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这事儿真就这么过去了?威少接了个底薪,连合同都没有,确实挺让人唏嘘的。过去两年还在掘金打得不错,场均得20多分,效率也有保证,怎么突然就成了无声的弃儿?难说是自愿的,毕竟人家也不是傻子。就算打替补,老将打个几年、试试角色球员也不是天方夜谭。反正NBA里的老
你说这事儿真就这么过去了?威少接了个底薪,连合同都没有,确实挺让人唏嘘的。过去两年还在掘金打得不错,场均得20多分,效率也有保证,怎么突然就成了无声的弃儿?难说是自愿的,毕竟人家也不是傻子。就算打替补,老将打个几年、试试角色球员也不是天方夜谭。反正NBA里的老将,打个四五年打替补也算正常,说白了,就是市场的玩儿法。
可是你再想想,很多人都污名化打替补,说成“打酱油,多数时候是被嫌弃的角色”,但实际上这是场上经验和球队战术的体现。英格拉姆、霍华德等老将都“飙”出来,打替补还能爆发。你要说威少的能力比他们差?未必,但就是没什么人在意了。
其实要是觉得在联盟待不下去了,来CBA打打也挺好。这里市场大,粉丝多,我还记得去年看直播时,那场直播弹幕刷得飞起,粉丝都叫“威少来中国,带飞中国篮球”。对,他在这边的号召力可是实实在在的,别说几百万粉嘛。你说换个环境,有个稳定位置,工资虽不比NBA,但稳定收入总比飘着强。更何况,面对NBA的趁火打劫和冷淡,他也不用太焦虑。
再说那个“瓷登”频繁刷分、碰瓷式打球的方式,真是让人郁闷。一直以来,瓷登的“作秀”不仅左右了比赛节奏,还在青少年中传递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只看数据,不考虑团队合作,结果就是他们的打法影响了整个国家青少年的篮球观念。球队打球的本意,是要让篮球更有“原汁原味”的精神,但一味追求个人数据,早晚走得偏。
而哈登,倒是挺会利用媒体,把“唯一归宿”甩给威少,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争取空间。你看,他先是提到“想加入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然后又暗示“如果威少能帮到球队,大家都能接受”。他这是替兄弟探口风,心里明镜似的。你说哈登不懂点肢体语言?我看他比谁都明白,威少留在联盟的唯一可能,还是靠被看在戏份上。
威少面对这种局面,倒是挺坦然:“只要还能打球就行。”这句话其实就把自己的市场价值“降到了谷底”。是的,市场冷得厉害。去年底薪470万也没人要,今年更甭提了。威少自己心知肚明,能有个位置、拿个工资,已算不错的归宿。你说这个市场是不是冷到极点?没有球队主动愿意为他拼过来,反倒有些球队还对他保持距离。国王愿意付出一份替补合同,只是点到为止的答应,倒是让人看出一点点“官员的善意”。
威少的心理变化也很微妙。你别看他嘴上说着“有球打就不错”,背地里却暗自琢磨:“还能再打多久?剩下一年两年,还是得留点面子。”他无非是要在联盟里争口气,继续穿球衣。那种老将的体面,靠这点自尊拼出来的。
哈登懂这些,所以才用调侃掩饰担忧。“你说你真不担心?时间就一个月,训练营名额都快坐满。”他其实是在滴水不漏地提醒威少:别傻了,剩下的时间,真就这么点。
可威少不急的原因也很明显:就算没合同,他还能撑着。还记得去年,他在掘金的表现还不错,场均贡献21分,投篮命中率也稳定。那时人们都觉得,他可以继续找个合适的球队,但头条上没“续约”消息,说明谁都知道,他没那么容易留得住。市场对这老将的需求,早已变得稀薄,现在只剩国王跟他聊聊替补位置。
这个情景,反倒让我觉得挺现实。人家都说NBA逐步走向“年轻化、数据化”,老将的空间越来越少。像威少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明星,最担心的不是打不上场,而是真打不上场还能坚持多久。之前在掘金干得很好,什么原因没续约,大家心里都明白:年纪大了,体能略逊一筹,球队看的是未来不是过去。再说,队里的新星都快把你压出边缘。
说到这里,我心里忍不住想:“要不然真来CBA试试?”这里市场缺少真懂球的,威少还能靠粉丝基础挤出一波热度。像他人气这么高,可能在中国还能找个“封神”的位置,毕竟中国球迷还愿意为了“曾经的英雄”多给点善意。
但你说,像威少这样一个曾经一度“全联盟最炙手可热”的控卫,突然变成了“无合同的边缘人”,这现实真是把他自己都打蒙了。很多人都说,打替补、退役、转战CBA都正常,毕竟老将也要续命,但你心里一致的想是:我还能拼吗?我还能坚持多久?你看那阵容调整,施罗德占了首发位置,队里也没有坚定非威少不可的理由。队友对威少的态度,也不像以前那么热情。
最后你会发现,这事真就这么摆在眼前。时间只剩一个月,威少的未来究竟还剩些什么?他真就那么“淡定”吗?还是说,他心里其实早已揣测到,即使再不甘,也得低头认命。下次再有人眯着眼问你:“你还相信威少能再证明自己?”你敢说:我还真不知道。反正我看够了。
来源:娱体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