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正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阳光炽热。第二师乌鲁克垦区公安局辖区南接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邻连绵起伏的库木塔格沙漠,两大沙漠最窄处相距不足3公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大沙漠曾以每年2米的速度相互靠近。
初秋的正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阳光炽热。第二师乌鲁克垦区公安局辖区南接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邻连绵起伏的库木塔格沙漠,两大沙漠最窄处相距不足3公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大沙漠曾以每年2米的速度相互靠近。
危机,咄咄逼人;治沙,刻不容缓。
此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条长11公里、宽200米,占地面积3300亩的生态防护林拔地而起,像楔子一样插在了两大沙漠之间,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彻底阻止了它们“握手”。
一身蓝色工作服,一双黑色运动鞋,微微有些自来卷的短发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扫视着这片防护林——“守望塔高31米,站在这里,这片防护林尽收眼底。”初见仲大维时,他和乌鲁克垦区公安局罗杨派出所阳光警务室民警王宣儒、辅警兰阳,正在位于漠南之南红色教育基地的守望塔上开展日常巡查。举目远眺,成片的胡杨、红柳、梭梭树密布在沙丘之上,景色壮美。
“今天团场要放水滴灌。按规定,护林员要和公安民警一起到防护林深处查看滴灌管道运行情况。”今年38岁的仲大维,2020年携妻儿从东海之滨的江苏连云港来到铁门关,成为一名护林员。
巡逻、清理防火隔离带、为树木扎篱笆、检修滴灌带管……走下守望塔,登上巡逻车,王宣儒一行开始例行巡逻。
“这里的滴灌管道被大风吹歪了,要修理调整一下”“这条野生动物通道有人为干预的迹象,要加强巡逻,防止非法盗猎”……王宣儒对这片防护林的情况了如指掌。
罗杨派出所所长韩江波介绍:“现在的工作条件好多了,除了车巡和步巡外,我们还引进了警用无人机,大大提升了巡逻效率。”
“无风三尺沙、风来沙飞扬。”乌鲁克垦区公安局辖区的三十一团团场就建在沙漠边缘,是抵御风沙袭击、保护绿洲的第一道屏障。曾经,“三天两头刮沙尘,风沙过后,刚栽的树苗也被打死了,压沙栽树却只栽不活。”忆起往事,三十一团退休职工伍元秀连连叹息,“反反复复种七八回才有活下来的树苗。”
种树,种树,还是种树。
“我们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生长在这里,我们生来的使命就是种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沙丘上,辅警兰阳向记者回忆着过往,“从小学到中学,每年春天,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到这片生态林种树,后来就到沙漠里种梭梭树、红柳。参加工作后,我每年还是会和所里的同志们一起种树。”
据韩江波介绍,目前,三十一团人工林面积从2.56万亩增加到3.1万亩,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防沙治沙管理体系,防护林网化率达90%,生态林、防风林、道路林、田间林、营区林五道生态林屏障筑起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万亩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造林不易,守林更难。多年治沙工作,改善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如何守住这一份来之不易的生态治理成果?
首先是打。乌鲁克垦区公安局政委刘勇军介绍,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近年来,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捕捞狩猎、盗伐滥伐林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推动生态警务全域覆盖、全面落实。
今年年初,罗杨派出所民警开展日常走访时,在辖区一群众家中发现兽夹和兔皮,立即开展侦查,最终确定该群众非法捕杀塔里木兔,依法对其作出处罚并收缴猎捕工具。
其次是治。罗杨派出所将生态警务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警格+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上,在辖区各个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延伸设立生态警务联络站,将护林员、网格员等确定为生态警务联络员,及时发现并协同解决涉及生态环境的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
韩江波说,他们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监督,多次通过警民携手,成功救助受伤或者受困的野生狐狸、野兔、鸟类等。
最后是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当地的防沙治沙工作开始向用沙转变。护林员仲大维介绍,目前,基层职工群众逐步探索出了“梭梭+肉苁蓉”种植模式,每亩可实现经济效益1500元以上,让绿水青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中间,真真切切地变为金山银山。
昔日悠悠古道,今日车水马龙;昔日黄沙漫漫,今日鸟语花香。一个半小时后,例行巡逻结束。队员们身后,芦苇方格间的绿色正在向着沙漠深处蔓延、浸染。
-END-
编辑:荆希玉
审核:潘明春
签发:王 琴
兵团警界
来源:兵团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