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明是一名15岁的初三学生,因叛逆、厌学和与父母关系紧张被送到长沙青少年成长教育特训营。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陪伴,逐渐变得孤僻冷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小明是一名15岁的初三学生,因叛逆、厌学和与父母关系紧张被送到长沙青少年成长教育特训营。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陪伴,逐渐变得孤僻冷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刚进入特训营时,小明拒绝与任何人沟通,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甚至抵触心理咨询。然而,在一对一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李老师没有强求他开口,而是通过耐心的陪伴和细致的引导,帮助小明逐渐卸下心防。
在一个个温暖而有力量的对话中,小明第一次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孤独与委屈。“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透明的人,没人真的关心我。”他说。李老师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用共情的方式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与此同时,在特训营的小班制教学中,老师王老师采用了独特的教育方法。她注意到小明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潜力,却因缺乏自信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她在课堂上设计了许多互动环节,让小明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例如,她会鼓励小明分享他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独特理解,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一次团队合作活动中,小明主动承担了小组负责人一职。虽然一开始显得笨拙,但在其他同学的支持和王老师的引导下,他学会了如何分工、倾听和协作。当项目的顺利完成时,小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小明开始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尊重。他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也能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周末回家时,小明主动与妈妈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他第一次告诉妈妈,自己一直以来的孤独感,并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尽管仍有矛盾和摩擦,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开始。
特训营的学习结束时,小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眼神不再低沉阴郁,而是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结语
通过一对一心理咨询和小班制教学,长沙青少年成长教育特训营造就了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成长环境。在这里,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来源:泽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