生。赵勇报考博士时同时报考了人大和北师大,陈传才在回信中悉心指导备考,还介绍有考试经验的学生给赵勇,“密密麻麻写满两页纸”。“1999年这一年,北师大和人大都录取了,陈老师对我也很有期待。但我最后没有去到陈老师门下读书,我觉得很愧疚。”赵勇回忆道,“后来读博,我跟陈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严格来说我们不是师生关系,但我自称是他的编外学生。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时,陈老师是我的答辩委员会主席。”

1998年10月,陈传才给赵勇的回信

治学育人显担当

陈传才在文艺理论领域成就斐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2部,主编大型类书和丛书两套12本,并在全国重要报刊杂志发表论文96篇。代表性著作包括《艺术本质特征新论》《文学理论新编》《文艺学百年》《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当代审美实践文学论》等,其中《文学理论新编(修订本)》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文艺学百年》入选北京市社科联和北京出版社“中国学术百年”大型丛书。

在学术思想上,他特别强调“人文精神”。陈阳记得,陈传才经常引用《周易》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来阐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文精神是“铭刻于心的传承”。与此同时,他很看重教育理念的传承。2006年,他在与学生聚会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当老师的最大幸福不是自己如何大红大紫,声名远播,而是培养的学生能够超过自己,成为社会和学界的栋梁,如此足矣。”这句话也道出了他的教育哲学——不以个人成就为目标,而以学生成长为己任。

陈传才的综合行政能力同样突出。在担任人大中文系系主任期间,他牵头推进学科建设,积极推动文艺学专业申报博士点,最终在1993年成功获批,这也是人大中文系历史上的首个博士点,为后续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关键基础。

“陈老师学问德行都很强,处理问题有大局观意识。当系主任的行政事务巨多,他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同时还能在学术上不断精进、有所成就,是非常难得的。”李勇评价道。

文人雅趣伴日常

陈传才的性格中,展现出了传统文人儒雅与现代学者开明的双重气质。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后,陈阳对陈传才身上散发的广东人的文化特质感触更深,“言谈举止间,包括说话的腔调,都带着独特的韵味”。他会用粤语吟唱古诗词,据说是读私塾的时候学的,兴致高时还会在校园里边走边唱。李勇就遇到过这样的场景:“那阵子他要搬家去回龙观的新房子了,心情好。他拉着我儿子,在前面边走边唱,我跟我爱人就在后面跟着。他把诗吟唱成歌一样,唱得很有劲儿。”

在学生们描述里,陈传才“凡事尽在掌握”,但“遇到触碰底线原则的事,他也会一脸怒气,还要说道说道,颇有古代教书先生的气场”。他待人真诚敦厚,从不摆架子;学术上毫无门户之见,从不阻止学生与其他老师交流;对待学生热情亲切,无论何时总能围坐在一起畅快聊天。

在李勇的记忆里,上学时每逢过节,陈老师常会邀请大家到家里聚餐,师母做上几道家常菜,再买一只烤鸭。

赵勇一家三口看望陈传才(右二)和岳同(左二)

陈传才幼时随祖父练拳,年轻时喜欢打篮球,身体底子很好。李勇说,读书时常常在校园里偶遇“老教授散步队”——傍晚六点前后,一群教授集结一起散步,哲学系、中文系、经济系都有,很多都是顶级学者,堪称名家荟萃,陈老师也在里边,意气风发。

晚年的陈传才仍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天早晨坚持活动半个小时,精气神始终饱满。在回龙观的家中,他专门辟出两间屋子作为书房和画室,研习书法成了他退休后的一大乐趣,一写就是两个钟头。夫人岳同喜欢工笔画,夫妻二人时常合作——你作画来我题字,笔墨间尽显默契。赵勇至今仍珍藏着二人合作的《侍女图》,每次展开欣赏,同二老昔日相处交流的画面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岳同画的《侍女图》

助学传爱映初心

陈传才与岳同夫妇无儿无女,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学生与教育事业上。他们把人民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生觉得,人大就是他们的归宿”。这种归属感,在他们晚年的决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岳同儿时家境贫困,从生活到上学都得到过政府的资助。心怀感恩的她,与陈传才商议后决定:“等我们不在了,钱就捐给学校。”

2018年末,陈传才离世。2020年,岳同因病住院,便找来陈阳、李勇等学生,着手遗产捐赠事宜。岳同的遗嘱前前后后改了十多次,反复斟酌细节。她坚持助学金以陈传才命名,不加自己的名字,仅仅因为“自己不是文学院的”(注:岳同在人大新闻系任教);她特别强调资助贫困学生,并要求拿出一部分助学金用于实践。

“老太太想得细。她觉得贫困学生家里经济困难,上大学之前可能就是闷头学习,很难接触到更多丰富多彩的世界。她说,这里边有些钱,要用来领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到外地调研,要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打开视野。”陈阳不禁感慨,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岳同老师的格局和那份真挚的深情。

岳同(前)和赵勇(后),摄于2020年9月

陈传才去世后,实行海葬,这是他自己的遗愿;岳同则希望“埋在一个有花的地方”。学生们为她找到了一处种满海棠花的墓地,墓碑上同时刻上了陈传才的名字,让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春天的花海中重聚。而以他们遗产设立的“陈传才助学金”,不仅是二老的遗愿,更是其教育理念的传承。陈传才一生践行的“人文精神”,通过学生们的回忆与践行,通过助学金的设立与运作,正在以新的形式得到延续。

文|记者 王莉图|受访者赵勇提供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