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双袜子补贴后到手不到两块钱,连快递费都不够。”这不是段子,而是拼多多商家正在经历的现实。当“低价”成为平台的信仰,当“补贴”成为消费者的狂欢,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答案显而易见:那些曾用“9块9包邮”撑起拼多多万亿帝国的中小商家。
拼多多,是时候改规则了:一场“低价狂欢”后的集体逃离
“一双袜子补贴后到手不到两块钱,连快递费都不够。”这不是段子,而是拼多多商家正在经历的现实。当“低价”成为平台的信仰,当“补贴”成为消费者的狂欢,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答案显而易见:那些曾用“9块9包邮”撑起拼多多万亿帝国的中小商家。
低价围城:商家成了“代价”
拼多多的崛起,靠的是低价。但低价从来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需要有人让利。过去,这个角色由资本和商家共同扮演:资本烧钱补贴,商家薄利多销。然而,当资本退烧,补贴退坡,商家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低价唯一的“代价”。
一位义乌商家算过一笔账:一双袜子成本1.5元,快递费2元,拼多多补贴后售价3.9元,平台抽成再加推广费,每卖出一双倒亏0.5元。更荒诞的是,平台“仅退款”政策让部分消费者可以“白拿”商品,商家钱货两空,申诉无门。当利润被压成负数,逃离成了唯一选择。2021年以来,大批商家关店转行,有人去新疆开酒吧,有人回村做直播。
流量陷阱:从“红利”到“镰刀”
拼多多早期的流量红利,本质上是平台用补贴买来的。商家只要入驻,就能享受免费流量。但当平台进入存量竞争,流量成了稀缺资源,免费变付费,镰刀开始挥向商家。
一位商家透露,现在拼多多推广费已从早期的1元/单涨到4元/单。更残酷的是,平台算法将流量集中给头部品牌和低价爆款,中小商家即使砸钱推广,也可能血本无归。一位卖母婴用品的商家,每天推广费1700元,交易额4000元,扣除成本后日赚仅400元,连房租都不够。
当流量成为平台的“印钞机”,商家却沦为流量的“燃料”。这不是合作,是收割。
规则失衡:偏袒消费者的“霸王条款”
拼多多的售后政策,几乎把“偏袒消费者”写进了DNA。消费者可申请“仅退款”不退货,商家若不小心点错按钮,货就没了。曾有消费者用同一账号反复下单退款,薅光商家羊毛,平台却视若无睹。
更离谱的是,平台强制商家开通“先用后付”,一旦退款,商家需承担双倍运费险。这些规则看似“用户体验至上”,实则是用商家的血泪换取消费者的忠诚。当商家连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所谓的“生态”不过是单向压迫。
抖音“挖墙脚”:商家的自救与平台的危机
拼多多商家连夜跑路,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们的下一站,是抖音、快手。
抖音8亿日活、快手3.66亿日活,流量不输拼多多,但抽成更低(抖音仅1%-5%),且支持直播带货,商家可直接与买家互动。一位从拼多多转战抖音的商家说:“在拼多多,我们是平台的‘打工人’;在抖音,我们成了自己的老板。”
当商家用“脚”投票,拼多多的危机才真正开始。2023年3月,拼多多自营店“多多福利社”上线4小时即被商家“炸店”逼停,数十家品牌店遭恶意下单差评。这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中小商家对规则的绝望反抗。
拼多多必须改:留给“低价”的时间不多了
拼多多的困境,本质是商业模式的困境:用低价换规模,用规模压成本,最终却压垮了成本最低的商家。当商家逃离,货架空了,消费者再便宜也买不到东西,所谓的“低价优势”将成无源之水。
改变迫在眉睫:
1. 降佣金:将技术服务费从1%降至0.5%以下,释放商家利润;
2. 改规则:取消“仅退款”霸王条款,建立商家申诉通道;
3. 分流量:打破头部垄断,给中小商家30%的免费流量配额;
4. 透明化:公开罚款标准,禁止“一刀切”扣款。
拼多多需要明白:低价不是护城河,商家才是。没有商家,拼多多不过是一个空有流量的“货架电商”。当抖音、快手用更友好的规则“挖墙脚”,拼多多若继续傲慢,等待它的不会是“下一个淘宝”,而是“下一个聚美优品”。
毕竟,历史早已证明:当平台把商家逼到绝路,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平台自己。
来源:比亚迪现状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