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健康防护网 守护万家灯火——四川疾控书写“健康巴蜀”新篇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4:32 2

摘要:当《包虫病防治之歌》的旋律在高原回荡,当无人机掠过川西平原监测钉螺……这幅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健康图景,是四川省“十四五”期间打好疾病防控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文/蔚枫 彭静

当《包虫病防治之歌》的旋律在高原回荡,当无人机掠过川西平原监测钉螺……这幅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健康图景,是四川省“十四五”期间打好疾病防控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四川疾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和“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交出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全省艾滋病新报告病例数连续5年下降,结核病报告发病率20年累计降幅超51%,35个包虫病流行县中33个县患病率控制在1%以下,血吸虫病更在全国重流行省中率先实现全域消除,构建起西部领先的疾病防控体系,编织出覆盖城乡、联动川渝、辐射西南的健康防护网。

机制创新

构建防治攻坚的“四梁八柱”

在凉山州,一场特殊的“四级书记” 联席会上,州委书记、县委书记、乡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围坐一堂,专题研究艾滋病防治工作——全国独创的“四级书记抓艾防” 机制将防控责任层层压实。

凉山州创新性建立“333” 防治模式,即“三个体系抓落实”(建立“四级书记抓艾防”责任体系、强化医防融合技术体系、创新基层防治工作体系),“优化完善三项策略同攻坚”(以筛查发现、治疗管理为主管好传染源,以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阻断母婴传播为主切断传播链,以宣传教育、安全套推广使用为主保护易感人群),“三大保障强支撑”(强化法制保障、强化财政政策保障、强化队伍保障)。依托“1(乡党委政府)+M(乡艾防员)+N(村艾防员)+P(警察)”网底模式将防治触角延伸到每个村寨,取得新报告病例数连续6年下降、新发感染率大幅下降、艾滋病母婴传播达到消除标准的成效,其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文向全国推广。

石渠县曾经是全国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省通过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包虫病防控治疗体系及防控网络,人群患病率下降到5.75%,总结的石渠经验在涉藏地区推广。

结核病防控的“四川模式”则彰显分级施策的智慧。全省构建起“疾控机构+定点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三级防治网络,205家预防控制机构与207家定点医院协同联动,2022—2024年累计投入5.33亿元经费支撑体系运转。在甘孜州,“一线、三段、五重点”筛查策略(以“重点每年查,三年全覆盖”为主线,划分“0—5岁、6—14岁、1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以“在校师生、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人、HIV感染者和既往结核病患者等”为重点)精准锁定高风险人群,凉山州“学校—全人群两步走”方案推动防控关口前移,阿坝州针对学生群体的专项筛查体现人文关怀。2024年,全省利福平敏感结核病患者成功治疗率升至 94.62%,耐药患者治疗成功率78.86%,均居全国前列。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防控的“四川样本”

“四川建成我省首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全国首家取得动物实验活动资格的省级疾控中心,具备 3 小时不低于 150 种常见罕见病原识别,24 小时不低于 3000种常见罕见病原初筛的能力。精准诊断溯源全国首例拉萨热病例、全国首起巴氏梭菌导致的跨省肉毒毒素中毒事件和全省首株寨卡病。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库,可规范保存420余万份样本。”据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谢仁兴介绍,超高频 RFID 技术正在给每份样本“刷身份证”。占地70平方米的样本库,保存着8000余份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生物样本,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全程溯源。科研人员只需轻点屏幕,就能调取某份2019年采集的泡型包虫病样本的保存温度曲线、检测记录和关联病例信息。

作为省级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一体化数据库平台,自动生成的流行病学曲线能预判疫情趋势,智能提醒功能让漏管病例无处遁形,多维度分析模块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2024年启动建设的“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也将进一步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联动监测和实时共享。

艾滋病防治领域,全国领先的“艾滋病筛查信息系统” 也成为精准防控利器。这套系统大幅提升筛查效率,同时让5610个检测实验室、140个监测哨点形成联动网络。川渝两地联合推出的艾滋病流动感染者协同管理服务方案,更是打破地域壁垒,用数据共享破解流动感染者管理难题。这种区域联防联控模式已拓展至结核病、疟疾等多个病种,年均服务流动人口超10万人次。

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范”令人赞叹。广汉市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媒介钉螺的保种基地、12家诊断网络实验室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技术提升的监测质量,以及地理信息软件管理的钉螺孳生环境电子地图,配合无人机进行的疫水接触监控和药物施撒,让查螺工作精准到每条沟渠,灭螺工作更精准高效。这套技术组合助力四川于2023年在全国7个重流行省中率先实现血吸虫病以县为单位的消除。

攻坚破局

书写重大疾病防治的“亮眼答卷”

成绩的取得,体现的是几代疾控人“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2021—2024年,他们踏遍山川沟渠,累计查螺207903.34万平方米,灭螺66284.32万平方米。351万余人次的免疫学筛查中,阳性率降至1.23%,病原学检查连续数年保持“零阳性”。数据里,藏着“逢疑必检”的专业执着,藏着“一点一策”“一户一档”的精细管理,更藏着“血防宣传周”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花灯戏唱出血防知识的巧思。

包虫病防治成效亮眼。现有患者得到有效医治,新增患者明显减少,犬只管理规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我省人群包虫病患病率从2012年的1.08%降至2024年底的0.35%,全省94%的流行县患病率均控制在1%以下。家犬感染率从2012年的3.28%降至2024年的0.33%,家畜患病率从2012年的5.07%降至2024年的1.35%。全省家犬登记管理率、家犬驱虫率、家畜病变脏器处理率、定居点安全饮水全覆盖率、学生等重点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近5年均持续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水平。

据统计,寄生虫病防治领域,四川2019年实现高质量疟疾消除,包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从2020年的3.57%降至2024年的2.21%,见证着“以健康科普为先导、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策略的显著成效。在2023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能竞赛中,四川代表队斩获团体二等奖,专业队伍本领过硬。

疟疾防治的“四川经验”令人瞩目。尽管面临境外输入压力,全省仍保持“零本地传播”。2021年至2025年5月,我省593例境外输入病例均得到规范处置。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疾控人员与海关联合开展宣传,为出入境人员筑起“健康防线”;在实验室里,获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A级镜检员,凭借“火眼金睛”让每一份可疑样本无所遁形;“1-3-7”工作规范(1天内报告、3天内流调、7天内处置)的严格执行,让“消除疟疾”的成果稳稳攥在手里。

地方病防控成果丰硕。全省183个县(市、区)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32个大骨节病区县、55个克山病区县、23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区县均达到消除标准。这些成就背后,是“预防为主”理念的深入人心,是监测网络的全面覆盖,更是将地方病防治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系统思维。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蓝图已然绘就:这个占地70平方米的样本库,可实现超5万份生物样本的存储,并借助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数据信息互通与管理溯源。科研人员只需轻点屏幕,就能快速调取某份2019年采集的样本的检测记录和关联病例信息。

病媒生物监测网向偏远县区延伸,艾滋病传播风险大幅下降,包虫病计划2030年实现全流行县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川渝协同防控向纵深推进…… “所有努力,朝着同一个方向——让高原的风、盆地的雨,都带着安心的味道;让每个四川人的日子,都过得更健康、更安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谢仁兴说。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