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两年的茅善玉,带着沪剧玩出了新花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1:07 1

摘要:11月的奉贤博物馆里,60岁的茅善玉站在讲台上,手里举着张泛黄的老照片。"你们看,这是上世纪初的滩簧艺人,在田埂上搭个台子就开唱。"她的声音里带着沪语特有的软糯,台下坐着的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举着手机录视频的年轻人。谁能想到,这位退休两年的沪剧名家,如今

11月的奉贤博物馆里,60岁的茅善玉站在讲台上,手里举着张泛黄的老照片。"你们看,这是上世纪初的滩簧艺人,在田埂上搭个台子就开唱。"她的声音里带着沪语特有的软糯,台下坐着的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举着手机录视频的年轻人。谁能想到,这位退休两年的沪剧名家,如今正把老戏曲玩出了新模样。

退休后先歇了三个月,她却越"闲"越心慌

熟悉茅善玉的人都知道,她是出了名的"摩羯座工作狂"。做沪剧院院长那阵子,她的日程表永远排到下个月:早上审剧本,下午带排练,晚上还得去剧场盯演出。可两年前刚退休时,她却给自己放了个大假。

"头三个月真在家待着了。"她笑着说,"每天浇浇花,陪孙子搭积木,老伴还打趣说'终于不像个陀螺了'。"但闲下来的日子没过多久,她就开始坐不住了。有天路过社区活动中心,听见有人唱沪剧《罗汉钱》,跑调跑到十万八千里,她愣是站在窗外听了半小时,脚都冻麻了。

回家后她翻出压箱底的戏服,对着镜子比划《敦煌女儿》的水袖动作。"突然想通了,"她后来跟朋友说,"我12岁学戏,19岁登台,这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观众的掌声没停,我怎么能先歇着?"

不搞商演不接综艺,她偏要做"沪剧播种人"

退休后的茅善玉,拒绝了不少商演邀约。有人劝她"趁名气在多赚点",她却把精力花在没人看好的事上——开工作室,搞沪剧普及。

她的工作室藏在老弄堂里,墙上挂着她演《邓世昌》时的靠旗。每周三下午,这里比菜市场还热闹:退休阿姨拎着菜篮子来学唱段,幼儿园老师来请教沪语童谣,甚至有程序员捧着笔记本记唱腔谱。茅善玉教得认真,连"的呀吗"这样的衬字都要抠细节:"沪剧的嗲,就藏在这口气里,多一分太腻,少一分太干。"

最近她又琢磨着开沪剧班。"不是培养演员,是教大家'玩'沪剧。"她解释道,"有人爱唱,有人爱演,哪怕只是觉得水袖好看,愿意试试,这戏就传下去了。"她见过最特别的学员是位快递小哥,每天送完件赶来学《雷雨》,说"周朴园的纠结,跟我催件时的心情有点像"。

跟银行合作搞讲座?老艺术家的"新搭档"有点妙

11月23日那场《沪剧与上海文化》讲座,是茅善玉退休后玩的新花样。谁也没想到,她的合作对象竟是上海农商银行。

"他们有'心家园'项目,要建15分钟文化圈;我想让沪剧走进社区。"她觉得这事儿"一拍即合"。讲座那天,她没讲大道理,而是从沪剧的"前世今生"聊起:"最早就是田头山歌,农民干活累了,扯着嗓子唱两句,后来才慢慢变成'申曲',1941年才有了'沪剧'这个名字。"她翻出老唱片,播放《阮玲玉之死》的选段:"你看,百年前的沪剧就爱追'时事热点',跟现在的热搜似的。"

台下的反应超出预期。有个90后姑娘举手:"茅老师,我奶奶爱听您的戏,我能学段《敦煌女儿》唱给她听吗?"茅善玉立马清唱起来,姑娘跟着哼,跑调跑到天边,两人却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抖音上有粉丝,弄堂里有知音,她的下半场更精彩

现在的茅善玉,手机里装着抖音和小红书。她不美颜不搞噱头,就拍些"后台日常":给学员勒头时说"轻点疼但好看",整理戏服时念叨"这件绣了三个月"。有条视频里,她对着镜头演示"哭腔",从哽咽到泣不成声,评论区里有人说"听得鼻子发酸",还有人问"能教我这样哄娃吗"。

但她最看重的还是线下的温度。上个月去金山农村演出,戏台搭在稻田边,风一吹,幕布都在晃。她演《陈毅在上海》,唱到"为人民服务"时,台下有位老伯伯突然站起来敬礼——后来才知道,老人当年是陈毅的警卫员。"这就是面对面的好,"她感动地说,"屏幕里的赞再多个,不如台下一声'好'实在。"

讲座尾声,茅善玉唱了段《敦煌女儿·守望理想》。"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唱词刚落,台下的戏迷就跟着合唱起来,有人还掏出手机打灯,像在开演唱会。她站在台上,眼里闪着光:"有人问我退休后后悔吗?你看这满场的人,我这辈子做过最对的事,就是没放下这出戏。"

从12岁学艺的小姑娘,到60岁仍在播种的老艺术家,茅善玉的人生下半场,比戏里还精彩。就像她常说的:"沪剧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活的。你爱它,它就长得旺。"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