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李峤三首经典诗作,情感深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3 08:30 2

摘要: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封赵国公。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封赵国公。

本文李峤的三首诗,《梅》通过对早梅细致描绘,展现其凌寒独放、傲然独立的风姿;《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则在描绘江南雨后初晴美景的同时,流露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马》以奔放的笔触,塑造了一匹神骏非凡的天马形象,寄托了诗人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

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

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这首咏梅诗,围绕一个“早”字展开,描绘了南国早梅凌寒独放的姿态,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首联“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交代了梅花开放的时间和地点。“大庾(yǔ)”,即大庾岭,位于江西、广东交界处,是古代岭南与中原的分界线。“敛”是收敛、消退。寒冬时节,大庾岭的寒意逐渐消退,而地处更南方的梅花,却已率先绽放,吐露芬芳。一个“独”字,既点明了梅花开放之早,又暗示了梅花不畏严寒、卓尔不群的特性。让人想起王安石那句出名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颔联“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描绘梅花。“朝暝(míng)”,指早晚。早晚的光线映照在雪白的梅花上,给花瓣染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微风吹过,梅花的香气时隐时现,飘散开来。这里的“去来香”,用动态展现梅香,让人感觉香气有了生命,更显出梅香的清幽和穿透力。闻着梅香,想必会让人心情愉悦,暂时忘记冬日的寒冷吧。

颈联“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运用了两个典故。上句化用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梅花落额上”的故事。传说寿阳公主在含章殿檐下休息,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额头上,留下了梅花形的印记,宫女们觉得很美,争相效仿,形成了“梅花妆”。这里用“妆面回青镜”,想象早梅初绽,如同美人对镜梳妆,清新淡雅。下句用《列子·汤问》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形容歌声的优美动听。这里将梅花的静态美与歌声的动态美结合起来,想象歌女在梅花下吟唱,歌声与梅香交融,余音袅袅,更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这幅场景,让人想起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雅致生活。

尾联“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又引用了一个典故。“遥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中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行军途中,士兵们口渴难耐,曹操指着前方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中生津,暂时忘记了口渴。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说如果能像“望梅止渴”那样,欣赏梅花就能解渴,那又何必去饮用美酒“琼浆”呢?这一联以夸张的手法,赞美了梅花的高洁,也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

这首《梅》,通过对早梅细致入微的描绘,以及多个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这首诗名为《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是李峤与友人杜学士唱和的一首诗。“和”指的是和诗,即按照他人诗歌的题材、内容或韵脚来写诗。“杜学士”,指的是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江南初霁”,点明了诗歌写作的背景,江南地区,雨后初晴。“羁怀”,指的是客居他乡的感受。

首联“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描绘了一幅雨后江景图。“宿雨”,指连夜的雨。“征棹(zhào)”,指远行的船只。大雨过后,江面豁然开朗,远行的船只顺着春潮而下。一个“开”字,写出了雨后天晴,江面宽广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摆脱阴雨天气后的轻松心情。一个“下”字,则写出了船只顺流而下的轻快。这景象,使人心胸开阔,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里面的意境,大不相同。

颔联“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继续描绘雨后景色。“恬(tián)”,平静。雨后,雾气逐渐消散,晴朗的山峦显露出来;傍晚时分,风平浪静,江面上的波浪也渐渐平息。这两句对仗工整,用“卷”和“收”两个动词,写出了雾气和波浪的变化,也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秀美。这两句写景细致入微,把动态的山水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想起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样展现了江南的景色,却更显朦胧。

颈联“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从近处描写江边的景色。“明”,照亮。“乱”,指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岸边的花朵映照着水边的树木,江中的鸟儿在沙洲上自由嬉戏。这两句描绘了鲜艳的花朵、翠绿的树木、飞翔的鸟儿,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画面。这一番景象,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暂时忘却旅途的疲惫。

尾联“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羁眺”,指客居他乡,眺望远方。“劳歌”,指伤别的歌。诗人客居他乡,眺望远方,不禁感伤起来;唱起伤别的歌,更增添了愁绪。“四愁”,用汉代张衡《四愁诗》的典故,泛指各种愁绪。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尽管前几句描绘的江南景色很美,但诗人身处异地,还是难免感到惆怅。

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诗人通过对江南雨后初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秀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与杜审言的原唱相比,李峤的这首和诗毫不逊色,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创作才能。此外,这首诗歌,展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的美丽和诗人的忧愁,形成对比,让情感更加深刻。

天马本来东,嘶惊御史骢。

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

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

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

这首《马》,是李峤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描写骏马的形象和神态,赞美了其非凡的才能和气概,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首联“天马本来东,嘶惊御史骢(cōng)”,开门见山,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天马”,指古代传说中的良马,出自《汉书·礼乐志》:“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这里的天马,并非西域大宛的汗血宝马,而是指东方出产的良马。“御史骢”,指御史所乘的青白杂色的马。“骢”本身就是指毛色青白相间的马。这两句的意思是,天马本出东方,它的嘶鸣声惊动了御史所乘的骏马。一个“惊”字,突出了天马的不凡气势。开篇就将天马与一般的马进行对比,以显示其不同凡响。

颔联“苍龙遥逐日,紫燕迥(jiǒng)追风”,进一步描绘天马的神骏。“苍龙”,比喻骏马的矫健。“逐日”,追赶太阳,形容马跑得极快。“紫燕”,也是良马的名字,同时,燕子也以飞行速度快而闻名。“迥”,远。“追风”,追赶风,同样是形容马跑得快。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这匹马像苍龙一样追赶太阳,像紫燕一样追逐风,极言其速度之快、气势之盛。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颈联“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从侧面描写天马的英姿。“鞍”,马鞍。“盖”,指古代车上遮蔽用的伞盖,这里可以理解为马身上的装饰物。明月照在马鞍上,显得格外明亮;浮云飘落在马的周围,仿佛置身云雾之中。这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营造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氛围,展现了天马超凡脱俗的形象。月亮和浮云,都是高远、洁净的意象,用它们来衬托天马,更显得天马不凡。

尾联“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穆天子”,指西周时期的周穆王,传说他曾驾着八骏巡游天下。“唐成公”,指汉朝的唐蒙,曾奉命出使南越。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这匹天马能够追随像周穆王那样的明君,又何必借助像唐蒙这样的人呢?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像天马一样,得到明君赏识,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暗示了,真正的人才,需要遇到赏识他的人,才能发挥作用。

诗中没有直接写人,但处处都在写人,将对人才的赞美,以及自己渴望施展抱负的愿望,寄托在对马的描写中,这种手法,让诗歌更含蓄,也更有力量。就好像我们夸奖一个人,说他像千里马,其实是希望他能遇到伯乐,一展才华。

来源:树熊云

相关推荐