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老大爷说实话:相亲要提前试婚,不然迟早后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1:54 2

摘要:建邺区老旧小区的凉亭下,几个花甲老人围坐一圈。王师傅下个月就要再婚,正兴高采烈地分享喜讯,却被李建国这句话浇了一盆冷水。

“60岁的人了,还谈什么感情?”李建国放下茶杯,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

建邺区老旧小区的凉亭下,几个花甲老人围坐一圈。王师傅下个月就要再婚,正兴高采烈地分享喜讯,却被李建国这句话浇了一盆冷水。

“老李,你这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老赵打趣道。

“我可不是酸。”李建国环视众人,“你们知道吗?我这两年交往了三个,每一个都让我看清了一个事实——女人一旦上了50岁,对男人来说就只剩一个用处。”

“什么用处?”张大爷推了推老花镜。

李建国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回忆自己交往过的女性

“老李,别卖关子了。”王师傅催促。

“等我把这三个女人的故事说完,”李建国的目光变得深邃,“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我说60岁以后,女人对男人来说就只剩一个用处。”

众人面面相觑。窗外夕阳西下,李建国开始讲述他的故事,而那个惊人的答案,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经历里。

李建国收回目光,环视着几个老友:“等我慢慢说,你们就明白了。”

01

李建国今年刚满60岁,从南京第三纺织厂退休已经五年了。

他在厂里干了三十五年,从学徒工一直干到技术科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也算是受人尊敬。

老伴儿走得早,肺癌,从查出来到走,不过三个月。

那三个月,他请了长假,天天守在医院里,看着她一天天消瘦下去,最后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老李,”她临走前拉着他的手,声音微弱得像一阵风,“好好活着,别总想着我。小梅还小,你要照顾好自己。”

小梅是他们的独生女儿,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财务主管,一个月能回来一次就不错了。

女婿也是上海人,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两人都忙得脚不沾地。

外孙女今年刚上小学,活泼可爱,但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

他住在这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区里,两室一厅,七十多平米。

房子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客厅的墙上挂着老伴儿的照片,照片里的女人笑得温婉,那是她四十岁生日时拍的。

那时候她还很健康,脸颊红润,眼睛明亮。

照片旁边是他们的结婚照,黑白的,两个人都很年轻,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每天早上六点,闹钟准时响起。

李建国会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活动活动手脚,然后慢慢起身。

年纪大了,不能太着急,容易头晕。

洗漱完毕,他会去玄武湖公园跑步,说是跑步,其实就是快走。

医生说了,适量运动对心脏好。

八点回来,路过菜市场买点新鲜蔬菜。

摊主都认识他,会主动打招呼:“李师傅,今天买点什么?”

“随便看看。”他总是这么说,然后买一些便宜的时令蔬菜。退休金不多,一个月三千多,要省着花。

中午简单做两个菜,一荤一素。

一个人吃饭,没必要太讲究。吃完饭小睡一会儿,下午两点准时去社区活动中心。

那里有象棋、围棋、麻将,还有一些健身器材。

他最喜欢下象棋,水平还不错,在小区里能排进前三。

“老李啊,你也别总一个人闷着。”那是去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大爷第一次跟他提起找个伴儿的事。

他们刚下完一盘棋,李建国赢了,张大爷有些不服气,但更多的是关心,“你看看你,一个人住,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

张大爷以前是建邺区第三中学的校长,退休后在小区里很有威望,说话有分量。

他老伴儿还在,身体也不错,两人经常一起出去旅游。

“我挺好的。”李建国当时这么回答。

“好什么好?”张大爷摇摇头,“我认识一个不错的,刚退休的老师,叫陈美华。人很有修养,家庭条件也不错。”

李建国当时没太在意,可架不住张大爷三番五次地劝。

每次见面都要提一嘴,说陈老师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合适。

“老张,你就别操心了。”李建国有些无奈。

“我这不是为你好吗?”张大爷认真地说,“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你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见到了陈美华。

02

那是在玄武湖公园的茶社,张大爷特意选了个安静的角落。陈美华准时到达,穿着一件淡蓝色的风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手包。她58岁,从南京某重点中学退休,教了一辈子语文。

“李师傅,久仰大名。”她伸出手,手指纤细白皙,指甲修剪得很整齐,“老张经常提起您,说您是个实在人。”

李建国有些拘谨地握了握手:“陈老师好。”

“别叫我老师,叫我美华就行。”她笑起来,眼角有细细的鱼尾纹,但整个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我们都退休了,没有什么老师不老师的。”

第一印象不错。陈美华谈吐文雅,知识渊博,聊起天来引经据典。她说起最近看的书,去过的地方,参加的文化活动,让李建国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老工人有些自惭形秽。

“您看过《红楼梦》吗?”她问,眼睛里闪着光。

“看过电视剧。”李建国老实回答,“八七版的,看了好几遍。”

“那不一样,”陈美华摇摇头,声音里带着一种老师特有的权威感,“原著的魅力是电视剧无法比拟的。曹雪芹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值得品味。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读。”

“我怕看不懂。”李建国实话实说。

“怎么会呢?”陈美华鼓励道,“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我可以给您讲解。”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见了好几次面。

陈美华会约他去先锋书店,那是南京最有名的书店,装修很有特色。

她会在书架前给他介绍各种书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哲学到历史。

李建国听得云里雾里,但看她说得那么投入,也不好意思打断。

她还带他去南京博物院看展览。那次是明代瓷器展,陈美华在每一件展品前都要停留很久,给他讲解瓷器的历史、工艺、艺术价值。

“你看这个青花瓷瓶,”她指着玻璃柜里的展品,“这是永乐年间的,你看这个青花的发色,多么纯正。”

李建国点点头,其实他看不出什么门道,在他眼里,这就是个蓝白相间的瓶子。

有一次,她还带他去听音乐会,是江苏省交响乐团的演出。李建国坐在音乐厅里,听着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困意一阵阵袭来。他偷偷看了眼陈美华,她正闭着眼睛,一脸陶醉,手指还随着节奏轻轻摆动。

李建国觉得新鲜,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虽然很多东西他不懂,但能感受到陈美华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可是渐渐地,事情开始变了味。

“建国,你应该多读点书。”一个月后的某天,他们在咖啡馆见面,陈美华递给他一本《诗经》,封面是深蓝色的,看起来很厚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很重要。”

“这个年纪了,看这些古文头疼。”李建国笑着推辞,“我眼睛也不好,看时间长了就花。”

“怎么会呢?”陈美华的语气有些严厉,像是在批评不用功的学生,“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读书对预防老年痴呆很有好处。我给你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天读二十页,一个月就能读完一本。”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李建国接过来一看,是一份详细的读书清单,按照月份排列,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哲学,从《论语》到《存在与时间》,足足有几十本书。

“美华,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不用...”李建国试图解释。

“不行。”陈美华打断他,声音提高了八度,“人不能停止进步。你看看你现在的生活,除了下棋就是看电视,这样下去会变得麻木的。大脑也是需要锻炼的,就像肌肉一样。”

从那以后,陈美华开始了对李建国的“改造工程”。她要求他每天写读书笔记,还要背诵唐诗宋词。

“今天背到哪首了?”她每次见面都要检查。

“我...我昨天有点事,没来得及背。”李建国支支吾吾。

“什么事能比学习重要?”陈美华皱起眉头,“建国,你不能这么懈怠。我是为你好,你要知道,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不动脑子,最后得了阿尔茨海默症。”

除了读书,她还给他报了各种学习班。

“建国,你的字写得不好看,我给你报了个书法班。”她拿出一张报名表,“每周三下午,在老年大学。”

“美华,我真的不需要...”

“需要的。”她不容置疑地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体现了他的修养。”

接着是英语班:“现在很多老年人都在学英语,能预防老年痴呆。”

然后是古琴班:“音乐能陶冶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甚至还有诗歌创作班:“你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总是闷在心里。”

李建国开始觉得喘不过气来。他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早上背诗,上午练字,下午上各种课,晚上还要写读书笔记。

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学时代,而陈美华就是那个严厉的班主任。

“美华,我们能不能轻松一点?”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说,“我都这个年纪了,不想活得这么累。”

“累?”陈美华瞪大了眼睛,“学习怎么会累?学习是快乐的!你是不是觉得我管得太多了?”

“不是,我只是...”

“建国,”陈美华的声音软了下来,但语气依然坚定,“我这都是为你好。你想想,如果你不学习,不进步,老了以后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吗?”

最让李建国受不了的是,她开始干涉他的社交生活。

有一次,老友们约他打麻将,这是他们每个月的固定活动,四个老友聚在一起,打打小麻将,聊聊天,输赢就几十块钱,图个乐呵。陈美华知道后很生气。

“那是低级趣味!”她声音尖锐,脸都涨红了,“赌博你也参与?你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事情上?”

“不是赌博,就是朋友之间玩玩,放松一下。”李建国解释。

“放松?看书就是最好的放松!”陈美华激动地说,“还有,那些所谓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整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能给你带来什么正能量?”

“他们都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了。”李建国有些不高兴。

“朋友也要分好坏。”陈美华斩钉截铁地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应该多接触一些有文化的人,比如我们读书会的朋友。”

她甚至开始对他的穿着指手画脚。

“建国,你这件衣服太老气了。”她皱着眉头看着他的灰色夹克,“都什么年代了,还穿这种款式。”

“这衣服挺好的,暖和。”李建国低头看看自己的衣服,这是老伴儿生前给他买的,他一直舍不得扔。

“暖和有什么用?要有品位。”陈美华拉着他去商场,给他挑了好几件衣服,“这件风衣不错,显得有精神。这条围巾也好,羊绒的,有质感。”

李建国看了眼价签,倒吸一口凉气。一件风衣两千多,一条围巾八百。他一个月的退休金才三千多。

“太贵了,不要了。”他连忙摇头。

“贵什么?”陈美华不以为然,“投资自己永远不贵。再说了,你不能总是这么节省,要学会享受生活。”

那天晚上,李建国失眠了。

他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

墙上老伴儿的照片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温柔。他想起她从来不会强迫他做什么。

她会笑着说:“老李,你开心就好。”

他想起他们年轻时的日子。那时候都在厂里上班,工资不高,但很快乐。

下班后他们会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她总是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新鲜的菜。

回家后两个人一起做饭,她做菜,他烧火,小小的厨房里充满了烟火气。

吃完饭,他们会一起看电视,或者到小区里散步。日子虽然平淡,但很踏实。

老伴儿从来不会嫌弃他没文化。

他只有高中学历,她是中专毕业,但她从来不会因此看不起他。

她会说:“老李,你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你心地善良,手艺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月后,李建国终于下定决心。

“美华,我们需要谈谈。”他约她在公园见面。

“怎么了?是不是学习上有什么困难?”陈美华关切地问。

“不是。”李建国深吸一口气,“美华,我觉得我们不合适。”

陈美华愣住了:“为什么?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

“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李建国缓缓地说,“你是个好人,有文化,有追求。但是我...我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我达不到你的要求。”

“我没有要求什么啊。”陈美华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只是希望你能更好。”

“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李建国看着她,眼神里有理解,也有无奈

“但是美华,你需要的不是一个伴侣,而是一个学生。而我,只想要一个能相互陪伴的人,不需要改造,不需要提升,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陈美华的眼圈红了:“建国,我...我只是害怕。”

“害怕什么?”

“害怕老了以后,脑子不好使了,变成一个无用的人。”她的声音很小,像是在自言自语,“我教了一辈子书,如果有一天连书都看不懂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李建国心软了,但他知道,同情不能代替感情。

“美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的追求很好,但那是你的,不是我的。”他温和地说,“你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的。”

陈美华走的时候,背影有些落寞。

李建国看着她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她不是坏人,她只是太害怕了,害怕老年生活的空虚,所以拼命地想要充实,想要控制。

但这种控制,让人窒息。

03

半年后的秋天,王师傅又给他介绍了一个。

“这次这个肯定合适,”王师傅拍着胸脯保证,一脸神秘,“人家是银行退休的,经济条件好,人也实在。最重要的是,她不会像陈老师那样要改造你。”

赵丽娟,52岁,从建设银行退休的客户经理。

约见的地点是在一家茶楼,环境很雅致,木质的桌椅,墙上挂着字画,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

她准时到达,穿着一身职业装,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保持着银行职员的习惯。

妆容精致,不浓不淡,恰到好处。手上戴着一块精致的手表,看起来价值不菲。

“李师傅,我这个人说话直接,希望你不要介意。”她一坐下就开门见山,声音清脆利落,“咱们都这个年纪了,就别绕弯子了。时间宝贵,合适就处,不合适就早点说清楚,别耽误彼此。”

李建国欣赏她的坦率:“赵女士说得对。”

“叫我丽娟就行。”她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到空白页,“我的情况是这样,退休金每月六千,有一套房子,市值大概三百万,存款五十万,理财产品二十万。儿子已经成家,在南京一家外企工作,不需要我操心。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大毛病,每年体检一次。你呢?”

李建国有些意外,但还是如实回答:“我退休金三千多,就这套老房子,存款...大概十来万。女儿在上海工作,也成家了。身体还行,有点高血压,在吃药控制。”

赵丽娟一边听一边记,像是在做会议记录:“嗯,条件还可以。李师傅,我觉得咱们可以试着交往。不过,我有几个原则,咱们先说清楚。”

“什么原则?”李建国问。

“第一,经济独立,各花各的,AA制。”

她竖起一根手指,“第二,如果以后在一起,财产要做公证,各自的就是各自的,避免以后有纠纷。第三,看病的钱自己出,不能拖累对方。如果生大病,治疗方案要征求子女意见。第四,住房问题,可以轮流住,也可以各住各的,看情况定。”

李建国愣了一下。这哪像是找老伴儿,倒像是在谈生意。但想想也有道理,都这个年纪了,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确实需要把一些事情说清楚。

“丽娟说得有道理。”他点点头。

“那就好。”赵丽娟合上笔记本,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李师傅,我知道这样可能显得有些冷冰冰的,但是我觉得,把话说在前面,总比以后有矛盾好。”

接下来的交往中,赵丽娟确实说到做到。吃饭永远AA制,精确到每一分钱。

第一次一起吃饭,在一家家常菜馆。菜上来后,赵丽娟拿出手机:“这顿饭一共186元,我们AA,每人93。”

“我请你吧。”李建国说。

“不行,说好AA就是AA。”赵丽娟坚持,立刻用手机转账93元给他。

看电影也是各买各的票。有一次李建国提前买了两张票,想给她一个惊喜。结果赵丽娟知道后,立刻把票钱转给他:“李师傅,咱们说好的,不能破坏规则。”

甚至坐公交车都要各刷各的卡。有一次李建国的公交卡没钱了,赵丽娟帮他刷了卡。下车后,她立刻说:“两块钱,你转给我吧。”

“就两块钱,不用了吧?”李建国有些哭笑不得。

“两块钱也是钱。”赵丽娟认真地说,“积少成多。而且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原则问题。”

李建国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样的相处模式,让他想起了和同事出差时的情景,大家都很客气,但也很生分。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体检后。

赵丽娟查出胆囊有个小息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如果长大了可能需要手术。从医院出来,她的脸色有些凝重。

“怎么了?医生不是说问题不大吗?”李建国安慰她。

“问题是不大,但是要花钱。”赵丽娟皱着眉头,拿出手机开始计算,“如果真要做手术,住院费、手术费、药费,至少要两万块。虽然有医保,但自费部分也不少。”

“钱的事以后再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

“不行,必须现在说清楚。”赵丽娟突然变得很激动,“建国,我得跟你说清楚,这钱我自己出,绝不会让你负担一分钱。”

“丽娟,你想多了,现在还没到那一步。”

“不是想多了,是要未雨绸缪。”赵丽娟从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有好几份文件,“我觉得我们应该签个协议。”

“什么协议?”李建国接过来一看,愣住了。

这是一份长达五页的协议,标题是《老年伴侣相处协议书》。内容包括:财产划分、医疗责任、生活开支、住房安排、子女关系、遗产继承等等,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

“第三条,关于医疗费用。”赵丽娟指着文件念道,“如果一方生病,医疗费用由本人承担,另一方可以照顾但不承担经济责任。如需要雇佣护工,费用由患病方承担...”

“第七条,关于财产继承。双方的财产归各自子女继承,另一方无权干涉...”

“第十一条,关于日常开支。生活费用采用AA制,大额支出需双方协商...”

李建国听着听着,心里越来越凉。他理解赵丽娟的谨慎,毕竟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一些老年人再婚后因为财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案例。可是,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那还要什么伴侣?

“丽娟,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什么都要算得这么清楚,那我们在一起的意义是什么?”他放下协议,认真地看着她。

“意义?”赵丽娟愣了一下,“当然是相互陪伴啊。”

“可是这种陪伴,和合租室友有什么区别?”

赵丽娟沉默了。过了很久,她叹了口气:“建国,你不懂。我离婚十年了,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这十年,我什么都要靠自己,没人帮我。我习惯了算计,习惯了防备,因为我不能出错,一出错就没人兜底。”

李建国心软了:“我理解你的不容易。”

“可是理解归理解,”赵丽娟苦笑,“我改不了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什么都要算清楚,什么都要有保障。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协议能给的。”李建国轻声说。

“那是什么能给的?”

“是信任,是真心。”

赵丽娟看着他,眼神复杂:“可是建国,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谁还敢轻易相信?谁还有真心?”

这句话让李建国无言以对。是啊,都是过来人,都在生活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谁还能像年轻时那样义无反顾?

“丽娟,我觉得我们可能不太合适。”最终,他还是说出了这句话。

“是因为我太计较吗?”赵丽娟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是计较,是......”李建国想了想,“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你要的是保障,而我要的是温暖。”

赵丽娟走的时候,留下了那份协议:“李师傅,这个你留着吧。也许有一天,你会明白我的苦心。”

04

刘玉芳是个例外,她不是别人介绍的,而是自然而然认识的。

她在小区门口开了个小便利店,店面不大,只有二十来平米,但东西很全。从柴米油盐到日用百货,应有尽有。店里总是很整洁,货架擦得一尘不染,商品摆放整齐。

刘玉芳52岁,中等身材,微胖,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她离婚多年,独自拉扯大儿子小军。小军今年26岁,在一家小公司做销售,底薪不高,主要靠提成,收入不稳定。

李建国经常去她店里买东西,一来二去就熟了。

“李师傅,今天买点什么?”她总是笑眯眯的,声音温柔。

“老三样,牛奶、面包、鸡蛋。”李建国也笑着回应。

“李师傅就是规律,每天都是这些。”刘玉芳一边给他拿东西,一边说,“要不要试试这个新到的酸奶?营养价值高,对老年人好。”

“不用了,喝不惯酸的。”

“那这个全麦面包呢?比白面包健康。”

就这样,两人慢慢熟络起来。刘玉芳会在李建国买东西时多送个酸奶或者几个鸡蛋,说是快过期了,不要浪费。李建国也会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帮她搬搬货,或者看店让她去吃饭。

“李师傅,一个人过不容易吧?”有一天傍晚,店里没什么客人,她突然问。

“习惯了。”李建国正在帮她整理货架。

“我也是。”她叹了口气,眼神有些落寞,“不过有个儿子,总算有个盼头。就是这孩子不争气,都26了,还没个正经工作,更别说找对象了。”

“小军挺好的,年轻人嘛,慢慢来。”李建国安慰道。

“哪能慢慢来啊。”刘玉芳愁眉苦脸,“人家都说,男人三十而立。他都26了,再过几年就30了。没房没车没存款,哪个姑娘愿意跟他?”

慢慢地,刘玉芳开始主动关心李建国。她会在他路过时叫住他,塞给他一份刚做好的饺子。

“李师傅,我包多了,你拿回去尝尝。”

“这怎么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都是邻居。”她把饺子硬塞到他手里,“我的手艺还不错,你尝尝。”

确实不错。饺子皮薄馅多,咬一口汤汁四溢,是北方口味,和李建国老伴儿做的很像。

下雨天,她会站在店门口提醒他:“李师傅,带伞了吗?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了。”

他感冒时,她会送来一碗热腾腾的姜汤:“李师傅,趁热喝,驱驱寒。”

李建国心里暖暖的。

这种关怀没有压力,没有算计,就像春天的细雨,润物无声。

他开始期待每天去便利店的时光,哪怕不买东西,也要过去转转,和她聊几句。

可是,事情总是没那么简单。

“李师傅,能不能请你帮个忙?”一天,刘玉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什么事?你说。”

“我儿子下个月要去相亲,女方家条件不错,我想...想借你的车用用。”她脸有些红,“你知道的,现在的姑娘都看条件。有辆车,至少面子上过得去。”

李建国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车是女儿留下的,一辆十来万的日产,平时他也不怎么开,放着也是放着。

“李师傅,你人真好。”刘玉芳感激地握着他的手,眼圈都红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别客气,都是邻居。”

后来,这样的请求越来越多。

“李师傅,我儿子想学开车,驾校太贵了,能不能请你教教他?”

“李师傅,我儿子公司有个大客户,需要找个有经验的人陪同,你能不能帮个忙?”

“李师傅,店里最近人手不够,你有空的时候能来帮帮忙吗?”

李建国都尽力帮忙。

他教小军开车,每个周末都要花半天时间。

他陪小军见客户,西装革履地装成小军的领导。

他在店里帮忙,收银、理货、搬运,什么都做。

他觉得这是应该的。刘玉芳一个女人不容易,能帮就帮一把。

况且,她对他也很好,经常给他送吃的,关心他的生活。

但小区里开始有了闲话。

“老李,听说你和刘老板娘好上了?”一天下棋时,王师傅意味深长地问。

“别瞎说,我们就是普通朋友。”李建国有些尴尬。

“普通朋友?”老赵神秘兮兮地说,“人家可不这么想。昨天刘老板娘还跟隔壁的王阿姨说,你对她多好多好,比亲人还亲。”

“就是邻里互助。”

“邻里互助需要天天往人家店里跑?”老赵挤眉弄眼,“老李,有情况就大方承认,我们又不会笑话你。”

李建国有些烦躁。他和刘玉芳之间,确实有些暧昧不清。但要说是恋人关系,好像又不是。他们没有正式确立关系,没有说过那些话,只是这样不清不楚地相处着。

他找刘玉芳谈过,希望她不要对外说太多。

那天傍晚,店里没什么人。李建国斟酌着开口:“玉芳,我想跟你说个事。”

“什么事?”刘玉芳正在理货,头也不抬。

“就是...咱们的事,能不能先不要对外说?”

刘玉芳的手顿了一下,慢慢转过身:“怎么了?你是嫌我给你丢脸了?”她的眼圈立刻红了,声音颤抖。

“不是,我是说...”李建国赶紧解释。

“我明白了,你是觉得我配不上你。”她转过身,肩膀微微颤抖,“我一个开小店的,确实配不上你这个退休干部。”

“玉芳,不是这个意思。”李建国手足无措。

“那是什么意思?”她转过来,眼泪已经流下来了,“李建国,我为你做了这么多,在你眼里就一文不值吗?我是个离过婚的女人,但我也有尊严。你如果看不上我,早说啊,何必这样羞辱我?”

“我没有看不上你。”

“那你为什么不愿意公开我们的关系?”她步步紧逼,“是不是你女儿反对?还是你另有新欢?”

李建国被问得哑口无言。他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因为他自己也不清楚,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第二天,整个小区都知道了这件事。

刘玉芳红着眼圈跟每个来买东西的人诉苦,说李建国如何辜负了她的一片真心。

“我一个女人家,为他洗衣做饭,他倒好,转脸就不认人了。”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老了也一样花心。”

“我真是瞎了眼,怎么会看上这种人。”

李建国成了小区的话题人物,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他觉得很冤枉,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直到有一天,刘玉芳的儿子小军来找他。

“李叔,我妈挺不容易的。”小军坐在他家客厅里,显得有些拘谨。

“我知道。”李建国给他倒了杯茶。

“她这些年一个人把我拉扯大,吃了很多苦。”小军继续说,“现在我工作了,但挣得不多,帮不上什么忙。她压力很大,整天为我的事操心。”

“小军,你想说什么?”

小军深吸一口气:“李叔,我妈确实喜欢您。她私下跟我说过很多次,说您人好,实在,可靠。如果你们能在一起,我支持。”

李建国愣住了。

“不过,”小军接着说,“李叔,如果您和我妈在一起,房子的事您不用操心,我们不会要您的。我妈也说了,她就是想找个伴儿,别的不图。”

这句话让李建国心里咯噔一下。

原来,连小军都在为这些事做打算。

在他们眼里,自己是什么?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工具,还是一个真正的人?

05

“所以你看,”李建国放下茶杯,看着几个老友。

“她们几个”他停顿了一下,“其实都有自己的考虑。”

"但是到了这个年纪,说白了男女之间不就那些事么。"

凉亭里安静下来。

“老李,你刚才说,女人一旦上了50岁,对男人来说就只剩一个用处。”张大爷把话题拉回来,眼镜片反射着夕阳的光,“到底是什么?”

“好吧,我说了。”李梅放下茶杯,嘴角带着奇怪的笑容,“50岁以后,女人对男人来说就只剩那个用处是...

来源:萌宠Sw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