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三层小楼里,出版了大连第一份中文报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3 21:05 1

摘要:徜徉在新生街上,想要寻找定格在时光里的那栋老房子,一栋楼顶异于周围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它是泰东日报社旧址。

徜徉在新生街上,想要寻找定格在时光里的那栋老房子,一栋楼顶异于周围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它是泰东日报社旧址。

这里出版了大连第一份中文报《泰东日报》,也是中国人在大连地区创办的年代最早、时间最长的报纸,开启了这座城市与日本殖民文化侵略做斗争、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新纪元。

在那段晦暗的岁月里,这栋小楼里走出了许多民主进步人士,更将真理的星星之火撒播在东北大地,划破漫漫长夜。

而今,这里是中国邮政的快递揽投站,一楼的墙面被花岗岩石包裹,门窗被铝合金门包裹,只有三楼的三扇拱券窗以及楼顶点缀的三角形几何图案,似乎还留存着时间的手迹,瓦片间还寄存着逝去的喜怒哀乐,每一隅都有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编织起来便成就了这座城市曾经的那段历史。

老地图上的泰东日报社旧址。

做“泰东之主人翁”

(1908年—1918年)

1924年4月竣工的泰东日报社旧址,原是大连新闻社旧址, 1908年11月3日创刊的《泰东日报》,在两易其址后,于1935年4月迁到了当时的飞驒町67番地,也就是现在的新生街 62号。

到1945年10月上旬终刊,《泰东日报》发行的37年间,爱国报人以笔为武器,不仅真实、深入、细致地记录下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市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更将一座城市的本土民族文化和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奋勇抗争的城市精神永远定格在城市的记忆里。

后来,利用泰东日报社旧址及其设备、人员等,这里又发行了《新生时报》《关东日报》《旅大人民日报》《大连日报》。

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大连沦为日本辽东租借地,饱受日本殖民文化侵略。为了真正传播本土文化和城市精神,抵制日本殖民文化,大连公议会会长刘肇亿和副会长郭学纯等发起,几十名华商集资20万元,收购了日文报纸《辽东新报》的中文版,创办了《泰东日报》。

泰东,取义希望中国人像梁启超所倡导的那样,做“泰东之主人翁”。后来,《泰东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处阵地。1922年,关向应曾在泰东日报社营业部做职员。

《泰东日报》包含政治版、经济版、社会版、地方版、副刊版、儿童版,不仅刊登大连市地方乃至东北三省的社会、政治消息,还包括世界各地政治、经济通讯,发行量最多增至12万份,发行面覆盖东北三省所属各县及华北等地。

创刊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政治压迫和严格控制,《泰东日报》很快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当时实际主持报社业务的副社长金子平吉终身致力于中日友好,刘肇亿与郭学纯等爱国华商审时度势,把报纸股份全部“转让”给了金子平吉。

金子平吉在此后担任泰东日报社社长兼主编的15年间,不顾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压迫和敌视中国的日本人的非难,尽量使报纸的报道真实、立论公允。

金子平吉还为《泰东日报》发掘了一位重要的编辑长——傅立鱼。

傅立鱼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追随孙中山革命多年,热衷于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激发民族精神,反抗外敌侵略压迫。

傅立鱼做编辑长期间,不拘一格地广纳关内外办报人才,锐意改革报纸版面,丰富报道内容,传播进步思想。

也正是因为傅立鱼的加入,报纸的进步政治色彩显著增强,读者面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大连市民的日报。

傅立鱼和他的故居。

暗夜中闪烁的星

(1919年—1928年)

这10年间,《泰东日报》不断发挥革命喉舌的作用,在大连近现代史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使民主革命旗帜在那样艰难的时刻,在大连仍被坚定地举起,更在那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成就了自己风起云涌的10年。

五四运动后,《泰东日报》出现了一些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文章,如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这些文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方略。

《泰东日报》还聘请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刘恂躬、石三一、沈紫暾等人担任记者,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政府,号召大连的中国青年关心国事、勇敢地干预国政、肩负起救国的责任。

当时的大连,仅有10余所日本人办的四年制小学校(公学堂),教授的是日本语言、日本地理、日本历史。

《泰东日报》发表文章,披露这一严重现实,提出创办社会教育团体。

1920年7月1日,五四运动在大连的产儿——大连中华青年会宣告诞生,它的附属学校选用的教材均是关内小学校通用教材,教师也是聘任关内的爱国知识分子,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

此后,大连一些具有爱国思想和救国抱负的知识分子也纷纷行动起来,建立中华团体,开办中国人的学校,大连人民爱国反帝斗争力量因此而极大增强。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后,《泰东日报》第二天便将消息公诸报端。

6月6日,《泰东日报》头版头条大篇幅客观翔实地报道了五卅惨案的真实情况,还在镶边专栏内配发评论:“列强之得陇望蜀,宰割日甚,压迫我民族,虐待我同胞,深耻大辱,不能不雪!”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强令禁止发售当日报纸。

6月7日,《泰东日报》头版刊登题为《本报禁止发卖一日》的文章,将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封锁五卅惨案消息、高压手段操纵舆论的行径暴露得一览无余。

一时间,大连各中华团体和各界华人纷纷行动起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援助沪上罢工、罢市、罢课斗争。

五四运动促进了大连工人阶级的觉醒,大连的工人运动进入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新时期。

其间,爱国报人以《泰东日报》为阵地,采取巧妙的斗争策略,宣传工人运动,大连的工人阶级受到鼓舞,一步步撑起了大连城市的脊梁。

泰东日报社旧址,现为中国邮政的快递揽投站。

白色恐怖下的坚守与奋斗

(1929年—1945年)

大革命失败后,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加强了对报刊的控制,《泰东日报》进入复杂的蜕变时期。

即便如此,报社中的共产党人和文学社团仍然利用这个阵地开展一些革命宣传和左翼文学活动。

1929年3月,一批中共党员及进步分子先后进入泰东日报社编辑部,采取隐蔽的方式开展工作。

他们或刊发揭露社会黑暗的新诗,不断激发大连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成长;或以报道国内外新闻的方式,扩大革命影响。

他们还以消息、通讯等硬性新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连年内战的罪行,在报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消息时,不露痕迹地把诬蔑、诽谤、歪曲之词删去。

1933年至1935年,出现在《泰东日报》上的文学社团多达55个,它们在《泰东日报》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为当时的社会注入民主自由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这些文学社团还培养出了一批大连本土卓有成就的作家。

1931年1月25日,《泰东日报》发表《关于鲁迅》的署名文章,成为大连报刊第一篇介绍鲁迅的文字。

此后,大连媒体对鲁迅的宣传,《泰东日报》是其中做得最多也是最为得力的那一个。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大,10月上旬《泰东日报》停刊。10月27日,大连市政府成立,利用泰东日报社旧址,创办了大连市政府机关报,定名为《新生时报》,意即大连人民获得了新生,泰东日报社旧址也迎来了除旧布新、凤凰涅槃般的新生,从此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连人民日报的新时代。

1938年1月24日的一份《泰东日报》。

尾 声

37年间,一批批爱国知识分子和中共党员前赴后继、初心不改,使得《泰东日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爱国进步思想。

每天,从这座不起眼的建筑,一份份“思想的光辉”从这里发出,一颗颗“信仰的种子”奔向各地……那是革命的火种在沉沉黑夜的大地上点燃。

那时的他们看不到前路,但他们坚定地相信,“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有三种渠道

大连市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店)一楼

中山区万祥街5号木文堂书店

来源:大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