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父母离异后再婚,我大年三十独自一人,听到外面传来敲门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3 09:53 1

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小时候,别人家的春节是红红火火、欢声笑语,而我家的节日气氛却总是被无休止的争吵打破。

我叫周明宇,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亲周建国是一家国企的会计,母亲罗雅婷则是社区医院的护士。在外人看来,我家条件还算稳定,父母都是踏实肯干的人,但只有我知道,这个家庭的内部有多么支离破碎。

"你能不能别总是算计那么多?生活不只是你那些账本和数字!"每次争吵,母亲总是这样指责父亲。

"你那些理想主义太不实际了!家里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必须精打细算!"父亲则毫不示弱地反击。

他们性格南辕北辙,一个务实节俭到近乎吝啬,一个热情善良却不够理性,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步。而我,则经常成为他们情绪发泄的对象。

"明宇,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你都算错,是不是遗传了你妈那颗对数字一窍不通的脑袋?"父亲的话语犹如利刃。

"别听你爸的,这孩子太死板了,一点也不懂得变通,跟他爸一个德行。"母亲的评价同样伤人。

更糟糕的是,他们每次大吵后,都会陷入长达数天的冷战。家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沉默得令人窒息。

等冷战结束,他们又会为另一件小事爆发新一轮的争吵,如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家里的矛盾总会随着节日的临近而加剧。本该欢乐祥和的时刻,却成了我家最紧张的战场。每年冬至刚过,争吵就会像约定好似的准时增多,春节前后更是达到高峰。

父亲会因为母亲买了"不必要的"年货而大发雷霆:"这么多东西谁吃得完?全是浪费!"

母亲则会反驳:"过年了还这么抠门,让邻居怎么看我们家?"

一盒糖果的价格、红包的数额、煮饭的火候、年夜饭的菜式——这些在其他家庭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我家都能引发一场持续数小时的口舌之争。有时候,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故意挑这个时候吵架,仿佛不吵一架就对不起这个节日。

久而久之,我开始害怕任何形式的节日庆祝。当同学们兴奋地讨论春节计划时,我却只感到一阵恐慌。那七天假期对我来说不是放松,而是一场漫长的精神煎熬。

我会刻意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尽量减少与父母的接触,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的动作或言语,成为他们新一轮争吵的导火索。

记得很清楚,初中二年级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对家庭的认知。我的同学张浩邀请我去他家过春节。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团圆"。

张浩的家不大,却充满了欢声笑语。他的父亲张叔叔是个建筑工地的小包工头,母亲赵阿姨在附近的菜市场卖菜。他们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生活也很普通,却懂得如何经营一个和睦的家庭。

"明宇,多吃点,这是阿姨特意为你准备的菜。"赵阿姨的声音温和得像春风。

"孩子,来,尝尝这个糖醋排骨,我家的拿手好菜。"张叔叔递给我一双干净的筷子,眼里满是和蔼。

那晚,我们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吃瓜果、聊家常,其乐融融。没有争吵,没有冷战,只有简单而真实的幸福。那段记忆,成为了我童年中最温暖的一道光。

02

高二那年,父母终于决定离婚。令人意外的是,我并没有感到特别难过,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至少,我不用再每天生活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中了。

法院判决我归父亲抚养,母亲则搬到了另一座城市工作。此后,我与母亲的联系越来越少,直到后来只剩下逢年过节的一条简短短信。

大学二年级时,父母各自重组了家庭。母亲嫁给了一位小超市老板,开始了较为安逸的生活;而父亲则迎娶了单位里一位年轻的出纳胡雯,比我大不了几岁,看起来更像是我的姐姐而非继母。

父亲再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从学校回到家,却发现家里的气氛比以前更加冰冷。父亲依然是那个严肃古板的算盘精,而继母胡雯则是个势利眼的女人,对我的存在似乎十分排斥。

"明宇,这是你的继母,以后要尊重她。"父亲生硬地介绍道。

"你好。"胡雯的问候像是冬天的冰渣。

吃饭时,胡雯几乎不与我交流,只与父亲窃窃私语。我坐在那里,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陌生人。

腊月二十八那天,父亲突然宣布:"明天我们要去你继母家过年,你收拾一下行李,准备出发。"

我心里涌起一阵强烈的抵触情绪。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不熟悉的人,还要装作其乐融融的样子,这简直是一种折磨。

"爸,我...我不太想去。"我壮着胆子说。

"为什么?"父亲眉头紧锁。

"我和大学同学林明约好了去他家过年。"我编了个谎,虽然林明是我班上的同学,但这个借口听起来还算合理。

父亲打量了我好一会儿,似乎在判断我话语的真实性。最后,他叹了口气:"那好吧,注意安全。"

就这样,父亲和继母在腊月二十九那天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家中。

他们离开后,我站在窗前望着他们的车消失在小区门口。整个房子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仿佛所有的生气都随着他们的离开被抽走了。

我走进厨房,打开冰箱。里面还有些食材——鸡蛋、肉片、青菜,足够我这几天吃饱,但缺少了年味。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日常食材,我心里涌起一阵失落。过年不能像往常一样简单应付,我想要的是真正的年夜饭。

放下冰箱门,我拿出手机查看银行账户。卡里还有些生活费的余额,足够我买些应景的食材。虽然父亲走前没有特意留钱给我,但我并不缺这点花销。

第二天一早,我出门采购年货。街上的人已经很少,大部分店铺挂起了"春节休息"的牌子。转了几条街,我终于找到一家尚未打烊的小超市。

"小伙子,买什么呀?"店主是个热情的中年男人,看起来正准备收摊。

"想买点过年的食材,"我回答,"想给自己做顿像样的年夜饭。"

"一个人过?"店主有些诧异。

我不想解释家里的情况,只是点点头。

店主似乎理解了什么,热心地帮我挑选起来:"那你得买这个,还有这个......"

在他的建议下,我买了一些年糕、瑶柱、鲜虾和一小块五花肉。这些食材在平时很少买,但确实很有节日气氛。

回到家,我决定尝试做几道从未做过的菜。厨艺不是我的强项,平时在家只会简单炒个蛋炒饭。但今天不一样,我想要一顿真正的年夜饭。

我打开手机,搜索"新手年夜饭菜谱",按照视频指导,笨拙地切菜、调味、翻炒。厨房很快变得一片狼藉,我的手指上还不小心划了一道小口子。但看着锅里渐渐成形的菜肴,我心里竟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最终,我做出了三道菜:色泽不均的红烧肉、形状怪异的煎饺和有些夹生的年糕汤。卖相确实不敢恭维,但至少是我亲手做的年夜饭。

我还在客厅简单布置了一下,贴了张打印出来的"福"字,摆了几个橘子。看起来有些寒酸,但好歹有了些过年的氛围。

晚上六点,我坐在餐桌前,打开电视收看春晚。四周静悄悄的,只有电视里的欢声笑语和偶尔从窗外传来的鞭炮声。

我盛了一碗饭,夹了一块红烧肉,刚要送入嘴里,突然停下了动作。往年无论家里气氛多么糟糕,至少全家还是会一起吃年夜饭,父亲会倒上一小杯白酒,母亲会勉强露出笑容...而现在,只剩我一个人,对着一桌自己做的简陋菜肴和嘈杂的电视声。

一股说不出的孤独感涌上心头。我放下筷子,深深呼了口气,努力振作起来。

"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对自己说,"不过是一顿饭而已。"

重新拿起筷子,我尝了一口自己做的红烧肉。味道出乎意料的不错,虽然肉有点老,但整体来说还算成功。或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做饭,也或许是因为独处时人的味蕾会变得不那么挑剔。

电视里,主持人正热情洋溢地说着新年祝福,歌手们唱着欢快的歌曲,观众席上笑声连连。而我,只能透过这个小小的屏幕,感受着那个遥不可及的欢乐世界。

03

吃完饭,我无所事事地坐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社交媒体上,同学们都在晒团圆饭和全家福,而我却连发一条动态的勇气都没有。

"叮咚!"手机提示音响起。

是林明发来的新年祝福:"明宇,新年快乐!有空来我家玩,我妈做的菜很好吃!"

我盯着这条信息看了好久,想回复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终,我只简单回道:"新年快乐,替我向叔叔阿姨问好。"

放下手机,我长叹一口气。窗外的鞭炮声渐渐稀疏,街上的人声也慢慢消失。这座城市正在进入一年中最安静的时刻——除夕夜的深夜,家家户户都在守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

而我,也将在这份孤独中迎接人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自守岁的新年。

就在我昏昏欲睡,电视里的春晚即将结束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咚咚咚!"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把我惊醒,一时间有些恍惚。谁会在除夕夜深夜来敲门?父亲和继母不可能这么快回来,况且他们有钥匙。难道是小区保安巡逻?或者更糟——趁着过年家家户户外出的小偷?

"咚咚咚!"敲门声越发急切。

我警惕地走到门前,透过猫眼向外看。门外站着两个人,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年轻男子,面容有些眼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

"谁啊?"我隔着门问道。

"明宇,是我,住你们楼上的林阿姨。"门外的妇女回答。

这时我才想起来,她是我们单元楼上的邻居,偶尔在电梯里碰面会互相点头,但并不熟悉。

我打开门,见到林阿姨和她儿子陈阳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一个大食盒。

"林阿姨,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我疑惑地问。

"明宇啊,我刚才看你家亮着灯,就想着你是不是一个人在家过年?"林阿姨关切地问道。

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回答。

"是...是的。"我最终承认道。

"那怎么行呢?大年三十的,怎么能一个人呢?"林阿姨一脸心疼,"我们家做了一大桌子菜,吃不完的。你跟我们上楼一起守岁吧!"

"不用了,阿姨,我已经吃过了。"我连忙推辞。

"吃过了也没关系,上来坐坐,看看春晚,等着一起迎接新年。"林阿姨热情地拉着我的手,"我们家就我和阳子两个人,也挺冷清的。你上来,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我看了看陈阳,他朝我点点头,笑着说:"来吧,我妈做的饭菜可香了,保证比你自己弄的强多了。"

面对他们真诚的邀请,我不好意思再推脱,便关了电视,锁上门,跟着他们上楼去了。

林阿姨家灯火通明,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香气扑鼻。客厅里的电视正播放着春晚,声音清晰悦耳。整个家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来,明宇,别客气,把这里当自己家。"林阿姨热情地招呼我坐下,递给我一双筷子,"尝尝这个红烧肉,阳子最爱吃的。"

我夹了一块放入口中,味道确实好极了,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是我很久没有品尝过的家常美味。

"好吃吗?"陈阳坐在我对面,期待地问。

"太好吃了!"我由衷地赞叹。

"那多吃点。"林阿姨见我喜欢,又给我夹了好几块。

我这才留意到,陈阳应该比我大几岁,但我们以前从未有过交集。

"陈哥,你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好奇地问道。

"我开了一家小的汽车修理厂,主要做进口车的保养和维修。"陈阳笑着回答,"你呢?听我妈说你是大学生?"

"嗯,我在读大三,学的是计算机科学。"

"那很好啊!毕业后可以考虑来我修理厂帮忙,现在车上的电脑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正缺一个懂技术的。"陈阳半开玩笑地说。

"好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笑着回应。

林阿姨看着我们聊得投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年轻人聊,我去厨房煮饺子,一会儿咱们再吃一顿,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运。"

"阿姨,我来帮您。"我连忙起身。

"不用不用,你和阳子聊,我一个人就行。"林阿姨摆摆手,转身进了厨房。

陈阳给我倒了一杯饮料,我们一边看春晚一边闲聊。他告诉我,他父亲在他上初中时就因车祸去世,家里只剩他和母亲两个人。

去年他刚开始创业,本打算带母亲出去旅游过年,但林阿姨坚持要在家守岁,说什么也不肯出门。

"我妈就是这样,特别重视传统,认为年三十就该在家里守岁,哪怕只有我们两个人。"陈阳无奈地笑道。

"其实挺好的,起码有人陪着。"我看着厨房里忙碌的林阿姨,心里不禁有些羡慕。

"那你呢?你父母去哪了?"陈阳突然问道。

我愣了一下,不知该如何回答。是该如实相告,还是该编个借口?

看我迟疑,陈阳连忙摆手:"抱歉,如果不方便说的话,就当我没问。"

"没什么,"我苦笑一下,"他们去我继母娘家过年了,没带上我。"

陈阳似乎有些惊讶,但很快点点头:"明白了,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难处。不过今晚你就别想那些了,就当这是你的家。"

他的话让我心里一暖。

不一会儿,林阿姨端着一大盘水饺出来了,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来,趁热吃。"她给我和陈阳各盛了一碗,"我特意包了一个带硬币的,谁吃到谁今年运气最好。"

我们三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饺子一边看春晚。电视里的节目已经接近尾声,主持人正在倒计时,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

"五、四、三、二、一!新年快乐!"

随着电视里的欢呼声,外面的鞭炮声也此起彼伏。我们三人相视一笑,互道新年快乐。

就在这时,我咬到了一个硬物。

"我好像吃到了那个硬币。"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真的?"林阿姨和陈阳同时惊喜地看着我,"那太好了,今年你肯定好运连连!"

林阿姨高兴地拿出一个红包,塞到我手里:"新年快乐,明宇,这是给你的压岁钱。"

我连忙推辞:"阿姨,这怎么行,我都这么大了。"

"没关系,在我眼里你还是个孩子。"林阿姨坚持道,"拿着吧,这是长辈的心意。"

我最终收下了红包,心里既感动又欣喜。这是我成年后收到的第一个压岁钱,来自一位并不太熟悉的邻居阿姨。

晚上十二点多,我提出要回家休息,林阿姨却坚持留我住下:"这么晚了,别上上下下的了,就在我们家睡吧。阳子的房间有张备用的床。"

看着他们热情的眼神,我再次不忍拒绝,就这样留在了林阿姨家过夜。

04

大年初一的早晨,阳光明媚。我在陈阳房间的客床上醒来,一时间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处。直到听到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的声音,我才想起昨晚的经历。

我洗漱完毕,来到厨房,看到林阿姨正在忙着准备早餐。

"阿姨,我来帮忙。"我主动上前。

"明宇起来啦?睡得好吗?"林阿姨回头笑道,"你坐着就行,早餐马上就好。"

"睡得很好,谢谢阿姨。"我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她熟练地做着早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这时,陈阳也起床了,打着哈欠来到厨房:"妈,又做这么多啊?"

"过年嘛,就该吃好一点。"林阿姨笑道,"再说了,今天还有客人呢。"

早餐很丰盛,有粥、馒头、炒鸡蛋和酱牛肉,还有几样小菜。我们三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融洽。

吃完早餐,我表示要回家了。

"这么急着走啊?"林阿姨有些失望,"再待会儿,中午我做好吃的。"

"谢谢阿姨,但我家里还有些事要处理。"我婉拒道,"我自己包了些饺子,中午可以热着吃。"

"那好吧,"林阿姨理解地点点头,"有空常来玩,别客气。"

陈阳送我到门口,拍了拍我的肩膀:"老弟,有事随时找我,我把电话给你。"

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我怀着感激之情离开了林阿姨家。

回到自己家,冷清的氛围立刻将我包围。昨晚在林阿姨家感受到的温暖,与现在家里的冰冷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坐在沙发上,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里,父母之间的矛盾让我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快乐童年。父母离婚后,我以为生活会有所好转,但父亲的再婚并没有给我带来新的希望,反而让我感到更加孤独。

而林阿姨一家,虽然只有母子两人,家境也并不富裕,但他们之间那种真诚的关爱和温馨的氛围,却是我从未在自己家中感受到的。

我开始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

或许,幸福的家庭并非取决于财富和地位,而是家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有爱的滋养,家就是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冷冰冰的战场。

我父母虽然都是普通上班族,但他们把太多精力放在了工作和生计问题上,忽视了家庭关系的经营。而林阿姨也是个普通人,却懂得如何用爱和包容来维系家庭的和谐。

这样的对比,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父母的争吵,让我被迫早熟,但也让我错过了许多本该拥有的快乐。我多么希望,我也能像林阿姨一家那样,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

正当我沉思之际,门铃响了。

打开门,是林阿姨,手里提着一个大食盒:"明宇,给你送午饭来了。"

"阿姨,你太客气了。"我连忙接过食盒。

"没事,做多了,吃不完。"林阿姨笑道,"初二有空的话,来我家吃饭啊。"

我点点头,目送她离开,心中的暖流再次涌动。

初二那天,我带着自己包的饺子,再次来到林阿姨家。虽然样子不太好看,但林阿姨和陈阳都说很好吃,还夸我手艺不错。

饭后,陈阳提议打牌,我们三人玩起了"斗地主"。林阿姨虽然年纪大了,但牌技却很厉害,常常赢我们两个年轻人。每次她赢了,都会得意地哈哈大笑,那笑声爽朗而富有感染力,让我和陈阳也跟着笑起来。

晚上,林阿姨又挽留我住下。这次,我没有推辞,因为我真的不想回到那个冷清的家。

就这样,直到假期结束,我几乎每天都在林阿姨家度过。她的热情和陈阳的友善,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

05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十年过去了。

大学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在一家中型公司的IT部门做技术支持。工作第三年,我认识了我的妻子赵小雨,她是公司前台的接待员,善良又热情。一年后我们结婚,又过了两年,我们的女儿出生了,取名周欣怡。

现在,欣怡已经五岁了,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每当看着她天真无邪的笑脸,我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暗自发誓绝不让她经历我所经历的痛苦。

然而,为人父母,哪有那么简单?

有一次,欣怡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老师给我打电话,要我去处理。当时我正在处理一个紧急项目,心情烦躁,面对淘气的女儿,我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音。

"周欣怡!你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打别人?"

女儿被我吓得瑟缩了一下,小声辩解:"他...他先抢我的玩具的..."

"那也不能打人!要学会用语言沟通,明白吗?"我继续训斥道。

就在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表情和语气,和当年父亲训斥我时一模一样。我心中一惊,立刻停了下来。

我深吸一口气,蹲下身,平视着女儿的眼睛,轻声问道:"欣怡,那个小朋友抢了你什么玩具?"

"我的小熊玩偶。"女儿小声回答,眼里含着泪水。

"你很喜欢那个小熊,对吗?"

她点点头。

"被抢走了,你很生气很难过,对吗?"

她又点点头,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

我把她搂在怀里,轻轻拍着她的后背:"爸爸理解你的感受。不过,下次如果有人抢你的东西,不要动手打人,可以告诉老师或者找爸爸妈妈帮忙,好吗?"

女儿在我怀里点了点头。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我意识到,控制情绪是多么重要,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情绪稳定,才能给孩子一个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让我想起了林阿姨。那年春节后,我经常去林阿姨家串门,看到她是如何与陈阳相处的。即使有分歧,他们也从不大声争吵,而是心平气和地交流。林阿姨常说:"有什么事好好说,吵架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伤感情。"

回想父母的关系,他们从未尝试真正地倾听对方。父亲认为母亲太浪费不懂节省,母亲觉得父亲太吝啬不懂生活。他们把对方看作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的伙伴

而林阿姨和陈阳虽然也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他们始终把对方放在重要位置,愿意为对方让步和妥协。

现在,我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与妻子和女儿的关系。每当情绪即将失控时,我会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冷静,好好说话,别重蹈父母的覆辙。"

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但每次看到女儿纯真的笑脸和妻子温柔的眼神,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不希望她们因为我的情绪失控而受伤,更不希望我的女儿长大后对童年的记忆,充满父母之间的争吵和对立。

有一天晚上,我和妻子小雨因为一些家庭开支的问题差点争吵起来。我正要发火,突然想起了父母当年那些伤人的话语,立刻按捺住了情绪。

"小雨,对不起,我们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好吗?"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

她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我们坐下来,逐一解决了问题,没有任何一方感到被忽视或不尊重。

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正在打破童年的阴影,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家庭。

06

女儿六岁生日那天,我们办了一个小型派对。看着她在朋友们中间开心地笑着,看着妻子温柔地照顾着每一个孩子,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林阿姨当年的那一次敲门,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温暖。

去年春节,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路过林阿姨的单元楼时,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按响了门铃。

开门的是陈阳,他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看到我,他惊喜地喊道:"明宇!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回来看我们!"

林阿姨听到声音从里屋走出来,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但笑容依旧和蔼可亲。看到我们一家三口,她开心地拉着我们进屋,絮絮叨叨地说着这些年的变化。

那天,我们两家人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席间,我向林阿姨和陈阳讲述了当年那个敲门之夜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如何把这种温暖传递给自己的家庭。

林阿姨听后,眼中闪烁着泪光,轻轻拍着我的手说:"傻孩子,那有什么,举手之劳而已。没想到对你影响这么大。"

"不仅仅是影响,阿姨,您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真诚地说,"如果没有那晚的敲门声,我可能会重复父母的错误,永远不懂得如何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

回家的路上,妻子挽着我的手说:"林阿姨真是个好人,难怪你总是提起她。"

我点点头,心中充满感恩。

如今,每当我和女儿一起贴春联、包饺子,每当我和妻子一起守岁迎新年,我都会想起那个特殊的夜晚。我知道,真正的家,不在于多么华丽的房子,不在于多么丰盛的饭菜,而在于彼此之间的那份理解、尊重和无条件的爱。

现在,我有责任将这份礼物传递下去,让我的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让她明白,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复杂,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来源:一才体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