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是装饰”是笔者研究汉代墓葬美术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汉代还没有出现艺术与艺术家的概念,墓葬及遗址出土的物质遗存大多数属于今天所说的装饰的范畴。辻惟雄认为装饰是人活着的证明,体现了人活着的喜悦。装饰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在《万叶集》的《簪花歌》中有“梅花今日
“什么是装饰”是笔者研究汉代墓葬美术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汉代还没有出现艺术与艺术家的概念,墓葬及遗址出土的物质遗存大多数属于今天所说的装饰的范畴。辻惟雄认为装饰是人活着的证明,体现了人活着的喜悦。装饰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在《万叶集》的《簪花歌》中有“梅花今日盛……簪花插满头”,其中的喜悦之情正是通过装 饰的过程得以抒发。制作装饰、对器物的表面进行装饰属于人类追求美的本能。本书所使用的主要材料都出自墓葬。但墓葬中的装饰不仅仅是死亡的见证,同时也是辻惟雄所说的人活着的证明。这些装饰具有特殊的寓意,但在寓意之外也包含了人类的审美追求。无论是墓葬建筑表 面的纹样,还是配饰的特殊造型都源自人们制作装饰的内在冲动,只不 过寓意与破解寓意的过程赋予了这些装饰额外的魅力。
装饰与人的联结还体现在制作装饰的工匠身上。在编织、雕刻或绘图的过程中,他们的呼吸、心跳牵动着手指的律动,手工制作出的装饰从而具有了人类呼吸与心跳的韵律感,这是冰冷的机械生产无法取代的。这也是 19 世纪时约翰·罗斯金、威廉·莫里斯等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者反对使用大规模的机械生产取代传统手工制作的重要原因。传统手工制作的装饰虽然会有瑕疵,不能完美呈现重复性的纹样,但这样的瑕疵正是出自有血有肉的工匠之手,是人性的呈现。因此,研究古代装饰的意义之一就是去发掘遥远的人类个体与物质文化及当时社会的联结。斯人已逝,但出自工匠手中的装饰艺术流传至今天,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宝贵材料。
装饰还呈现了不同文化相联结的方式。西方视角下的纯艺术研究往往受到一些传统价值观的束缚,比如更加看重作品的原创性、权威性、经济价值及视觉性,而非作品的功能、文化价值及物质性。这些相对被忽视的方面恰恰是装饰艺术的魅力所在,并能充分展现不同文化的流动与融合。这些内容都将在本书中详加阐述。比如,从纯艺术的审美视角看,位于北京西郊的汉代秦君神道石柱称不上一件杰作,但柱身的罗马柱纹样与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造型为我们展示了汉代文化交流的盛况。汉代的“罗马柱”在设计理念方面与今天国内的欧式风格建筑和室内装修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在汉代,西方的建筑装饰与造物理念就已经被引入中国,并成为墓葬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密切关联。今天的欧式装修则与人们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息息相关。再比如,当我们看到紫禁城中许多宫殿里的蟠龙藻井时,可能不会想到这种象征权力并富于装饰性的结构可以追溯到约两千年前的汉代墓葬建筑中的藻井,而汉代的墓葬藻井又源于当时与西方石构建筑工艺的交流。在丝绸之路的视野下,汉代的装饰工艺研究变得更具吸引力。这些装饰承载了流动的思想与技艺,展现了汉代工匠兼容并蓄的能力。当我们深入挖掘这些思想与技艺的流动机制时,会看到一部由装饰写就的物质文化传记。
作者简介
陈轩,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代墓葬美术与中外物质文化交流。2014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曾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目前已出版英文专著一部(Eastern Han Tombs in Sichuan, Oxford: Archaeopress, 2015),并在《考古》《文艺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与World Archaeology等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
第二节广义的装饰
第三节汉代的物质文化交流
第二章建筑与装饰
第一节柱形与装饰
第二节藻井与装饰
第三节工匠与装饰
第三章信仰与装饰
第一节莲花装饰
第二节瓜形装饰
第三节表演与装饰的传播
第四章配饰与装饰
第一节配色
第二节吉祥图案
第三节流动的寓意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来源:北大博雅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