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至15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的“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集中采访活动,围绕“新时代新疆检察新面貌”主题,走进地处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深入了解“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背后的动人故事。
“长大了,我也要成为和‘检察官妈妈’一样的人。”小女孩古丽这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8月7日至15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的“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集中采访活动,围绕“新时代新疆检察新面貌”主题,走进地处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深入了解“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背后的动人故事。
采访中,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拜城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连续20年共帮扶了43名困难女童。寒来暑往,前期帮扶的孩子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已经成家立业,团队也从刚成立时的6名女检察官,增加到现在的18名。
▲“检察官妈妈”与被帮扶儿童
20年的检察公益接力
在拜城县未检部门的办公室,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43份沉甸甸的档案,这些档案详细记录着20年来拜城县检察院“检察官妈妈”团队成员爱心帮扶的43名儿童的成长履历。
阿孜古丽和古丽巴哈尔是“检察官妈妈”团队6名发起人的成员,早在十多年前均已经退休,但是对于当时组建“检察官妈妈”团队的种种细节,二人仍旧历历在目。
据两位退休检察官回忆,2005年春节前夕,拜城县康其镇墩艾日克村小学的教室里,拜城县人民检察院举办的迎春晚会正在热闹进行。但让检察官们揪心的是,班级里一些小朋友却闷闷不乐,她们有的衣袖带着未洗净的饭渍,有的布鞋裂开细缝,在寒风中蜷缩着脚趾。
“当时拜城县检察院一共有6位女工作人员,每逢三八妇女节我们都会凑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庆祝节日,由于受到那次迎春晚会的触动,我们6人决定换一种方式庆祝三八妇女节,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帮助这些孩子们。”阿孜古丽说。
经过向组织汇报,拜城县人民检察院专门成立“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采取“一帮一”结对方式,为墩艾日克村小学困境女童提供物资支持、家庭教育和亲情陪伴,首批“检察官妈妈”就是前述6位拜城县检察院女工作人员,她们有的从事检察业务工作,也有的从事行政工作,但对外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检察官妈妈”。
两位退休检察官至今仍记得她们第一次帮扶孩子的情形。经过学校推荐,最终确定6名儿童作为帮扶对象,这些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破碎或者经济困难等各种原因,在成长道路上颇多坎坷,急需帮扶。“2005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我们在学校和这些孩子见了面,又专门去到孩子们的家里,为他们带去文具书包等物资支持,同时带去家庭教育和亲情陪伴。”
自此,6名女检察官与6名困境女童牵手,开启了跨越血缘的守护。据介绍,20年来,“检察官妈妈”团队始终怀揣着对未成年人的赤诚关爱,以法律为盾、以温情为光,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困境儿童帮扶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此外,这些“检察官妈妈”还深入全县14个乡镇110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宣讲,覆盖1.2万人,还积极推动教职员工入职查询,累计查询1.2万余人次,将有犯罪前科及潜在危险的人员拒之门外。
43份档案背后的命运改变
“这43份档案,详细记载了我们20年来帮扶的每一名孩子的情况。”拜城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季红莉说。
据介绍,20年来,“检察官妈妈”团队先后帮扶了拜城县康其镇墩艾日克村小学的43名儿童,有10名儿童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阿迪拉·艾尔肯便是这43名儿童当中的一员。
“当我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她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命。”当谈到她的检察官妈妈时,阿迪拉·艾尔肯如此说。
2006年,阿迪拉·艾尔肯在拜城县康其镇墩艾日克村小学读三年级,母亲的一场大病让家里经济遇到困难,成绩优异的她陷入“至暗时刻”。此时,拜城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古丽阿依先木·艾买提找到她,成为她的“检察官妈妈”,给其带来了学习生活帮助及定期心理辅导。
一次周五放学后,古丽阿依先木·艾买提把阿迪拉·艾尔肯带回家,周六还带着她与自己的女儿逛街,给了她妈妈般的温暖。“节假日妈妈常买一些衣服、书本、铅笔来我家,询问我学习方面的困难,得知我上课不敢举手后,她还鼓励我要大胆一点,相信自己。”阿迪拉·艾尔肯回忆。
在古丽阿依先木·艾买提持续帮助下,2015年阿迪拉·艾尔肯顺利进入和田师范学院数学专业学习。2018年毕业后,她回到曾经就读的墩艾日克村小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在阿迪拉·艾尔肯看来,正是因为古丽阿依先木·艾买提对她的关爱和鼓励,才使其有勇气追寻小时候的人生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对13岁的小阿(化名)来说,“检察官妈妈”对她同样意义非凡。“我的爸爸因犯罪被判刑,让我感到很无助。”小阿在“诉心”工作室对“检察官妈妈”说。为解决小阿心中疑惑,“检察官妈妈”王丽为小阿申请司法救助金,带她走进检察院,体验模拟庭审。当小阿穿上法袍、敲响法槌时,她眼中的畏惧化作坚定。“原来法律能保护我,我也要成为守护别人的人。”如今,重返校园的她成了班级的“普法小卫士”,用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传递法律的温度。
从6到18:检察官妈妈的真情守护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在这场长达20年的公益长跑中,43名儿童的命运被改变,团队也从刚成立时的6名女检察官,增加到现在的18名。
季红莉现任“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2008年8月加入“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当时,她的同事袁倩因工作调动即将离开新疆,但放心不下结对帮扶的女童小帕。“袁倩找我商量,能不能由我接棒照顾小帕,当时我女儿只有4个月大,我深知母爱对于孩子的意义,一口答应了这件事。”季红莉说。
袁倩离开新疆后,心里总是牵挂着小帕,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在季红莉关爱下,小帕顺利上完小学、初中,中专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小帕一直想感谢这份特殊的母爱,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特意买了一束康乃馨送给季红莉。17年来,包括小帕在内,季红莉在墩艾日克村小学先后认了3个女儿,一直关爱至今。
2019年5月,季红莉召集一批业务突出、热心公益的青年干警,成立“法的种子”志愿服务队。季红莉介绍,检察官是法律的播种者,把法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心中,让其生根发芽,让孩子们从小知法、懂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懂得用法律维权,勇敢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自成立以来,拜城县“法的种子”志愿服务队以“检察官妈妈”的身份,已走进全县多所学校,开展活动100余场次。
面对困境女童监护缺失、法律意识薄弱等难题,“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大胆创新,开设“护蕾小课堂”,将服务范围从村拓展到全县9所中小学,惠及3000余名师生。帮扶内容也由物质帮助延伸至法治教育、预防犯罪等多个层面。
截至目前,“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在拜城县中小学累计开展活动240余场,覆盖师生1.2万余人次;20余场次的以案释法集中宣讲,500余场次的面对面法律咨询,120余件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收获5000余名群众的一致好评。
2024年,在拜城县委社会工作部的积极推动下,“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联动县教科局、妇联等9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成功打造“15分钟女童关爱服务圈”,让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在触手可及的距离找到温暖。
新疆检察政务融媒体中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但需要关注☺
来源:拜城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