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佳节临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圆”的制作技艺在洞头街头巷尾再度焕发活力。色泽红艳、寓意吉祥的红圆,不仅为节日增添浓郁氛围,更承载着海岛人民深厚的民俗文化与美好期许。
七夕佳节临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圆”的制作技艺在洞头街头巷尾再度焕发活力。色泽红艳、寓意吉祥的红圆,不仅为节日增添浓郁氛围,更承载着海岛人民深厚的民俗文化与美好期许。
在洞头中心街一家传统手工作坊内,师傅们正忙碌而有序地制作红圆。操作台上,花生碎、葡萄干、芝麻等馅料香气四溢;手指翻飞间,揉团、制皮、裹馅、塑形一气呵成。不多时,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红圆便整齐码放于托盘之中,等待上锅蒸制。蒸箱开启的瞬间,白腾腾的热气裹挟着糯米与馅料的香甜弥漫整个空间,刚出锅的红圆软糯温热,令人垂涎。
来购买红圆的市民颜女士表示:“洞头历来有七夕祭拜七星娘娘的传统,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参与祭拜,寓意健康与聪慧。红圆是这一习俗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据店主颜贻利介绍,红圆订单早在节前半个月便已络绎不绝,仅本地订单就达数千枚。“尤其是家中孩子年满十六岁的家庭,需准备16颗红圆和16只红龟,寓意成长与吉祥。”
颜贻利从事红圆制作已近三十年。他介绍,红圆是以糯米为原料的传统糕粿,其造型与色彩均蕴含丰富民俗意义:龟形象征长寿,红色代表红火兴旺。因此,无论是建房、婚庆还是其他喜事,红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今,红圆不仅深受本地人喜爱,更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洞头非遗文化的一扇窗口,不少来洞头的游客都表示了新奇和喜欢。红圆以其独特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功将海岛民俗记忆转化为舌尖上的美味,让传统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作为洞头重要的非遗项目,红圆制作技艺不仅延续了七夕节的仪式感,更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展现出海岛民俗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活力。
来源:萌娃桐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