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伟大而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砚山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前仆后继,积极抗战。全县各阶层爱国人士、各抗日团体,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各族群众积极捐款捐物、义务运输、建造兵营、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伟大而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砚山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前仆后继,积极抗战。全县各阶层爱国人士、各抗日团体,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各族群众积极捐款捐物、义务运输、建造兵营、修建机场,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奔赴前线英勇杀敌。不仅在物资供给上为抗战作出了超负荷的支持,也在兵源上给予前线极大的支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期,砚山县融媒体中心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通过挖掘人物故事、收集历史档案、走访抗战遗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宣传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今天推出第三期《烽火岁月的“滇南粮仓”——开文垦殖局》。
近日记者走进砚山稼依镇,探寻曾为西南抗战提供重要物资支撑的云南省开文垦殖局遗址。这座遗址,镌刻着滇南大地支援前线、共御外敌的红色记忆。八十多年前,开文垦殖局以充足的物资供应为西南抗战筑牢根基,成为那段烽火岁月里不可或缺的“后勤堡垒”。
开文垦殖局大门
抗战以前,云南山多田少,粮食不能自给,长期从越南、缅甸等国进口大米。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日军强占东南亚各地后,粮食不能输入。当时,大军云集云南,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以及避难的民众纷纷来到云南,可是当时云南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不断歉收,农民死于饥荒瘟疫不少。军粮民食—时成为云南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云南省政府为了支援抗战、解决军粮民食问题。制定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1938年8月,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承垦公私荒地暂行办法》,积极鼓励垦荒。省政府还成立了“垦务委员会”专司其职,官办“开文垦殖局”发展垦殖事业。因此,开文垦殖局的诞生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保障物资供应的迫切需求。
1937年冬,云南省政府以稼依坝为中心,启动开文垦殖局筹建工作;1938年,云南省财政厅先命开远县组织人员赴稼依实地踏勘,同年6月1日成立筹备处,10月上旬筹备完成后,正式成立云南省开文垦殖局,隶属于省财政厅。
开文垦殖局主要职能为以稼依坝为中心,着重发展水利、农业、种植业等。当时的垦殖局辖区广阔,涵盖原开远县六山镇的大稼依、石洞等11个区域,原文山县店房乡、茂克乡、红甸乡的戈白、店房等多个村寨,以及大尼尼、三家寨、纪崇洞、路德、横水塘、石榴红、拖嘎、界牌坝、路白等区域,形成了集中化的垦殖生产格局。
开文垦殖局碾房
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全境后,侵略矛头直指中国西南后方,滇黔绥靖公署迅速调集大量部队赴中越边境布防。在此期间,开文垦殖局为云南驻军提供了大量的军粮,为坚守西南防线、抵御日军入侵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为全国抗战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文垦殖局大观楼
由于历史发展,开文垦殖局逐步解散。2021年8月5日公布为文山州第三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开文垦殖局遗址现存3幢保存完整的建筑物,即双碉大门、大观楼、治熙公馆,该建筑群风格独异,中西合璧,熔地方民族特色与法国建筑艺术于一炉,集防卫、办公和居住功能于一体。
开文垦殖局遗址已成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它静静矗立在滇南大地上,既见证着当年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峥嵘岁月,也提醒着后人:每一份支援前线的力量,都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每一段坚守奉献的历史,都值得永远铭记与缅怀。在新时代回望这段过往,更能从中汲取团结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力量,续写属于当下的奋进篇章。
砚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思入 杨朝仙
通讯员:砚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戴光成
一审:纳蕊鑫 二审:王胜来 三审:李兴伟
来源:嗨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