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咏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3 08:00 1

摘要:叶嘉莹(1924-2024)是我的老师,她不仅带我赏析中国古典诗词,体会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和鹤鸣九皋、鸢飞鱼跃里蕴含的深意,还通过言传身教,让我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蕴,认识到人品、格局与审美境界息息相关。五十年前入读台湾大学外文系,我致力于西洋文学研究,陶

柳永词意 刘 波

无上清凉 刘 波

叶嘉莹(1924-2024)是我的老师,她不仅带我赏析中国古典诗词,体会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和鹤鸣九皋、鸢飞鱼跃里蕴含的深意,还通过言传身教,让我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蕴,认识到人品、格局与审美境界息息相关。五十年前入读台湾大学外文系,我致力于西洋文学研究,陶醉在欧美现代诗的险阻晦涩之际,多少相信作品的好坏与作者的人品没有必然联系,杰出的艺术成就同样可以出自狡诈者之手。我心中的例证,有蔡京、王铎、郑孝胥的书法,毕加索、高更的绘画,巴尔扎克、张爱玲的小说,虽然作品于艺林不朽,但作者的品行皆有不堪之处。是叶老师让我相信,中国古典诗词之伟大,通常源于诗人心胸之伟大;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本质,与诗人追求生命意义关联密切,人品的光明磊落,反映出诗人的高尚思想。

叶老师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喜欢吟诗、写诗,一生浸润在古典诗词之中,承继了中华文化最委婉蕴藉、优雅端庄的审美境界。她生于农历六月初一,因农历六月又称“荷月”,父母给她取了个小名“小荷子”。她从小就关注“荷”,总会联想到“荷”的象征蕴意,十分留意古典诗词中的“荷”的意象。

中国人取名是非常慎重的,不像洋人那样,随便取个John、Henry、Mary、Anna之类;即便是贵胄,为慎终追远、尊敬父辈或祖先,也不过跟着先人的名讳,叫二世或三世。中国人对名讳的考究,彰显了文化传统的深远,人们相信名字与个体的人生际遇是名与实的关系,预示着后代的命运走向,故取名时不会轻忽。叶老师并不迷信,但她总认为自己的名字与周敦颐《爱莲说》揭示的荷莲的象征蕴意有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写过一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叶老师后来回忆,自己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想到荷莲与佛教度化的关系呢?她是“小荷子”,是否在人生如幻的过程中,扮演什么度世的角色?

叶老师还说,小时候读李商隐的《送臻师》(臻师是李商隐的僧人朋友),诗中有句:“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由此她理解了佛教的莲花典故,获知当佛为众生说法时,每个毛孔里都会长出一朵莲花,每朵莲花盛开后都会出现一尊佛。《送臻师》的大意是:“尘世的苦难这么深、这么重,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数不尽的莲花、数不尽的佛,来度脱众人出离尘世的苦难呢?”连叶老师都觉得奇怪,自己怎么会想到人间的无穷苦难,进而萌发度世的想法呢?或许“小荷子”这个小名早已深深扎在她的心田,影响了她一生,尽管自己受尽磨难,却总是坚守初心,度化世人。

1943年,叶老师十九岁,她写了《拟采莲曲》,显然是模仿古乐府诗体而成:“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鼓棹入湖去,微吟自扣舷。湖云自舒卷,湖水自沦涟。相望不相即,相思云汉间。采莲复采莲,莲花何旖旎。艳质易飘零,常恐秋风起。采莲复采莲,莲实盈筐筥。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妾貌如莲花,妾心如莲子。持赠结郎心,莫教随逝水。”虽然只是拟古,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几丝少女情怀——她盼望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那一刻。

四十年后,经历无尽坎坷的叶老师回归祖国,把全部精力放在弘扬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事业上。她写了《木兰花慢·咏荷》(1983),上阕说自己几经忧患,辗转飘零,最后得以回归祖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平生。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一见荷花,她就会联想到自己的乳名,联系起自己的经历,慨叹毕生冰清玉洁,不愿再在异乡飘零。

叶老师晚年定居南开大学,在马蹄湖畔倾心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及至耄耋之年,依然努力奋发,提倡中华诗教,点燃全国男女老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莫大功臣。她写过一首《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秋天,荷花凋落,但莲实不死;人生易老,古典诗词却能薪火相传,千秋万世。待来年天暖,荷花又会娉婷盛放,与古典诗词一样,香远益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