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共会理市委、会理市人民政府采取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市场共治、区域联动等有效措施促进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增收致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中共会理市委、会理市人民政府采取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市场共治、区域联动等有效措施促进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增收致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强石榴产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立足资源禀赋,将石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打造。截至目前,全市石榴种植面积达40万亩,占全国26%,年产量近80万吨,综合产值63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3.5万元。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2.49万户、10万余名各族群众参与石榴种植,建成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专业合作社135家、家庭农场900余家,初步形成生产、加工、冷藏、销售、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体系。石榴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增收的“金色引擎”。
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增强各民族发展内生动力。高度重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全国首个“石榴科技小院”,突破24项关键技术,推出20余个新品种,良种覆盖率100%。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石榴品质显著提升。深入挖掘石榴文化内涵,依托千年种植历史和多元民族文化,举办古树认购、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动石榴文化与彝族、汉族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增强各民族情感认同和文化共融。
促进就业与创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市培育电商超4500家,打造“船城榴工”劳务品牌,季节性输送3万余人务工。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组织开展多期网络创业培训,覆盖千余名果农和返乡青年,教授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技能,推动石榴销售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2024年,会理石榴电商销售额占全市电商总额65%以上,石榴季日均发货超3万单,有效破解了销售瓶颈,帮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触网增收”。
强化品牌共建与市场共治,提升共富产业竞争力。严格执行《青皮软籽石榴》等标准,统一开采时间、规范包装标识,严厉打击早采、假冒等行为,维护“会理石榴”品牌形象。2025年,“会理石榴”荣获中国果品区域品牌价值49.69亿元,声誉位列全国第8。创新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行业自律、群众监督”的协同监管机制,整治网络违规营销,营造公平市场环境。通过品牌共护、标准共守,有效保障了各族果农长远利益和消费者权益。
深化区域协作与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产业协作、文化共兴、机制创新,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汉、彝、回、傣、傈僳等各族群众共同劳动、共同经营、共享成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成为连接各民族的“团结籽”。积极与安徽怀远、云南蒙自、新疆叶城、山东峄城等石榴主产区签订联盟合作协议,共同挖掘石榴文化、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促进青少年交流,跨区域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未来,会理市将继续深化全产业链建设与农文旅融合,让石榴产业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
来源:同心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