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三首经典诗作,超然物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3 10:30 1

摘要:本文王维的三首诗作:《少年行四首》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盛唐时期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气、报国壮志和赫赫战功。他们纵酒高歌、快意恩仇,又投身疆场、奋勇杀敌,最终功成名就、荣耀加身,展现出一幅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时代画卷。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

本文王维的三首诗作:《少年行四首》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盛唐时期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气、报国壮志和赫赫战功。他们纵酒高歌、快意恩仇,又投身疆场、奋勇杀敌,最终功成名就、荣耀加身,展现出一幅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时代画卷。

《汉江临泛》则将目光投向壮阔的山水,汉江奔流,群山隐现,城镇倒映,波澜壮阔,在雄浑的景色中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感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酬张少府》以浅淡的口吻,讲述了诗人晚年心境的转变,从对世事的淡漠到回归自然的渴望,再到对人生哲理的参悟,都蕴含在松风、山月、琴声和渔歌这些意象之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第一首,扑面而来是盛唐那种蓬勃的朝气。“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开篇就是大手笔。新丰,在今天陕西临潼附近,唐代以产美酒闻名。别小看这“斗十千”,这是说酒很贵,一斗就值万钱。为什么这么贵?因为好。咸阳,秦汉故都,自古英雄豪杰辈出之地。这两句连起来,味道就出来了:好酒,英雄,盛世气象。让人想起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同样豪气干云,但王维更侧重“少年游侠”,那种飞扬跳脱的生命力跃然纸上。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画面感十足。少年游侠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为了这份豪情,痛快畅饮!高楼之上,垂柳依依,骏马嘶鸣,这是何等潇洒快意!这一幕,让人想到《水浒传》里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但王维笔下更多了优雅,少了些粗犷。

第二首,笔锋一转,写到从军报国。“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羽林郎,汉代禁卫军,都是精挑细选的勇士。骠骑将军,汉代重要的军事将领,比如大名鼎鼎的霍去病。渔阳,在今天密云一带,是边防要地。这几句交代了少年的出身和经历:出身不凡,从军报国,英勇善战。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两句是点睛之笔。谁说戍边不苦?但为了国家,纵然战死沙场,也要留下侠义之名,这是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这让人联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更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第三首,具体描写了少年的英勇。“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擘(bāi),是分开、拉开的意思。雕弧,是装饰华美的弓。能拉开两张硬弓,可见少年臂力惊人。面对千军万马,也毫无惧色,这是何等气概!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单于(chán yú),是匈奴首领的称呼。这里用“五”字,是泛指,表示敌人众多。少年稳坐马上,从容不迫地调整箭羽,箭如雨下,杀敌无数。这一幕,极具画面感,让人想起古代壁画上那些弯弓射雕的英雄形象。

第四首,写到论功行赏,荣耀加身。“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云台,汉代宫殿名,用来表彰功臣。君臣欢宴之后,开始评定战功,这是何等荣耀的时刻!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明光宫,汉代宫殿名。天子亲自颁发侯印,将军佩戴着荣耀,走出辉煌的宫殿。这是对少年英勇行为的最高奖赏,也是对他人生价值的肯定。

王维这四首《少年行》,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勇武过人、忠义报国的少年英雄形象。诗中既有盛唐的时代气息,也有强烈的个人理想。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是王维在襄阳漫游时写的。襄阳,在今天的湖北,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也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王维来到这里,面对汉江的壮阔景色,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开篇两句,气势恢宏。楚塞,指楚地的关塞。三湘,泛指湘江流域,在古代属于楚地。荆门,山名,在今天湖北宜都附近,是长江三峡的起点。九派,指长江的众多支流,也泛指长江。这两句是说,汉江北接楚地关塞,南连湘江流域;西边是险峻的荆门山,东面是奔腾的长江。诗人站在汉江边上,放眼四望,空间感一下子就拉开了,让人感受到一种天地辽阔、山河壮丽的景象。

让人想起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名句,同样写出了山河的广阔,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动荡不安的时局,王维的诗则更多表现了山水的壮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两句是千古名句,最为人称道。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仿佛一直流淌到天地之外;远山朦朦胧胧,时隐时现,仿佛存在于有无之间。这两句,把江水的流动和山色的变化写得极为传神,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江水流向远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山色时隐时现,象征着世事的变幻,人生的无常。

这两句也让人联想到老子《道德经》里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都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思考。王维的诗,不仅是写景,更是写意,写他对人生的感悟。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视线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郡邑(jùn yì),指城镇。前浦(qián pǔ),指江边的水湾。城镇房屋倒映在江边的水面上,仿佛漂浮起来;江上的波浪翻滚,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天空,仿佛天空也被波浪撼动。这两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汉江的景色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襄阳风光如此美好,真想留下来,和山翁一起喝个酩酊大醉!山翁,指的是隐居在山林中的高士,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襄阳山水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都有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望。王维的诗,既有入世的积极,也有出世的超脱,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诗中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王维擅长把绘画融入到诗歌里,这首诗就是个例子,每一句都像一幅水墨画,淡雅、高远,展现了自然美,也展示了诗人心中的美。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写给一位姓张的年轻官员(少府,古代官职)的。当时的王维,经历了官场浮沉,看透了世事变迁,心境趋于平静淡泊。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开篇两句,直抒胸臆。人到晚年,只喜欢安静,世间万事,都不再萦绕于心。这两句,看似浅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年轻时,人们往往追名逐利,奔波忙碌;到了一定年纪,才会发现,平静才是最珍贵的状态。

这两句如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都是表达了一种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心愿。不过,陶渊明是主动选择归隐,王维则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超脱。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两句,是自谦之词。回顾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好的治国方略,只知道回到故乡的山林。旧林,指王维早年隐居的辋川(wǎng chuān,在今天陕西蓝田)。这两句,表面上是自责,实际上是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同样是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但诸葛亮是为了匡扶汉室,鞠躬尽瘁;王维则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归隐山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王维诗歌风格的地方。清风吹拂,衣带飘飘,明月高悬,抚琴自娱。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松风、山月、琴声,这些意象,都带有浓厚的禅意。如他的另一首名作《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的清幽,同样的禅意,都表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最后两句,回应了诗歌的题目“酬张少府”。你问我人生的道理,我无法回答,只有渔歌的声音,在水边回荡。穷通,指人生的困境和通达。看似答非所问,实则蕴含深意。

王维没有直接回答张少府的问题,而是用渔歌来暗示。渔歌,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浦深,指水边深处,也象征着人生的深处。王维的意思是说,人生的道理,不在于言语,而在于体验;不在于外求,而在于内省。

《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道理,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体会。王维的诗,也正是如此,他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不做直接的说教,而是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