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笔记来啦!新时代少年与抗战英烈的跨时空对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7:15 2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成都方志馆以“方志+非遗”形式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借方志史料筑牢历史认知,凭非遗演绎赋予历史温度,让学生在体验中与英雄先辈跨时空对话,助力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传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成都方志馆以“方志+非遗”形式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借方志史料筑牢历史认知,凭非遗演绎赋予历史温度,让学生在体验中与英雄先辈跨时空对话,助力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传承。

“抗战精神从史册中走出来,在更多同龄人心中落地生根”“‘三千五百万’不是一个刻板的数字,它是由无数个英雄血肉组成的”……活动现场,40名中小学生成为历史文化的“探寻者”,他们翻阅抗战史料、参与非遗创作,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活动结束后,成都方志馆收到了三位同学撰写的“课后笔记”,这堂“开学第一课”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感悟?跟着小志一起来看~

手握历史的重量,接过传承的使命

——盐道街小学 严骁惹

▲严骁惹在成都方志馆担任红领巾讲解员

对我来说,历史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我祖爷爷孔诚——一位从卫岗战斗到盐城、屡立战功的老兵——身上深深的弹痕;是家中珍藏的那枚沉甸甸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更是四川博物院展厅里,那把由他缴获并捐赠的、沉默却震耳欲聋的日本军刀。它们是我家最珍贵的传家宝,是不屈精神的象征。

但这场“开学第一课”,给了我全新的触动。当我在方志馆里,和同学们一起用面塑塑出向阳花时,我仿佛从向阳花透出的光芒中看到了我祖爷爷坚毅的眼神,想象着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想象着他击败敌人的勇武。这一刻,“家族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在我的指尖交融。我忽然明白了,传承不只是铭记自家的英雄故事,更是要把它播撒出去,而我从小就听着祖爷爷的故事长大,这些故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历史,更是照亮我前行的灯。现在我作为成都方志馆的一名红领巾讲解员,立志要把我祖爷爷和无数像他一样英雄的故事,自豪地讲给每一个人听,让这份勇敢、忠诚与热爱,在我这一代继续发光,永不褪色。

以指尖技艺,塑不朽精神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 夏瑞熙

▲右二为夏瑞熙

我从小就热爱手工,看见了“非遗面人”四个字后便兴冲冲地报了名。活动开始后,我才发现我们今天塑造的并不是传统面塑的小动物或卡通人物,而是厚重的历史。熊老师告诉我们,这一次的面塑是烽火岁月的立体书,我瞬间感觉手中的面团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我静下心来,跟随熊老师的指导专注于对手心向阳花的塑造。我专注于花瓣的姿态:明艳的红色与黄色相互映衬,每一个褶皱都要体现出动感和力量。在极致的静心和专注中,我仿佛真的听到了那划破天际的号声,感受到了那种守家卫国的决心。

这一刻,非遗技艺不再是单纯的“手艺”,它成了我与历史对话的独特语言。我用我的指尖,让一种精神变得可视、可触。活动结束时,我看着我完成的作品,感到无比自豪。

作为一名“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我愿做历史的信使,并运用我在小史官微课中学到的知识,结合这次课堂中所领悟的抗战精神,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抗战精神从史册中走出来,在更多同龄人心中落地生根。我要做一个精神的塑造者和传递者,这才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这才是对非遗最好的继承和活化。

——石室联合中学 王钰姝

▲王钰姝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对抗战的印象几乎全部来自课本,以前在课本里读到“抗日战争中三千五百多万军民伤亡”,总觉得那段岁月遥远而模糊。直到我看到《成都大轰炸》中记载的成都被轰炸的惨烈记录;直到我学着用面塑捏制一朵向阳花时,才真切体会到“艰苦卓绝”四个字的分量。

我从“红领巾讲解员”的介绍中了解到了一个个曾经鲜活生命背后的故事。他可能也怕疼,也想家,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可能在和我差不多大的年纪时,就义无反顾地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国重任。《川人大抗战》中记载,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全国抗日军人中每五六人就有一个四川人。我突然明白了,“三千五百万”不是一个刻板的数字,它是由无数个英雄血肉组成的。这堂课让我学会了铭记、感恩和珍惜,感谢那些我从未谋面,却为我今天能安静坐在教室里读书而牺牲的先烈。我会带着这份记忆和责任,更加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成都方志馆的这堂开学第一课,以非遗为笔、以方志为墨,依托馆内抗战历史资源,将爱国、坚毅、担当等正向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位青少年,让开学教育更具感染力与引导力,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成长的重要一课,既有温度,更有深度。

正如同学们所承诺的,他们将带着先辈的信念前行,用知识浇灌理想,用行动传承精神。这便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先辈最好的告慰,更是对祖国未来最坚定的守护。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