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虫情测报仪是通过模拟害虫趋性(如趋光、趋化、趋色等)诱集害虫,再通过物理处理、数据采集、分析记录,最终实现害虫发生动态监测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围绕“诱虫→杀虫 / 存虫→数据获取→分析应用” 的核心流程展开,涵盖传统机械型和现代智能型(如物联网款),核心逻辑一致
虫情测报仪是通过模拟害虫趋性(如趋光、趋化、趋色等)诱集害虫,再通过物理处理、数据采集、分析记录,最终实现害虫发生动态监测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围绕“诱虫→杀虫 / 存虫→数据获取→分析应用” 的核心流程展开,涵盖传统机械型和现代智能型(如物联网款),核心逻辑一致,但技术手段随迭代不断升级。
一、核心前提:基于害虫的“趋性” 诱集
虫情测报仪的第一步是“精准吸引目标害虫”,核心依据是害虫的本能趋性(昆虫对外界刺激的定向反应),主流诱集方式分为 3 类:
1. 趋光性诱集(最核心、最通用)
原理:绝大多数夜行性害虫(如鳞翅目、鞘翅目,常见的棉铃虫、玉米螟、金龟子等)具有“趋光性”—— 会被特定波长的光线吸引。
技术实现:
光源选择:早期用黑光灯(波长 365nm 左右),现代多采用定制 LED 灯(如 365nm、405nm、450nm 等),可根据监测目标害虫的趋光偏好调整波长(例如蚜虫对 560nm 黄色光敏感,而夜蛾类对 380-400nm 敏感);
节能控制:通过光控传感器(如光敏电阻)实现“夜间自动开灯、白天自动关灯”,避免无效能耗,同时符合害虫夜间活动的习性。
2. 趋化性诱集(针对性更强)
原理:部分害虫对特定化学物质(如性信息素、食源气味)有强烈趋性,例如雄蛾会被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吸引,蚜虫会被植物挥发的糖分气味吸引。
技术实现:
在仪器内集成信息素诱芯(如针对棉铃虫、小菜蛾的专用诱芯)或食源诱剂(如糖水、醋液的缓释装置),配合趋光性使用,可大幅提升特定害虫的诱集效率(尤其针对趋光性弱的害虫)。
3. 趋色性诱集(辅助手段)
原理:部分害虫对特定颜色敏感(如蚜虫、粉虱趋黄,蓟马趋蓝)。
技术实现:在仪器进虫口或周围加装彩色粘虫板(如黄色粘板),辅助诱集小型害虫(如蚜虫、粉虱),弥补光源诱集的盲区。
二、关键环节:害虫的“杀虫 / 存虫” 处理
诱集到的害虫需经过处理,目的是杀死害虫并保持虫体完整(便于后续识别、计数),避免害虫逃逸或腐烂,主流处理方式有 3 种:
三、核心功能:虫情数据的“采集与记录”
处理后的害虫需转化为“可统计的虫情数据”(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时间等),这一步是测报仪的核心价值,分为传统手动采集和现代自动采集两种模式:
1. 传统手动采集(基础款测报仪)
原理:依赖人工定期巡检,直接获取虫情数据。
流程:
仪器底部设有“虫体收集盒”,处理后的害虫会自动落入盒中;
工作人员按固定周期(如每 1 天、3 天、7 天)到现场取下收集盒;
人工分拣、识别害虫种类(通过形态特征),并计数记录;
同步记录采集时间、当地温湿度等环境数据,用于后续分析。
2. 现代自动采集(智能 / 物联网款测报仪)
原理:通过“硬件自动化 + 软件智能化” 替代人工,实现数据实时、精准采集。
流程:
图像采集:收集盒上方安装高清工业相机(200 万像素以上)和补光灯,按设定周期(如每 2 小时、6 小时)自动拍摄虫体图像(避免逆光、阴影,确保图像清晰);
虫体清理:拍摄后通过传送带、毛刷或振动装置,将已拍摄的虫体送入“储虫仓”(避免堆积影响下次拍摄);
环境联动:集成温湿度、光照、风速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与虫情图像“绑定存储”(如高温高湿时蚜虫数量激增,可建立关联分析);
数据传输:通过 4G/5G、LoRa 等物联网模块,将图像、环境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替代人工现场取数)。
四、最终环节: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虫体样本、图像、环境参数)需转化为“可用的虫情信息”,支撑病虫害防治决策:
1. 传统数据处理
人工将计数结果录入表格,绘制“虫情发生趋势图”(如某害虫每周数量变化),结合当地作物生长阶段,判断害虫发生高峰期,提前发布防治建议(如 “未来 10 天棉铃虫将进入产卵期,建议喷施 XX 农药”)。
2. 现代智能数据处理
AI 自动识别:云端平台集成基于 YOLO、ResNet 等算法的虫情识别模型,自动对上传的虫体图像进行 “种类识别”(如区分棉铃虫和玉米螟)和 “数量统计”(误差率通常低于 5%);
趋势分析:云端平台自动生成区域虫情热力图(如某县东部棉铃虫密度高)、周 / 月发生趋势曲线,结合历史数据预测害虫扩散路径;
智能预警:当虫情数量超过预设阈值(如每灯蚜虫≥50 只),平台通过短信、APP 推送预警信息给农户或农业部门,实现 “早发现、早防治”。
圣启科技虫情测报仪的工作原理本质是“利用害虫趋性精准诱集→通过物理手段高效处理→借助人工 / 技术采集数据→通过分析转化为防治依据” 的闭环。从传统的 “人工主导” 到现代的 “自动化 + 智能化”,核心目标始终是:及时、准确掌握害虫发生动态,为绿色植保(减少农药滥用)和精准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来源:万万没想到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