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0岁的王阿姨一直以为自己“火气大”,爱出汗、脾气急、睡不着,连体重也莫名其妙掉了六斤。她还开玩笑说:“是不是我新陈代谢太好了?”
直到一次单位体检,她的甲状腺激素数值异常,被确诊为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才意识到,原来身体早就发出“警报”。
很多人像王阿姨一样,把甲亢当作“小毛病”,甚至以为“瘦得快就是代谢好”。但实际上,甲亢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一旦忽视,可能损害心脏、骨骼甚至引发甲状腺危象。
今天,我们就带你揭开甲亢的“真面目”。
甲亢的症状可以很“隐蔽”,也可以很“张扬”。不少人误以为是压力大、睡眠差、情绪不好,其实身体早就给出了信号。
比如以下几种变化,要格外留意:
· 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却吃得比以前还多;
· 心跳加快、手抖、怕热、出汗多;
· 情绪暴躁、焦虑、容易激动或哭泣;
· 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 女性月经紊乱,男性性功能下降;
· 眼睛突出、眼干、眼胀痛。
这些症状听起来是不是和“上火”很像?但如果长期存在,并影响日常生活,就要高度警惕,尤其是突眼、心悸、消瘦等典型表现。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甲亢,但以下几类人群,确实更容易“中招”。
女性,尤其是30~50岁之间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显示,女性患甲亢的概率是男性的7~10倍,主要与雌激素水平波动、免疫系统活跃有关。
家族中有甲状腺疾病病史甲亢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过甲亢或甲状腺结节,自己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差,会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诱发自身免疫紊乱,从而引发甲亢。
在沿海地区,食用海产品频繁,容易碘摄入过量;而在内陆山区,有些人却存在碘摄入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引起紊乱。
在所有甲亢病例中,大约八成是由Graves病引起的,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简单来说,身体把自己的甲状腺当成“敌人”,制造抗体去攻击,结果反而刺激它不停释放甲状腺激素,导致功能亢进。
此外,还有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药物诱发等少数因素也可能引发甲亢。比如服用某些含碘药物(如胺碘酮)也可能造成激素水平紊乱。
很多人听到“内分泌疾病”就紧张,其实甲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拖延。
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以下几种治疗方式:
· 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或丙硫氧嘧啶,控制激素合成;
· 碘-131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性碘摧毁部分甲状腺组织;
· 手术治疗:适用于结节大或药物无效者。
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并注意调整剂量,防止由“亢进”变为“减退”。
治疗不是终点,生活方式管理同样重要。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缓解症状、预防复发:
· 饮食均衡:避免高碘食物(如紫菜、海带)摄入过量,减少刺激性食物;
· 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会加重病情,适当运动、冥想有助放松;
·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 定期体检:有家族史者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甲状腺功能。
当你出现心慌、手抖、怕热、情绪不稳等症状时,请不要简单归因为“压力大”或“更年期”。
早点认清它,才能早点控制它。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指南(最新版)》.2022年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甲状腺疾病防治知识手册》.2023年
[3]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甲状腺疾病健康教育材料》.2024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