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唠个离谱又好笑的事儿 —— 元末那十几年,天下乱得跟 “刚被掀翻的麻辣烫摊” 似的:红油(战乱)泼得到处都是,菜叶子(老百姓)被踩得稀碎,摊主(元廷)还躲在一边嗑瓜子,不管不顾。元顺帝这个 “摸鱼老板”,天天在宫里玩 “天魔舞”,管你官员贪不贪、老百姓死不
咱先唠个离谱又好笑的事儿 —— 元末那十几年,天下乱得跟 “刚被掀翻的麻辣烫摊” 似的:红油(战乱)泼得到处都是,菜叶子(老百姓)被踩得稀碎,摊主(元廷)还躲在一边嗑瓜子,不管不顾。元顺帝这个 “摸鱼老板”,天天在宫里玩 “天魔舞”,管你官员贪不贪、老百姓死不死;底下的官员更绝,借着修黄河、收赋税的由头,把老百姓的钱袋子往死里榨,连赈灾粮都敢掺沙子卖,活脱脱把 “大元公司” 搞成了 “摆烂作坊”。
这时候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是个连名字都透着 “穷” 的放牛娃 —— 家里穷到啥地步?父亲、母亲、哥哥都在 1344 年的瘟疫和饥荒中死了,他没钱买棺材,只能用草席裹着亲人的尸体,埋在地主家的地里。后来去皇觉寺当和尚,本想混口饭吃,结果没几年皇觉寺也闹饥荒,住持只能让和尚们出去 “化缘”—— 说难听点就是讨饭。
朱元璋讨饭的三年,走遍了淮西各地,见了太多离谱事儿:有官员把赈灾粮卖了换小妾,有地主把逃荒的老百姓当牲口使唤,还有人因为没饭吃,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他后来回忆这段日子,说 “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顿顿吃白面馒头”—— 你看,这哪是未来的皇帝?就是个想混口饱饭的 “元末打工人”。
转折点在至正十二年(1352 年),朱元璋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 “跳槽邀请”—— 汤和当时在郭子兴的红巾军里当千户,写信让他去濠州 “一起干大事”。朱元璋一开始还犹豫:“这红巾军靠谱不?别是个传销组织,进去就出不来了”,结果没几天,皇觉寺的和尚告诉他,有人举报他和红巾军有联系,元军要来抓他。朱元璋一想:“反正也是死,不如去闯闯,说不定还能混个白面馒头吃!” 就这样,他揣着汤和的信,一路跑到了濠州,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 —— 这一年,朱元璋 25 岁,正式踏上了 “元末创业选秀” 的赛道。
️ 要聊朱元璋的 “天时”,就得先说说元廷的 “作死操作”—— 这简直是给所有反元势力送 “全服福利”,朱元璋只是最会拿福利的那个。咱先掰扯掰扯元廷的 “摆烂四件套”:
第一套:“老板摸鱼,不管公司死活”。元顺帝继位初期,其实还想干点正事,重用脱脱帖木儿搞改革,结果没干几年就飘了 —— 天天躲在宫里跟嫔妃、喇嘛们玩 “天魔舞”,还让宫女们穿得清凉跳艳舞,朝政全交给奸臣哈麻、雪雪兄弟打理。这俩兄弟更不是东西,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私下里都骂:“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天怒人怨,要完蛋咯!”
第二套:“天灾不管,人祸加码”。从至正四年(1344 年)开始,黄河跟 “闹脾气的孩子” 似的,短短五年决堤三次 —— 第一次决堤淹了河南、山东,老百姓的房子被冲得只剩木头架子;第二次决堤冲垮了漕运,连京城的粮食都供不上;第三次更狠,直接把黄河入海口改到淮河,安徽、江苏也遭了灾,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 “人吃人” 的惨状。
可元廷呢?不仅不赈灾,反而借着修黄河的由头,强行抓了几十万民工,不给工钱就算了,连饭都不管饱。负责修河的官员还趁机克扣赈灾粮,把粮食卖了换钱,买田置地、娶小妾。有个叫贾鲁的官员,逼民工白天黑夜干活,有民工累倒了,直接扔黄河里 “祭河神”—— 这操作,搁现在早被网友骂上热搜了!
第三套:“内部内斗,不搞业务搞派系”。元廷的官员们,正事不干,天天忙着争权夺利:一派是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想当皇帝,联合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搞事情;另一派是权臣孛罗帖木儿,想掌控朝政,联合元顺帝对着干;地方将领李思齐、张良弼更是各自占着地盘,不听中央指挥,还互相攻打。这就像一个公司,部门经理们天天打架,没人管业绩,不倒闭才怪!
第四套:“得罪客户,把老百姓逼到对立面”。元廷不仅苛捐杂税多,还搞 “民族歧视”—— 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最高贵,汉人最卑贱。汉人不能当官,不能拥有武器,甚至连名字都不能随便取(朱元璋叫朱重八,就是因为他爹叫朱五四,按辈分排的)。老百姓忍无可忍,终于在至正十一年(1351 年)爆发了红巾军起义,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举旗,喊出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老百姓纷纷拿着锄头、镰刀加入,短短一个月就发展到十几万人。
这就是朱元璋的 “天时”—— 他不是第一个反元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最厉害的,但他刚好在 “反元浪潮” 最汹涌的时候加入,相当于一进游戏就赶上了 “全服玩家集体打 BOSS” 的好时候。就像现在的创业者,赶上了互联网风口,只要不犯大错,就比别人多了几分胜算。
但朱元璋的厉害之处,不是 “被动等风口”,而是 “主动借风口”。他加入红巾军后,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只顾着抢地盘、抢钱,而是到处招兵买马,还收留了很多读书人,比如李善长、冯胜这些 “战略顾问”。他还特别会 “做品牌宣传”,编了首民谣:“朱洪武,打天下,杀贪官,救百姓!” 老百姓一听,这不就是自己盼的 “好老板” 吗?纷纷来投奔他 —— 你看,这哪是打天下?分明是 “元末创业公司” 的品牌营销!
聊完天时,咱再看 “地利”—— 这玩意儿可比运气实在多了,选对地盘,相当于游戏里选了个 “易守难攻 + 资源管够” 的出生点,朱元璋这步棋,走得比谁都贼。
一开始,朱元璋跟个 “没家的流浪汉” 似的 —— 在郭子兴的红巾军里,濠州城有五个元帅,天天吵架,甚至动手打起来。朱元璋一看:“这濠州城就是个‘是非窝’,待在这里没前途!” 于是他带着徐达、汤和等 24 个心腹,去攻打定远,收编了 3000 多人;又打滁州,队伍扩大到 3 万多人。可滁州有个大问题:粮食不够!滁州是山区,耕地少,3 万多人天天要吃饭,朱元璋只能到处找粮,跟 “创业公司缺现金流” 似的。
这时候,一个叫冯国用的 “商业顾问” 给朱元璋提建议:“金陵(今南京,当时叫应天)龙盘虎踞,是帝王之乡,地处江南,粮食多、人口密,要是能占领金陵,就能以此为根据地,称霸天下!” 朱元璋一听,有点犹豫:“应天离元军近,周围还有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对手,会不会不安全?”
后来他又问李善长,李善长说:“应天是好地方啊!当年孙权在这儿建吴国,刘裕在这儿起兵北伐,都是靠应天的地利。而且应天有长江天险,敌人很难攻进来;江南又富庶,粮食多,能养得起军队。现在元廷内斗,陈友谅、张士诚互相攻打,咱们正好趁机占应天,闷头攒家当!”
最后刘伯温(当时还叫刘基)给了他 “定心丸”,列了三条 “选应天的理由”:
天然防盗门:长江天险,敌人要打过来,得先过江,咱们在江边修几个堡垒,派点人守着,就能防住;自带粮仓:江南是 “鱼米之乡”,一年两熟,粮食多到吃不完,军队饿不着;不扎眼:陈友谅占湖北、江西,地盘大、兵力多,天天喊着 “我要当老大”,把元廷注意力全吸引走了;张士诚占苏州、杭州,有钱有粮,活得滋润,没人把他当威胁;咱们占应天,闷声发大财,等别人反应过来,咱们已经壮大了。朱元璋一听,拍板决定:“就选应天!” 至正十六年(1356 年),朱元璋率军攻打应天,元军守将吓得直接逃跑,朱元璋轻松占领应天 —— 这相当于 “创业公司” 拿下了黄金办公地点,接下来就是 “运营” 了。
朱元璋的 “地利运营”,堪称 “元末创业教科书”:
搞屯田,解决现金流(粮食):让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规定 “士兵每人种地十五亩,收成一部分归军队,一部分归自己”—— 这就是 “员工持股计划”,士兵有干劲,粮食也够了;还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五年内不用交税”,老百姓积极开垦,应天周围的荒地很快变成良田。修水利,升级基础设施:派冯胜疏通秦淮河,解决水灾问题,还方便粮食运输;在城外修水库,灌溉农田,保证收成 —— 这就像公司升级办公系统,效率大大提高。建城池,加固安全防线:扩建应天城,城墙修得又高又厚,用糯米汁、石灰、黄土混合的 “三合土” 砌成,特别坚固,元军和陈友谅多次攻打,都没攻破 —— 这就是 “公司的安全保障,防竞争对手偷袭”。通商贸,增加收入:在应天城里建商铺,减免商人税收,吸引商人来做生意;控制江南的丝绸、茶叶、瓷器产业,出口到国外赚钱 —— 这就是 “公司拓展业务,增加营收来源”。反观朱元璋的对手,“地利运营” 全是 “反面教材”:
陈友谅占武昌,靠江但不搞屯田,粮食不够就抢老百姓的,老百姓恨他;张士诚占苏州、杭州,有钱有粮却只顾享受,盖大房子、娶小妾,不修城池、练军队;元廷占北方,内斗不断,没人管农业和商贸,粮食不够就抢老百姓。所以朱元璋的 “地利”,不是 “瞎猫碰上死耗子”,是 “主动运营” 出来的 —— 好地盘就像 “好苗子”,得用心浇灌,才能长成 “参天大树”。
要是说天时是 “风口”,地利是 “办公地点”,那人和就是朱元璋的 “核心团队”—— 毕竟再大的风口,再好的地点,没人帮你干,也成不了事。朱元璋的 “创业天团”,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能排进 “顶流”,咱分 “武将天团” 和 “谋士天团” 唠唠。
第一个要说的是徐达 ——“稳如老狗” 的 “三军统帅”。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小时候一起放牛,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徐达第一个来投奔。徐达打仗特别稳,不管打多大的仗,都沉得住气,不贪功、不冒进,还体恤士兵 —— 士兵没饭吃,他绝不吃一口;士兵没衣服穿,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士兵穿。
当年徐达攻打元大都,别人都劝他 “赶紧进城抢东西”,他却下令 “不准扰民,不准抢东西,不准烧房子”—— 这就像 “销售冠军” 拿下大订单,却不搞小动作,守住公司底线。朱元璋称帝后,封徐达为 “魏国公”,说 “徐达是我的韩信,没有徐达,我打不下天下”。
第二个是常遇春 ——“猛如虎” 的 “先锋大将”。常遇春是怀远人,原本是打铁匠,跟着刘聚混,可刘聚只知道抢钱,常遇春觉得没前途,就投奔朱元璋。常遇春打仗特别猛,每次都冲在最前面,敌人看到他的旗帜就吓得跑,所以别人叫他 “常十万”—— 意思是 “给他十万兵,能打遍天下”。
最经典的是 “采石矶之战”:朱元璋攻打采石矶,元军在上面设防,几次冲锋都没攻上去。常遇春拿着长矛,跳上小船,直接冲到采石矶下,踩着元军的肩膀爬上去,大喊 “兄弟们,跟我冲!” 朱元璋的军队一看,都跟着冲上去,最后攻占采石矶 —— 这就是 “销售团队的先锋,敢打敢冲,拿下硬骨头订单”。
第三个是李文忠 ——“又忠心又能打” 的 “外甥将军”。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小时候跟着父亲逃难,后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把他当亲儿子养,让他读书、学武。李文忠长大后,成了 “打元军专业户”,洪武二年(1369 年)攻打庆阳,用 “诱敌深入” 的计策,大败元军,还俘虏了元军大将。朱元璋封他为 “曹国公”,让他负责 “国防部”(大都督府)—— 这就是 “公司的核心骨干,又忠心又有能力”。
还有邓愈、汤和、周德兴这些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些人愿意跟着朱元璋干,不是因为朱元璋有钱有势,是因为朱元璋 “会当老板”:
不打骂员工,经常给士兵发奖金;不贪功,打了胜仗,功劳全分给手下;关心员工家人,手下家人有困难,他都帮忙解决 —— 比如徐达妻子去世,朱元璋亲自给徐达介绍对象;常遇春儿子生病,朱元璋派御医去看病。你说,这样的老板,谁不愿意跟着干?
第一个是李善长 ——“管家型人才” 的 “后勤总监”。李善长是定远人,读书人,特别会管后勤、搞生产。朱元璋攻打滁州时,李善长来投奔,朱元璋问他 “怎么平定天下”,李善长说 “学刘邦,知人善任,不杀无辜,五年就能平定天下”。
李善长最厉害的是 “管后勤”:朱元璋打仗,粮食不够了,他能搞到;士兵没衣服穿了,他能组织人织布;武器不够了,他能组织人造兵器。陈友谅攻打应天时,朱元璋只有三万兵,陈友谅有十万兵,李善长一边加固城墙,一边造小船、准备火攻物资,最后朱元璋用小火船打败陈友谅 —— 这就是 “公司的后勤总监,保障前线物资,让销售团队无后顾之忧”。朱元璋称帝后,封李善长为 “韩国公”,当 “左丞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说 “李善长是我的萧何,没有他,我没粮食吃、没衣服穿,打不了仗”。
第二个是刘伯温 ——“神算子” 型的 “战略顾问”。刘伯温是青田人,元朝进士,看不惯元朝腐败,辞官回家。朱元璋听说他有才华,亲自去请,刘伯温才答应投奔。
刘伯温最厉害的是 “看透局势”:陈友谅要打应天时,朱元璋的手下都劝他 “跑”,只有刘伯温说 “陈友谅骄傲自大,急脾气,咱们设埋伏打他,跑了就完了”。朱元璋听了他的话,在龙湾设埋伏,果然打败陈友谅。后来朱元璋准备北伐,手下劝他 “先打张士诚”,刘伯温说 “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想守地盘,先打元大都,再回头打张士诚,不然腹背受敌”—— 朱元璋听了,先北伐攻占元大都,再灭张士诚,一步都没走错。
第三个是朱升 ——“一句话定乾坤” 的 “幕后高人”。朱升是休宁人,老秀才,朱元璋攻打徽州时,朱升来投奔,就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简直是朱元璋的 “创业大纲”。
“高筑墙” 就是加固根据地,防敌人攻打;“广积粮” 就是多攒粮食和钱,保障公司运营;“缓称王” 就是别着急称帝,免得招人恨。朱元璋一直把这九个字当 “座右铭”,比如他在应天势力很大,但一直称 “吴王”,打着韩林儿(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的旗号,不招摇,闷头发展 —— 这就是 “公司低调发展,不抢行业风头,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 除了 “核心团队”,朱元璋的 “人和” 还包括 “老百姓的支持”—— 他知道,老百姓是 “公司的客户”,得客户者得天下,不是说说而已,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贪官害,父亲、母亲都是因为贪官克扣赈灾粮饿死的,所以他特别恨贪官。他规定:“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就剥皮实草”—— 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填上稻草,挂在官府门口,警告其他官员。还设立 “锦衣卫”,专门监督官员,只要发现贪污,不管官多大,都严惩。
有个叫郭桓的 “财政部长”(户部尚书),贪污了粮食两千四百万石,朱元璋发现后,不仅杀了郭桓,还杀了相关官员一万多人,老百姓拍手称快。他还规定:“老百姓可以直接告贪官”—— 老百姓要是发现官员贪污,能把官员绑到京城告,沿途官员不准阻拦。有个老百姓真把贪官绑到京城,朱元璋亲自审理,还赏了他五十两银子 —— 这就是 “公司严查损害客户利益的员工,保护客户权益”。
朱元璋知道,老百姓最在乎 “有饭吃、有地种”,所以他规定:“老百姓开垦的荒地,归自己所有,五年内不用交税”;赋税是 “三十税一”—— 赚三十文钱,只交一文钱,比元朝的 “十税一” 轻多了。
要是哪个地方闹灾,他就减免赋税,派官员赈灾,给老百姓送粮食、种子。洪武三年(1370 年),陕西闹旱灾,朱元璋不仅免了陕西赋税,还派徐达送了十万石粮食,派医生去防瘟疫 —— 这就是 “公司给困难客户送温暖,留住客户”。
朱元璋知道,老百姓要想过得好,得有文化,所以他规定:“每个县办县学,每个乡办乡学,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不用交学费”;还规定 “读书人免除徭役”—— 不用当兵、不用修河,老百姓都愿意让孩子读书。
他还重视 “科举制度”,规定 “不管是地主家还是农民家的孩子,只要有才华,都能参加科举当官”—— 这给了老百姓孩子 “逆袭机会”,老百姓能不支持他吗?
朱元璋规定:“军队不准抢老百姓东西,不准烧房子,不准杀人,违反了就砍头”。有个士兵抢了老百姓一只鸡,朱元璋直接砍了他的头,挂在军营门口警告其他人。还规定:“军队借老百姓东西必须还,吃老百姓东西必须给钱”—— 有个士兵借了老百姓锄头没还,朱元璋让他还锄头、赔礼道歉,还赏了老百姓一两银子。
反观对手,“客户运营” 全是 “灾难”:
陈友谅的军队抢老百姓东西、杀人,老百姓恨他,还偷偷给朱元璋送消息;张士诚纵容官员贪污,官员欺负老百姓,老百姓不支持他;元军抢老百姓东西,杀老百姓,老百姓叫他们 “鞑子兵”,盼着朱元璋打败他们。所以朱元璋的 “人和”,是靠 “实实在在的行动” 换来的 —— 客户要的不是 “口号”,是 “有饭吃、不受欺负、孩子有前途”,朱元璋都做到了,老百姓能不支持他吗?
元末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舞台,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这些 “竞争对手”,他们手里也有兵、有地盘,为啥最后都成了 “陪跑”?咱一个个唠。
陈友谅是沔阳人,渔民出身,小时候被人叫 “渔花子”,不甘心一辈子打鱼,就参加红巾军,跟着徐寿辉混。他打仗猛,很快成了徐寿辉的 “得力手下”,当了 “领兵元帅”。
陈友谅的势力发展快,占领了湖北、江西、湖南,兵力最多时有六十多万,战船是 “楼船”—— 三层楼高,能装几千人,船上还能骑马,朱元璋的船最多装几十人,按理说他是 “夺冠热门”。
可他输就输在 “性格太急 + 格局太小”:
杀徐寿辉,失人心:至正二十年(1360 年),陈友谅觉得徐寿辉碍眼,派人杀了他,自己当 “汉王”。徐寿辉的手下觉得他 “不仗义”,很多人投奔朱元璋,比如丁普郎、傅友德,后来成了朱元璋的大将。鄱阳湖之战,刚愎自用: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陈友谅率六十万军队、几百艘楼船攻打洪都,朱元璋率二十万军队、几百艘小船来救,双方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想 “速战速决”,让手下把战船连在一起,跟 “搭积木” 似的,结果朱元璋用 “火攻”,小火船撞过去,战船全被烧了,陈友谅被一箭射中眼睛,当场死亡。陈友谅的问题,就像 “激进创业者”:为了抢市场,不惜背叛合作伙伴,还不听团队意见,最后 “资金链断裂(军心涣散)”,公司倒闭。
张士诚是泰州人,盐贩子出身,小时候家里穷,靠卖盐为生。元朝盐税重,盐贩子有钱,可张士诚不愿意 “老实卖盐”,就和弟弟们召集盐贩子起义反元。
他占领了苏州、杭州、扬州等江南富庶地,兵力最多有三十多万,江南有钱,军队装备好,按理说也有机会当皇帝。
可他输就输在 “胸无大志 + 贪图享受”:
躺平享受,不管公司:占领苏州后,张士诚盖了很多大房子,比如 “万岁府”,柱子用金丝楠木,墙壁贴金箔,还建花园,娶了几十个小妾,天天喝酒、听戏、下棋,把朝政交给弟弟张士信打理。纵容贪污,失客户:张士信是个贪官,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老百姓恨他,也恨张士诚。朱元璋打陈友谅时,担心张士诚偷袭,结果张士诚只顾着在苏州快活,连派人骚扰都懒得做。后来朱元璋收拾完陈友谅,转头打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军队攻打苏州,张士诚坚守八个月,军队没斗志,有的偷偷投降,最后苏州城破,张士诚自缢而死 —— 这就是 “佛系老板”,公司有了点成绩就躺平,最后被竞争对手淘汰。
明玉珍是随州人,农民出身,参加红巾军跟着徐寿辉混。陈友谅杀徐寿辉后,明玉珍不愿意跟着他,率军队往西走,占领了四川、重庆,建立 “大夏国”,自己当皇帝。
明玉珍是个 “好老板”:不折腾老百姓,搞屯田、轻徭薄赋、兴办学堂,四川老百姓支持他,大夏国很稳定。
可他输就输在 “太保守”:只想守住四川,从来没想过出兵中原,跟朱元璋、陈友谅争天下。他说 “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住就能保住大夏国”—— 这就像 “区域代理”,只守着自己的地盘,不拓展全国市场。
洪武元年(1368 年),明玉珍病死,儿子明升继位,才十岁,管不了朝政,大夏国乱了。洪武四年(1371 年),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率二十万军队攻打四川,大夏国很快投降,明升被俘虏 —— 明玉珍要是有野心,早点出兵中原,说不定能跟朱元璋分庭抗礼,可他太保守,最后成了 “陪跑”。
元廷是 “正统王朝”,占北方大片地盘,兵力最多有一百万,还有扩廓帖木儿、孛罗帖木儿这些名将,按理说最有机会当皇帝,可他输就输在 “内斗不断”。
元顺帝当皇帝时,元廷分成几派: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想当皇帝,联合扩廓帖木儿跟元顺帝对着干;权臣孛罗帖木儿想掌控朝政,联合元顺帝跟太子对着干;地方将领李思齐、张良弼各自占地盘,互相攻打。朱元璋打陈友谅、张士诚时,元廷不仅不趁机攻打,还在互相打架,比如孛罗帖木儿率军攻打大都,太子率军抵抗,打得你死我活。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元顺帝一看打不过,带着老婆孩子、大臣们偷偷从大都北门跑回蒙古,元廷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 这就是 “老牌国企”,内部派系斗争不断,没人管业务,最后被新兴创业公司(朱元璋)取代。
聊到这儿,咱该总结了 —— 朱元璋能当皇帝,核心原因是啥?“天时地利人和” 他占了几条?答案是:三条全占了,而且还 “主动利用”,不是被动接受。
朱元璋赶上了元廷 “摆烂” 的风口,老百姓反元情绪高涨,这是 “大环境利好”;但他没光靠风口,而是主动做 “品牌宣传”,编民谣、提口号,把反元情绪变成自己的 “人气”,还招兵买马、收编人才,把风口变成 “自己的机会”。
就像现在的创业者,赶上了直播风口,不是光等着流量来,而是主动做内容、建团队,把风口变成 “自己的事业”。
朱元璋选了应天这个 “黄金选址”,有长江天险、江南粮仓;但他没光靠地址,而是搞屯田、修水利、建城池、通商贸,把应天变成 “固若金汤的根据地”,保障军队粮食、资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就像公司选了好办公地点,不是光等着客户来,而是装修、升级系统、拓展业务,把办公地点变成 “公司的核心优势”。
朱元璋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 “武将天团”,有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 “谋士天团”,还得老百姓支持;但他没光靠团队,而是给团队 “画饼又兑现”,给老百姓 “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团队愿意干,老百姓愿意支持。
就像公司建团队,不是光靠高薪挖人,而是给员工发展空间、福利,给客户好产品、好服务,让团队稳定,客户忠诚。
朱元璋在乱世里,比别人更懂 “平衡”:
该忍的时候忍:没实力时不称王,打着韩林儿的旗号,不招摇;该打的时候打:实力够了就收拾陈友谅、张士诚,不犹豫;该仁的时候仁:对老百姓好,轻徭薄赋、严打贪污;该狠的时候狠:对贪官狠,对敌人狠,不手软。比如他对老百姓仁,得民心;对贪官狠,整肃吏治;对对手狠,打赢仗;没实力时忍,不被元廷盯上 —— 这就是他的 “核心竞争力”,也是其他对手学不会的。
聊完朱元璋的 “逆袭史”,咱别光当热闹看,这里面有不少实在话,不管你是上班的、创业的,都能听听:
风口重要,能力更重要:朱元璋赶上了反元风口,但要是他没本事、没人脉,风口过了还是会摔下来;就像现在的人,赶上直播风口,没真本事,只会喊 “家人们冲”,很快会被遗忘。鹰飞得高,不是因为风大,是因为自己会飞;人成功,不是因为风口好,是因为自己有本事。选对圈子,比瞎努力重要:朱元璋选对了应天,选对了徐达、刘伯温这些人,事半功倍;要是他选了贫瘠的地盘,跟了不靠谱的老大,再努力也没用。咱生活里也一样,在天天内斗的公司,不如早点换圈子;创业选对行业、合伙人,比天天加班重要。别太急,别太躺,懂平衡才走得远:陈友谅太急,想速战速决,输了;张士诚太躺,贪图享受,输了;朱元璋稳得住、有野心,赢了。咱生活里也一样,找工作、创业,别想着 “一夜暴富”,眼光放长远;也别躺平,该努力时得努力。懂别人要啥,才能处好关系:朱元璋懂老百姓要啥(有饭吃、不受欺负),懂手下要啥(有奔头、被尊重),所以能得民心、得团队支持;咱生活里也一样,跟同事相处,懂 “互相帮助”;跟客户打交道,懂 “靠谱服务”;跟老板做事,懂 “好好干活”,懂了这些,才能处好关系、做好事。最后咱唠点轻松的 —— 要是你生在元末,是个想找工作的 “打工人”,你会投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还是元廷?
投朱元璋:老板靠谱,团队给力,福利好(有饭吃、不受欺负),但得跟着打仗,有点危险;投陈友谅:公司规模大,发展快,但老板急功近利,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倒了;投张士诚:公司有钱,活得滋润,但老板躺平,没发展空间;投元廷:老牌公司,有编制,但内斗多,工资低,还可能被欺负。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咱一起唠唠元末的 “职场选择”!要是你还想知道朱元璋当皇帝后的故事,比如他怎么杀功臣、怎么治理明朝,也可以在评论区说,咱下次接着唠~
另外,给大家留几个 “元末冷知识彩蛋”:
朱元璋讨饭时,最爱吃的野菜叫 “珍珠翡翠白玉汤”,其实就是菠菜、豆腐、玉米糊;陈友谅的楼船虽然大,但转弯不方便,被朱元璋的小火船克制;张士诚在苏州盖的 “万岁府”,后来成了明朝的苏州知府衙门;明玉珍在四川搞的屯田,让四川成了 “天府之国”,直到现在还受益。这些冷知识,你之前知道吗?评论区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元末小细节,咱一起挖更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