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营销3.0,当清凉场景成为商业空间的记忆锚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7:32 2

摘要:这些冰与水元素的价值远不止物理降温,通过触感互动营造沉浸体验,延伸出社交媒体裂变的传播内容。本质上,它们已从“应季装饰”升级为夏日营销的核心载体,既承载亲子家庭的周末娱乐,也是年轻人的社交打卡素材,已逐渐成为商场与品牌合作的传播枢纽。

玩水社交、敲冰寻宝......挖掘商场夏日营销里的新场景。

撰文丨miaomiao

编辑丨丁猫

夏日炎炎,清凉成为商业空间的营销关键词:购物中心造起亲水乐园,文旅项目推出凿冰寻宝,巨型冰块与互动喷泉成为吸客标配。

这些冰与水元素的价值远不止物理降温,通过触感互动营造沉浸体验,延伸出社交媒体裂变的传播内容。本质上,它们已从“应季装饰”升级为夏日营销的核心载体,既承载亲子家庭的周末娱乐,也是年轻人的社交打卡素材,已逐渐成为商场与品牌合作的传播枢纽。

本文精选8个夏日营销案例,解析冰与水元素在不同场景的创新应用,拆解其背后的策划逻辑与落地技巧。

“水”场景

1.用水系延展生活方式

上海蟠龙天地

不同于短期装置,蟠龙天地的清凉有长期生态支撑,项目在开业前就与政府共建水系治理,历时五年种植水草、无人船作业、专人监测,让河道水质清澈见底。今年更在绿地中增设荷花景观,成为夏日传播热点。

场景体验上,蟠龙逐步构建“全龄玩水”矩阵:涵春广场、江南雾屿已是亲子玩水圣地,今年新增市街广场亲水区;300㎡+的“白日梦水乐园”与亲子乐园品牌minimars联动,聚焦家庭客群;同时引入冲浪(与MOREPRK合作)、桨板、水上瑜伽、皮划艇等项目,联合户外社群与MAIA等品牌租户,覆盖成年运动人群。此外,与青浦文化馆合作的非遗船拳,将传统演艺搬上水面,兼具文化性和互动性。

夜游层面,蟠龙凸显水岸优势:通过“萤火虫灯草坪”“水下森林”等装置营造夜间氛围,结合夜间亮灯皮划艇与水上音乐会,并推出与19家租户合作的酒神夜游卡和多个夜间市集,打造“白天玩水、夜晚微醺”的夏日体验。

此外,蟠龙天地通过持续释放荷花季美图、水乐园体验及夜游视频,形成持续话题热度。还有雾森系统、冲凉设施和夜间免费停车等服务,构建完整服务闭环。

最终效果清晰可见:暑期客流与销售同比增长约20%,夜间17点后的客流提升尤为显著。蟠龙天地真正把“水”从一次性活动沉淀成了区别于其他项目的场景本质——“玩水+夜游+社群+自然”的全景化夏日体验。

策划要点:通过长期水系治理、生态景观打造、串联亲水游乐、社群运动与夜游经济,实现从场景升级到生活方式的转化,让“清凉”成为项目持续运营的竞争力。

2.与品牌合作造泳池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

作为静安寺商圈地标,静安嘉里中心今夏携手兰蔻,以新品“小黑瓶滤镜水”为核心,在安义路空降了一场限时2日的「滤镜水」上镜派对。

160米超长泳池横贯城市街道,半透明蓝色救生圈构成遮阳天幕,搭配巨型新品模型矗立池中,将安义路打造为都市水上乐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现场参与感十足:水枪大战、泳池音乐派对、夏日特饮吧台,营造了轻松的度假氛围,增强停留与分享欲望;“上镜拍照机”与滤镜水体验专区,将产品核心卖点直接转化为可视化社交体验,实现产品与社交话题的自然融合。

活动核心亮点不仅在于水场景与都市空间的反差感,更是品牌与商场共同打造了一个高传播力的限时事件。期间大量用户自发生成短视频与照片,以“泳池”为关键词在小红书、朋友圈快速发酵,形成“市中心玩水”的话题热潮,同时将项目与“年轻、时尚、社交”的夏日标签深度绑定。

策划要点:通过泳池场景的沉浸式改造,把产品功能转化为直观体验,同时叠加限时性和社交媒体传播,放大事件影响力。

3.强化人与水融合

成都麓客岛

不同于商业体造景,成都麓湖水人节以“理解湖”为起点。麓湖作为城市边缘人工湖,兼具调蓄生态功能与稀缺的亲水资源,项目没有另起新概念,直接把湖泊作为重点,以水体为核心。

“水人”形象应运而生,它极简、无面,可投射,强化了“人与水融合”的主题,也成为节日记忆与社交传播的符号。

本届水人节环绕麓客岛全湖区,布局4大主题水域、3条环岛路线、3大水岸休闲区、40+水上玩法,辅以烟花、音乐、美食与干杯市集等活动,构建动静结合的活动矩阵,丰富节日体验并覆盖多元客群,被称为“成都玩水天花板”。

此外,活动与环境保护深度结合,通过“垃圾不落地”等公益实践,形成文化、生态和商业营销融为一体的模式,打造可持续的节日品牌,已连续举办三届。

策划要点:以极简的水人IP建立品牌形象,把真实的水体和身体经验融入多元水上和水岸活动,形成动静结合的丰富体验。既是城市亲水文化的激活,也是商场/社区在夏季场景营销中的可借鉴范式。

4.森林里的立体水乐园

成都港汇天地

成都高新区港汇天地作为森系商业项目,以「热带公园+飞碟造型」而知名,坐拥丰富植被和绿色景观。今夏晾仔躺夏计划的活动营销中,项目利用开放式街区和下沉式广场,整合热带绿植、瀑布、喷泉、防滑水池和栈桥,构建可探索的立体游乐场,免费开放整个夏季。

©小红书用户:FM1192818224

这一设计实现从视觉清凉到沉浸式体验的升级,吸引本地亲子家庭和寻求新鲜感的年轻客群。

落地层面,港汇天地通过细节把控和场景构建,确保池水循环清洁,升级淋浴、休憩、晾晒等设施形成服务闭环;同时举办小森林循环市集、超级森友日等商户活动,丰富玩水后的体验,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

此外,项目的玩水场景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打卡背景,让“耍水”成为了港汇天地的标签记忆之一,形成自发性的内容传播,有效提升了商场的客流。

策划要点:通过对现有空间潜力的深度挖掘与创意转化,完善服务闭环,将“清凉”从装饰符号升级为独特的场景体验,深化“森系商业”的品牌形象。

“冰”场景

5.用冰块传递情绪

南京万象天地

南京万象天地的冰场景营销,核心在于将冰块从物理降温工具,利用视觉反差转化为可互动、可传播的夏日情绪符号。

项目精准捕捉年轻人的情绪表达习惯,在黑簪巷落地巨型“冰脸emoji”(2024年是“好冰啊~”的文字造型),将夏日的炎热感与渴望降温的戏谑情绪具象化;鼓励消费者将手心贴触体验“冰感”,并推荐连廊俯拍和抓特写等拍摄角度,引导用户生成传播内容。

冰块的拟人化设计增强了项目亲和力。一周后,项目将冰脸emoji转化为了“得意地笑”emoji,联动苏超“南京队专属寒气助威”本地化内容,增强与在地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经过两年实践,南京万象天地充分展现了冰块的可塑性和互动潜力,让“贴冰”成为了消费者每年夏天期待的社交仪式。

策划要点:以“冰”的拟人化设计,使其从物理降温工具升级为可互动传播的情绪符号;通过拍摄角度实现自发性传播,同时和在地文化相结合吸引客流,形成持续的品牌记忆。

6.将冰作为艺术媒介

杭州天目里

杭州天目里在夏日营销中,将“冰”作为艺术媒介,与项目的文艺调性融合,打造了一场关于时间、等待与自然的公共艺术事件。

以《太阳拨动了进度环》为主题,艺术家用厚度不一的冰块模拟了加载圆环和“LOADING…”造型。作品不只是视觉冲击,更利用冰块融化的特性,将其转化为一个慢速的GIF,使观众感知阳光“拨动”进度环的节奏,直至融化消失。这一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创意,精准吸引了追求精神共鸣、注重文化体验的目标客群和充满好奇心的孩童群体。

在艺术装置后,项目还推出了多元化夏日企划“SUMMER PROOF”,包含市集、水上运动、泳池作战、水上音乐等活动,提供可亲近的夏日乐趣。

自2021年起,冰装置每年限时展出,天目里将“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持续运营成年度夏日记忆,巩固城市文化地标的形象。

策划要点:利用限时性与自然法则打造一场公共艺术事件,赋予活动独特的诗意与哲思;通过多年的持续运营,成功将“冰”场景打造为项目的年度夏日IP,强化其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形象。

7.在夏日街区凿冰

上海虹桥南丰城

虹桥南丰城这次的“WAVE好海森夏日街区”,把吃、玩、逛、拍融为一体,打造沉浸式夏日体验。

广场上,多个透明大冰块做成凿冰寻宝场景,孩子们在冰里挖水果感受独特乐趣;原有喷泉升级为小型泳池,周边配以热带棕榈树,形成光影浴场;丰尚街区悬挂数百只彩色游泳圈,将蓝绿波浪纹理从地面延展至空中,强化视觉记忆并成为打卡亮点;再配合20+冰饮小食档口和吃瓜摊位,把“消暑”具象化成味觉体验。

活动还实现了昼夜场景切换:白天有亲子凿冰、捞鱼、游戏,吸引家庭客群,夜晚则切换为舞蹈派对、音乐演出和市集逛吃,承接年轻社交圈层与夜间消费人群。冰块、水花与夜色下的光影浴场共同构成强烈画面感,天然适合社交媒体传播。

通过亲水场景、海洋意象和多元活动的组合,虹桥南丰城在视觉、情绪和体验层面同时降温,实现全龄覆盖、话题放大与消费转化的有效结合,也为商业空间的夏日运营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策划要点:用海洋意象串联空间体验,打造沉浸式亲水场景;昼夜场景差异化运营兼顾多类型客群;以冰块、光影、味觉体验等元素强化感官参与,增强消费转化效率。

8.敲冰互动比拼

重庆东原1891

在重庆的酷暑中,东原1891把“冰”玩出了情绪和场景双重价值。项目在馆外广场落地了一场“敲开心大比拼”——把水果、饮料、冰糕和盲盒礼物冻进大冰块里,连续几个周末邀请市民现场“砸冰寻宝”,激发了大小朋友的参与热情。

作为南滨路标志性滨江商业,1891天然具备“夜游+社交”的流量优势,项目把砸冰设计成短平快的互动游戏,同时满足人群在热浪里的“降温+解压”需求,清凉的冰面、落下的水花和现场的尖叫声形成强烈的现场感染力。甚至一度出现“制冰厂爆单、冰块被订空”的现象,稀缺感进一步推高了话题热度。

线上层面,用户自发拍摄的“砸冰出棒冰”“敲出饮料”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帮助活动实现破圈,成为了城市范围的夏日热点。与此同时,项目还配套冰冻主题市集和派对,把清凉体验延长到夜间餐饮、社交、娱乐场景,带动滨江整体人气。

东原1891用“敲冰”强化了参与感,再通过市集与派对拓展消费场景,实现了多客群覆盖和高传播力。最终,“敲冰”不止是游戏,更成为重庆今年夏日的独特符号与城市谈资。

策划要点:通过“冰块互动”制造沉浸感,结合滨江地段的开放氛围,以市集与派对扩展体验场景,并以多客群覆盖和高传播属性实现夏日话题的全面传播。

上述案例共同描绘出了商场夏日营销的新趋势:清凉场景正从一种应景的装饰升级为承载情绪、体验和传播的综合符号,“水”与“冰”从简单的降温工具,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各个项目的创意策划各有侧重:或依托生态景观让“水”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能从中找到几点共性:

• 可传播: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通过触感、互动与视觉冲击增强沉浸感,产出社交媒体高传播素材;

• 可体验:场景设计、体验时段、功能服务更加丰富,覆盖玩、逛、拍、吃等场景,契合多元群体需求;

• 可持续:通过持续运营或与文化艺术符号构建情感连接,将短期活动转化为独属于项目乃至整座城市的夏日记忆。

这些案例展示了商业空间夏季运营角色的转变:除了是“提供清凉”的功能场所外,更主动塑造城市生活的新场景,进而在夏日营销中赢得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

炎热总会过去,但冰与水制造的这些场景记忆,会在夏日之后依然留存在城市空间里。

来源:小萱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