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大阅兵在即,多位国际领导人确认出席,但印度总理莫迪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行为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都将于近期到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地理上近在咫尺,却选择不“顺便”访问北京参加阅兵仪式。
九三大阅兵在即,多位国际领导人确认出席,但印度总理莫迪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行为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都将于近期到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地理上近在咫尺,却选择不“顺便”访问北京参加阅兵仪式。
这其中反映的是两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战略选择和外交平衡艺术。
印度总理莫迪的外交政策典型特征是在中美俄等大国之间寻求战略平衡,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考量。
这种被专家称为“小聪明外交”的策略,体现在他对国际事务的每一个决策中。莫迪政府一方面积极融入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提升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当美国的政策损害印度利益时,印度会毫不犹豫地反击。美国曾因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石油而威胁对印度加征高达50%的关税,印度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暂停了向美国采购反潜机的计划。
在最近的一次事件中,俄罗斯已邀请莫迪出席5月9日的胜利日阅兵仪式,但莫迪至今尚未回复。这种迟疑态度很说明问题。
莫迪不前往北京参加阅兵的原因有多重考量。印度当前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是其外交摇摆的重要推手。
依赖中国供应的稀土等关键资源使印度在贸易谈判中处于弱势;另一方面,美国的高额关税直接打击了印度的纺织、珠宝和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这些现实压力迫使莫迪政府必须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点。
印度政府试图扮演一个“大国棋手”的角色,希望通过精巧的外交手段同时平衡中美俄三大国的关系。然而其实际国力尚不足以支撑这种宏大的战略野心,导致其外交政策常常显得矛盾且缺乏连贯性。
印度也在试图确立自身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地位。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本质上是以国家利益为唯一指向的“工具性外交”,精准筛选合作对象国——资源富集、与中国竞争、侨民集聚或地缘关键,都是优先考虑的合作对象。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外交政策则呈现出另一种平衡态势。埃尔多安任期内,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起伏。
初期,双方在反恐、叙利亚问题上保持良好合作。但后来因美国对土耳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土耳其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等问题,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埃尔多安政府一方面强化地区影响力,积极推动土耳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另一方面,他强调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性,推动土耳其与伊斯兰国家的合作。
在处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时,埃尔多安采取了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策略。一方面,土耳其希望加入欧盟,另一方面对欧洲国家在移民、难民问题上的立场表示不满。
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的外交政策选择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土耳其不仅是欧盟的申请国,已经与欧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而且也是北约的正式会员国。
这种特殊身份使土耳其在处理与中俄关系时必须更加谨慎。埃尔多安政府的新中东政策并不意味着土耳其外交战略重心的东移,而是对此前一边倒的亲西方战略的修正,旨在更有效地维护土耳其国家利益。
在经济上,欧盟是土耳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方。土耳其与西方,尤其是与欧盟的经济联系比较紧密,欧盟是土耳其最大的贸易国和最重要的商品出口市场。
埃尔多安总理曾指出,土耳其对外贸易中约60%是与欧洲而不是与海湾国家进行的。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得土耳其在远离西方方面存在明显限制。
莫迪在独立75周年纪念日承诺“在未来25年把印度变成发达国家”。若他出席北京阅兵,将向西方传递过度亲华的信号,可能影响与欧美关系。埃尔多安也面临相似困境。
地缘政治中没有偶然的缺席。两位领导人的选择映射出中间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平衡,也预示着未来国际秩序的多极化和复杂性。
来源:照理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